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凡例
概述
1大事记
7第一篇 军事环境
26第一章 地理
26第一节 地理位置
26第二节 沿革
26第二章 自然环境
27第一节 地质地貌
27第二节 气候
29第三节 水文
31第四节 自然资源
32第三章 人文地理
37第一节 人口状况
37第二节 教育科研
45第四章 基础设施
48第一节 交通
48第二节 邮电
63第三节 广播电视
65第四节 医疗卫生
68第五节 工业设施
69第六节 水库
74第五章 军事设施
78第一节 城池
78第二节 寨堡
78第三节 塘卡
78第四节 碉堡
79第五节 训练基地
79第二篇 军事组织
80第一章 机构
80第一节 清代时期
80第二节 民国时期
80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81第二章 驻军
87第一节 清代时期
87第二节 民国时期
87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89第三章 地方武装
91第三篇 兵役
94第一章 清末民国兵役
94第一节 清耒兵役
94第二节 国民政府兵役
94第三节 苏维埃政府兵役
96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
97第一节 志愿兵役制
97第二节 义务兵役制
97第三节 预备役建设
100第三章 退役安置
102第一节 复员退伍士兵安置
102第二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103第四篇 人武部建设
104第一章 组织建设
105第一节 党员队伍建设
105第二节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107第二章 政治思想作风建设
113第一节 政治理论教育
113第二节 廉政建设
116第三节 作风整顿
117第三章 军事建设
120第一节 军事训练
120第二节 战备工作
123第三节 正规化建设
125第四章 基层人武部建设
128第五篇 民兵
134第一章 发展概况
134第一节 初建阶段
134第二节 整顿提高阶段
135第三节 “极左”路线干扰阶段
136第四节 调整改革阶段
137第二章 民兵组织
143第一节 民兵编组
143第二节 民兵条件
144第三节 民兵分类
145第四节 民兵干部
146第五节 民兵组织整顿
147第三章 政治教育
151第一节 教育内容
151第二节 教育形式与方法
154第四章 军事训练
156第五章 武器装备管理
161第六章 参建参治
165第一节 狩猎护仓
165第二节 维护社会治安
165第三节 救灾抢险
167第四节 参加经济建设
169第五节 发展生产
172第六篇 党管武装 国防动员
175第一章 党管武装
175第一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175第二节 党管武装制度
176第三节 党管武装工作举要
177第二章 国防动员
180第一节 组织机构
180第二节 国民经济动员
181第三节 交通战备动员
184第四节 全民国防教育
185第五节 学生军事训练
188第四章 人民防空
191第一节 机构
191第二节 人防工程
192第三节 防空袭预案
193第四节 防空专业队伍
194第七篇 战事记略
196吴三桂部犯境
196刘代伟聚众起义
196太平军三克县城
196天地会军攻克永兴
197徐清华起义
197曹贤玉起义
197吴大洞起义
197何苟生起义
197刘重起义
198板梁暴动
198攻克永兴县城
198油榨圩平叛歼敌
199泥江峡阻击战
199四月冲团
200攻打塘门口
200六月暴动
200三叉岭遭遇战
201大岭抗敌
201袭击驻五春堂日军
201伏击日军汽车队
201攻打驻城日军
201袭击日寇宪兵队
202枫树脚杀敌
202永乐江遭遇战
202袭击金安乡公所
202解放永兴县城
203大布江战斗
203剿匪斗争
203第八篇 人物
205一 人物传
205二 人物简介
236三 人物表
239附录
255一 文献资料
255(一) 文件、布告
255(二) 名人专记
257(三) 回忆录
269二 艺文选辑
274三 军事纪念地
276(一) 遗址、旧址
276(二) 纪念馆故居
276(三) 纪念碑(亭、塔、园)
276(四) 陵园、墓葬
276后记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