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凡例
1概述
1大事记
6第一章 公共卫生
22第一节 环境卫生
22一、 概况
22二、 城镇
25三、 农村
28四、 除“四害”
30第二节 食品卫生
32一、 卫生管理
32二、 中毒处理
35第三节 饮水卫生
36一、 城镇
36二、 农村
37第四节 劳动卫生
38一、 尘肺预防
39二、 职业中毒调查
41第五节 学校卫生
42一、 健康监测
43二、 多发病防治
44第二章 疫病防治
47第一节 寄生虫病
52一、 疟疾
52二、 丝虫病
56二、 钩虫病
60第二节 传染病
62一、 烈性传染病
66(一) 夭花
66(二) 霍乱
66二、 季节性传染病
69(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9(二) 白喉
69(三) 麻疹
70(四) 伤寒(副伤寒)
71(五) 痢疾
72三、 疫源性传染病
74(一) 钩端螺旋体病
74(二) 狂犬病
75(三) 炭疽病
76四、 慢性传染病
77(一) 结核病
77(二) 麻风病
79(三) 头癣病
79第三节 地方病
80一、 地方性甲状腺肿
80二、 地方性氟中毒
81第三章 妇幼保健
82第一节 妇女保健
84一、 妇科病查治
85(一) 子宫脱垂
85(二) 尿瘘
87(三) 其他妇科病
87二、 妇女劳动保护
88第二节 儿童保健
89一、 托幼组织保健指导
90二、 儿童健康检查
91三、 儿童常见病防治
92(一) 肠虫症
92(二) 佝偻病
92(三) 营养性贫血
92第三节 新法接生
93第四节 节育指导
96一、 技术队伍
96二、 节育技术
97(一) 避孕术
97(二) 妊娠终止术
98(三) 绝育术
99三、 并发症预防
99第四章 医疗事业
102第一节 中医
102一、 历史概况
102二、 医术进展
108(一) 内科
109(二) 外(伤)科
110(三) 眼科
111(四) 妇科
112第一节 西医
113一、 传入及发展
113二、 医术进展
115(一) 内儿科
116(二) 外(五官科)科
118(三) 妇产科
120(四) 医技科
121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123一、 概况
123二、 医术进展
124第四节 护理
125一、 概况
125二、 护理技术
127第五节 民间医疗
127一、 传统理疗
127二、 草医草药
130第五章 医学教育
132第一节 初级教育
132第二节 中级教育
134第三节 在职教育
135一、 专业进修
136(一) 中医
136(二) 西医
137二、 短期培训
138三、 函授教育
139第六章 卫生行政
140第一节 机构、组织
140一、 行政机构
140(一) 县卫生局
142(二) 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47二、 事业机构
148(一) 县属医疗卫生机构
149(二)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
173(三) 村级医疗卫生机构
179(四) 厂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
181三、 团体组织
184(一) 县红十字会
184(二) 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184(三) 县医药卫生学会
186(四) 县中医学会
187第二节 卫生队伍
187一、 公职卫生队伍
188(一) 卫生部门专业技术队伍
192(二) 厂矿部门专业技术队伍
193(三) 医药部门专业技术队伍
194二、 民办卫生队伍
196第三节 行政管理
198一、 队伍管理
198(一) 公职卫技人员管理
199(二) 个体(民办)卫技人员管理
201二、 医院管理
203三、 卫生制度改革
204(一) 人事制度
204(二) 防保制度
205(三) 医疗制度
206(四) 管理体制
206四、 医政管理
207五、 药政管理
209(一) 药政队伍
209(二) 药政管理
210(三) 药品检验
221六、 保健制度
222(一) 公费医疗
222(二) 劳保医疗
227(三) 合作医疗
228(四) 老干部保健
231七、 经费、设备
232(一) 经费来源
232(二) 经费管理
234(三) 经济管理改革
236(四) 房屋建设
238(五) 医疗器械
239第七章 医苑人物
242第一节 党政组织代表和委员名录
242第二节 先进单位与先进工作者
244第三节 高级卫技人员名录
249第四节 人物简介
250附录
260一、 桂阳县农村人民公社卫生组织若干问题的实施细则
260二、 关于农村卫生工作改革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
271后记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