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大事记
1概述
19第一编 教育
第一章 科举教育
第一节 科举考试及选贡
25第二节 学校
26第二章 学前教育
第一节 农村托儿所
32第二节 幼儿园及学前班
32第三章 小学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34第二节 小学类别
38第三节 学制和课程设置
46第四节 入学、升学
49兴宁完小简介
57第四章 中学教育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3第二节 学制、课程
69第五章 职业技术教育
第一节 1949年以前
78第二节 1949年以后
80第六章 师范教育
第一节 1949年以前
84第二节 1949年以后
85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业余教育
87第二节 乡(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92第三节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93第四节 函授及厂播电视学校
94第五节 职工大学
95第六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96第七节 成人高等学校及成人中专招生考试
96第八章 少数民族教育
第一节 1949年以前
98第二节 1949年以后
99第二编 教师
第一章 教师来源与队伍的发展
第一节 1949年以前
103第二节 1949年以后
104第二章 教师结构
第一节 政治结构
108第二节 文化结构
109第三章 教师考核及职务评审
第一节 教师考核
111第二节 职务评聘
115第四章 教师培训
第一节 民国时期
118第二节 1949年以后
118第五章 教师地位和待遇
第一节 教师地位
123第二节 生活待遇
126第六章 学术与科研
第一节 学术团体
131第二节 教学科研成果
131第三编 学校管理
第一章 管理体制
第一节 1949年以前
139第二节 1949年以后
140第二章 教学管理
第一节 学籍管理
147第二节 成绩考查
148第三节 升留级制度
150第四节 教学改革
150第五节 电化教学
155第三章 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清代末期
157第二节 民国时期
157第三节 1949年以后
161第四章 体育和卫生工作
第一节 体育工作
166第二节 卫生工作
171第五章 招生工作
第一节 民国时期
176第二节 1949年以后
176第六章 勤工俭学
第一节 学校的劳动生产
181第二节 勤工俭学基地
183第三节 勤工俭学效益
184第七章 办学条件
第一节 校舍
188第二节 图书
193第三节 仪器
193第八章 教育经费
第一节 经费来源
197第二节 经费管理
203第四编 教育行政
第一章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教育行政机构
第一节 清代
209第二节 民国时期
210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教育行政机构
第一节 市(县)教育行政机构
214第二节 教育科(局、委)二级机构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