概述
1大事记
20第一篇 农业资源与生产条件
66第一章 农业资源
66第一节 土地资源
66一 宜农土地
66二 土壤类型
67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
69一 热量
69二 降雨量
70三 光照
71四 无霜期
71第三节 水资源
71一 水资源总量
72二 水能资源
72第四节 生物资源
73一 植物资源
73二 动物资源
73第五节 劳力资源
74一 农业人口
74二 农业劳动力
74三 科技力量
75第二章 生产条件
75第一节 农田水利建设
75第二节 育林造林
77第三节 农业机械装备
78第四节 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79一 耕地面积递减
79二 水利设施老化
79三 农业投入减少
79四 工农产品价格不合理
79五 工业“三废”污染严重
79六 水旱灾害比较频繁
79第二篇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81第一章 土地制度变革
81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81一 土地占有
81二 经济剥削
82三 政治压迫
84第二节 土地改革
84一 反霸减租
84二 土改
85第二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88第一节 互助组
88一 发展
88二 管理办法
90三 作用
91第二节 初级社
91一 建立
91二 经营管理
94三 优越性
94第三节 高级社
95一 组建
95二 整顿巩固
96三 经营管理
98第四节 人民公社
100一 建立
100二 “五风”泛滥
101三 纠正“五风”
102四 经营管理
104五 农村“社教”、“农业学大寨”
107第三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09第一节 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
109一 承包历程
109二 稳定承包制
112三 完善双层经营
113四 承包经营管理
116第二节 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
118一 调整购销政策
118二 疏理流通渠道
120三 发展农村集市贸易
122第三篇 农村经济综述
124第一章 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124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
124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
126一 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127二 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增长
129三 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增长
136第二章 农村产业结构
137第一节 第一产业
137一 调整农业结构
137二 建立农业商品基地
139三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39第二节 第二产业
141一 农村工业
141二 农村建筑业
142第三节 第三产业
142一 农村运输业
143二 农村商饮服务业
143第四节 外向型农业
143第三章 农林经济成份
146第一节 集体经济
146一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集体经济
146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集体经济
146三 乡村集体企业
147第二节 合作经济
151一 联户企业
151二 股份合作
152三 合作基金会
154第三节 私营个体经济
155第四章 国家对农业的扶持
157第一节 资金投入
157第二节 物资供应
158一 化学肥料
158二 农药、农械、农膜
158三 农机、农具
159四 种苗
159五 油料
159第三节 政策、法律保障
159一 农民合法权益
159二 农民负担
160三 制止“三乱”
161四 建立监督机制
162第四节 组织服务
162一 农技推广报务
162二 农科教中心服务
165三 经营管理服务
167四 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
168第五章 农业经济效益
170第一节 农业劳动生产率
170第二节 农产品商品率
171第三节 投入产出率
172一 产量产值
173二 投入产出比
174第四节 农民对国家的贡献
174一 缴纳税金
174二 提供农副产品
175第六章 农民生活
175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农民生活
175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生活
176一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176二 农村消费明显变化
177三 农村储蓄逐渐增多
179第四篇 粮油作物
181第一章 水稻
182第一节 面积产量
182第二节 品种
185第三节 耕作制度
186第四节 栽培技术
188第二章 旱粮
191第一节 薯类
192第二节 麦类
193第三节 豆类
194一 大豆
194二 蚕豆
194三 豌豆
194四 绿豆
194第四节 其它旱粮
195第三章 草本油料
195第一节 油类
195第二节 花生
196第五篇 经济作物
209第一章 烟草
209第一节 晒烟
209第二节 烤烟
210第二章 茶叶
212第一节 品种
213第二节 栽培技术
214第三节 茶叶加工
215第四节 郴州名茶
216一 桂东玲珑茶
216二 安仁豪峰茶
217三 汝城白毛茶
217四 南岭岚峰茶
217五 五盖山米茶
218六 资兴狗脑贡茶
218七 郴州碧云茶
218八 临武东山云雾茶
219九 永兴黄竹白毫茶
219十 骑田银毫茶
219第三章 果树
219第一节 柑桔
220第二节 小水果
221第四章 蔬菜
224第一节 品种
225第二节 栽培技术
226第五章 麻类
226第一节 苎麻
226第二节 黄麻红麻
227第六章 其它经济作物
227第一节 棉花
227第二节 甘蔗
228第三节 蚕桑
229第六篇 农业增产措施
236第一章 改良土壤与增施肥料
