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军事环境
第一章 地理形势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行政区划
第三节 辖区沿革
第四节 军事地位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貌
第二节 气候
第三节 水系
第四节 自然资源
第三章 人文地理
第一节 人口与民族
第二节 宗教
第三节 教育科研
第四节 经济实力
第五节 医疗卫生实力
第四章 灾害、工业污染
第一节 旱灾
第二节 水灾
第三节 工业污染
第五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二节 通信网络
第三节 广播电视
第四节 重要工业设施
第六章 军事要地与设施
第一节 军事要地
第二节 军事设施
第二篇 军事组织
第一章 军事机构
第一节 明清时期
第二节 民国时期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二章 驻军
第一节 清代驻军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第三章 地方武装
第一节 晚清地方武装
第二节 民国地方武装
第三节 抗日时期武装
第四节 民国时期人民武装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武装
第三篇 兵役
第一章 兵役机构
第一节 清末民国兵役机构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机构
第二章 兵役制度
第一节 募兵制
第二节 征兵制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第五节 预备役制
第六节 兵役登记
第三章 兵员征集
第一节 征集条件
第二节 征兵工作经费
第三节 征兵工作步骤
第四节 征兵宣传
第五节 体格检查
第六节 政治审查
第七节 审定新兵
第八节 接兵
第九节 送兵
第十节 兵员质量
第四章 拥军优属
第一节 拥军
第二节 军属优待
第三节 抚恤
第四节 褒扬
第五章 退役与安置
第一节 退役制度
第二节 退出现役
第三节 优抚安置
第四篇 人武部建设
第一章 党的建设
第一节 党委班子建设
第二节 党支部建设
第二章 政治工作
第一节 政治思想建设
第二节 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第三节 军事新闻宣传报道
第三章 军事工作
第一节 军事训练
第二节 战备工作
第三节 正规化建设
第四章 后勤工作
第一节 勤务保障
第二节 生产经营
第五章 基层人武部建设
第一节 组织机构建设
第二节 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专(兼)武干部培训
第五篇 民兵
第一章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初建阶段
第二节 整顿提高阶段
第三节 极左路线干扰阶段
第四节 调整改革阶段
第二章 组织建设
第一节 民兵条件
第二节 民兵类别
第三节 民兵编组
第四节 民兵组织整顿
第五节 民兵干部
第三章 民兵政治工作
第一节 民兵政治教育
第二节 评先创优
第四章 军事训练
第一节 民兵干部训练
第二节 民兵训练
第三节 军训综述
第四节 训练保障
第五节 民兵武器
第六篇 党管武装与国防动员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武装委员会
第二节 国防动员委员会
第三节 国防教育委员会
第二章 党管武装
第一节 党管武装制度
第二节 党管武装活动
第三节 乡镇街道厂矿党管武装
第三章 国防动员
第一节 兵员动员
第二节 国民经济战备动员
第三节 交通战备动员
第四节 人民防空
第四章 国防教育
第一节 教育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 国防教育活动
第三节 学生军训
第七篇 战事 馆藏 纪念地
第一章 主要战事
第二章 馆藏文献
第三章 革命纪念地
第一节 近代革命纪念地
第二节 现代革命纪念地
第三节 湘南起义纪念碑
第八篇 参加地方建设
第一章 人武部参建
第一节 深入生产第一线
第二节 三支两军
第三节 扶贫开发
第二章 驻军参建
第一节 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第二节 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第三章 民兵参建
第一节 带头参加经济建设
第二节 带头参加精神文明建设
第九篇 维稳、抢险救灾
第一章 维护社会秩序
第一节 民兵参治维稳
第二节 武警内卫执勤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第二章 抢险救灾
第一节 抗旱排涝
第二节 护林防火
第三节 抗洪抢险
第三章 消防灭火、事故排险
第一节 火灾预防
第二节 灭火救援
第三节 事故排险
第十篇 军事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
第二章 人物录
第一节 军师级职官
第二节 正团级职官
第三节 副团级职官
第四节 英模录
第五节 专(兼)职武装干部名录
第三章 烈士英名录
附录
一 重要文献
二 文艺选辑
三 名人轶事
四 纪实故事
五 北湖区人武部工作成绩一览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