236第一节 土壤利用与改良
236一 土壤普查
236二 土壤利用与改良
238第二节 肥料的积制与施用
241一 有机肥
241二 化肥
242三 施肥技术的改进
244第二章 良种繁育与推广
245第一节 良种繁育
246第二节 种子科研
248第三节 品种审定
250第四节 种子检验和检疫
250第三章 植物保护
268第一节 病虫种类及危害
268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271第三节 病虫预测预报
274第四节 植物检疫
274一 机构设置
274二 检疫对象
275三 植物检疫及其防治方法
281第七篇 畜牧水产
291第一章 畜牧业
291第一节 资源
291一 草山资源
291二 植物资源
292第二节 家畜家禽养殖
293一 猪
293二 牛
303三 家禽
311四 羊
316五 兔
318第三节 管理和服务
319一 管理
319二 供应
324三 加工
326四 社会化服务
329第二章 水产业
330第一节 资源
330一 水域资源
330二 鱼类资源
331三 贝、虾、蟹、螺类资源
332四 蛙类资源
332五 水生植物资源
333六 地热资源
333第二节 养殖
333一 稻田养鱼
333二 池塘养鱼
335三 水库养鱼
337四 网箱养鱼
338第三节 鱼病防治
341第四节 江河捕捞
342第五节 渔业资源增殖保护
343第六节 管理和服务
343一 管理
343二 供应
344三 加工
345四 社会服务
346第三章 特种养殖
347第一节 品种分类
347第二节 发展概况
347第八篇 农业开发
349第一章 农业综合开发
349第一节 开荒扩大耕地
349第二节 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
350一 指导思想和重点
351二 资金来源和管理
352三 项目实施和验收
352四 管理形式和效益
358第三节 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
360第二章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362第一节 贫困状况
362第二节 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和投入
363一 扶贫开发的目标、方针和途径
363二 国家在资金、物资上的投入
364第三节 经济开发
364一 项目开发
364二 温饱工程
365三 支柱产业
365四 科技扶贫
366五 政策扶持
366六 社会扶贫
366第四节 脱贫致富进程
367第三章 农村能源开发
367第一节 农能资源
367第二节 开发和利用
369一 沼气能源的开发
370二 其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71第三节 推广省柴灶和省煤灶
372第九篇 农场
374第一章 农场的建立与发展
374第一节 国有农场
374第二节 集体农场
375第二章 农场的经营与管理
376第一节 经营
376第二节 管理
377第三章 农场选介
378第一节 桂阳县莲花坪农场
378第二节 嘉禾县茶叶场
379第三节 资兴市鲤鱼江园艺场
380第十篇 农业科研与教育
387第一章 农业科研
387第一节 水稻研究
387一 常规稻
387二 杂交稻
388三 栽培技术
389四 植物保护
392第二节 经济作物研究
394一 烤烟
394二 茶叶
395三 甜叶菊
396四 凉薯
397第三节 水果研究
397一 柑桔
397二 瓜类
398三 草莓
398第四节 旱粮油料研究
399一 红薯
399二 小麦
399三 玉米
400四 大豆
400五 油菜
400第五节 畜牧水产研究
401一 畜牧
401二 水产
404第六节 原子能农业应用
405一 辐照诱变育种
405二 辐照刺激作物增产
406三 辐照贮藏保鲜及综合应用
406第七节 国际农业技术交流
406第八节 科研机构与队伍
407第二章 农业教育
411第一节 郴州地区农业学校
411第二节 郴州地区农机化学校
414第三节 郴州地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416第四节 县、市农业学校和乡、镇职业学校
418一 县、市农业学校
418二 乡、镇农业技术学校
418第十一篇 农机农具
421第一章 农具
422第一节 传统农具
422第二节 农具改革
423一 沿革
423二 新式农具种类
424第二章 农业机械
425第一节 耕作机械
425一 耕整机械
425二 插秧机械
426三 植物保护机械
427四 脱粒机械
427第二节 排灌机械
428第三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429一 粮食加工机械
429二 油料加工机械
430三 棉花加工机械
430四 烟叶烘烤机械
431第四节 其它机械
431一 运输机械
431二 畜牧渔业机械
431三 林业机械
433四 微型水力发电机
433五 稻种破胸催芽机
433第三章 管理
434第一节 体制
434一 国营
434二 集体经营
435三 农户经营
435第二节 基层组织
436一 乡镇农机站
436二 农机营理中心(片)站
437第三节 生产责任制
437第四节 安全与监理
438第五节 油料管理
439第四章 服务
440第一节 教育培训
440一 中专教育
440二 短期培训
440第二节 科技推广
441第三节 修理
443第四节 供应
444一 农机供应
444二 油料供应
445第五节 农机技术集团承包
445第十二篇 农业机构
446第一章 农业管理机构
447第一节 中共郴州地委农村工作部
447第一节 郴州地区农村经济委员会
447第二节 郴州地区农业局
453第三节 郴州地区畜牧水产工作总站
459第四节 郴州地区农机管理局
460第五节 郴州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462第二章 农业科研教育机构
463第一节 郴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463第二节 郴州地区农业学校
465第三节 郴州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
468第四节 郴州地区农机研究所
470第五节 郴州地区水产科学研究所
470第三章 农业企业单位
471第一节 郴州地区种子公司
471第二节 郴州地区农机公司
472第三节 郴州地区牧工商联合公司
473第四节 郴州地区兽药厂
474附:郴州地区农口系统科技人员高、中级技术职称一览表
475后记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