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凡例
3总述
1大事记
9第一篇 建置
第一章 位置沿革
50第一节 位置
50第二节 沿革
50第二章 行政区划
51第一节 清代区划
51第二节 民国区划
51第三节 新中国区划
51第三章 县城乡镇
57第一节 县城
57第二节 乡镇
58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质
72第一节 地层
72第二节 构造
73第三节 岩浆岩
75第二章 地貌
77第一节 山地
78第二节 丘陵
79第三节 岗地
80第四节 平原
80第三章 气候
81第一节 气候特征
81第二节 气候要素
82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84第四章 水文
87第一节 地表水
87第二节 地下水
88第三节 温泉
89第五章 土壤植被
91第一节 成土母岩
91第二节 土壤类型
91第三节 植被
93第六章 自然资源
94第一节 土地
94第二节 矿藏
94第三节 生物
97第三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规模
100第一节 人口数量
100第二节 人口变动
101第三节 人口分布
104第二章 人口构成
106第一节 年龄构成
106第二节 性别构成
107第三节 职业构成
108第四节 民族构成
109第五节 姓氏构成
109第三章 人口素质
112第一节 身体素质
112第二节 文化素质
113第四章 婚姻家庭
114第一节 婚姻
114第二节 家庭
115第五章 计划生育
116第一节 机构队伍
116第二节 措施
117第三节 效果
117第四篇 党派群团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汝城县地方组织
120第一节 组织机构
120第二节 代表大会
126第三节 组织建设
128第四节 思想建设
131第五节 党风建设
133第六节 统战工作
135第七节 重大活动
136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汝城县地方组织
148第一节 组织沿革
148第二节 党务工作
149第三节 主要活动
149第三章 群众团体
153第一节 职工团体
153第二节 农民团体
155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157第四节 妇女团体
159第五节 工商业团体
161第五篇 政务
第一章 议会参议会
164第一节 选举省议员
164第二节 县议会
164第三节 县参议会
164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165第一节 代表
165第二节 代表会议
168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174第四节 主要活动
176第三章 政府
178第一节 古代政府
178第二节 知县公署
181第三节 县署县政府
186第四节 县苏维埃政府
188第五节 县人民政府
189第四章 人民政协
199第一节 机构
199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
200第三节 主要活动
202第六篇 公安司法
第一章 公安
206第一节 机构沿革
206第二节 政治保卫
207第三节 社会治安
208第四节 刑事侦查
211第五节 消防
212第六节 构役 看守
212第二章 检察
214第一节 机构沿革
214第二节 刑事检察
214第三节 经济检察
215第四节 法纪检察
216第五节 监所检察
216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216第三章 审判
218第一节 机构沿革
218第二节 刑事审判
219第三节 民事审判
219第四节 经济审判
220第五节 行政审判
220第六节 申诉复查
220第四章 司法行政
222第一节 机构沿革
222第二节 法制宣传
222第三节 法制教育
223第四节 民事调解
223第五节 律师
224第六节 公证
224第七篇 民政
第一章 优待抚恤
227第一节 烈士褒扬
227第二节 抚恤
228第三节 拥军
230第四节 优属
231第五节 安置
233第六节 老区建设
234第二章 社会救济
236第一节 贫困救济
236第二节 灾害救济
238第三章 社会福利
240第一节 城乡福利
240第二节 福利事业
241第四章 行政管理
242第一节 婚姻管理
242第二节 殡葬管理
243第三节 收容遣送
244第四节 地名管理
244第八篇 军事
第一章 兵备
249第一节 机构
249第二节 设施
251第三节 驻军
252第二章 兵役制度
255第一节 募兵制
255第二节 国民兵役制
255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
255第四节 预备役
256第三章 地方武装
257第一节 封建地主武装
257第二节 人民武装
257第四章 民兵
261第一节 民兵组织
261第二节 政治教育
263第三节 军事训练
263第四节 民兵活动
264第五章 战事纪略
266第一节 农民起义战事
266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战事
267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272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272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战事
274第九篇 经济综述
第一章 发展概况
278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
278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279第二章 经济结构
281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281第二节 产业结构
282第三节 基建投资结构
285第三章 人民生活
287第一节 农村村民生活
287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290第十篇 农业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变革
297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297第二节 土地公有制
298第二章 生产条件
301第一节 耕地
301第二节 劳动力
301第三节 农机具
302第四节 肥料
304第三章 种植业
306第一节 粮食作物
306第二节 经济作物
312第四章 养殖业
318第一节 家畜
319第二节 家禽
321第三节 水产
322第五章 农业管理
324第一节 机构人员
324第二节 生产管理
325第三节 收入分配
326第十一篇 林业
第一章 资源
332第一节 森林分布
332第二节 林种 树种
333第二章 林权
335第一节 私有山林
335第二节 集体山林
336第三节 国有山林
337第三章 营林
339第一节 采种育苗
339第二节 植树造林
340第三节 基地建设
342第四节 封山育林
344第四章 木材生产
345第一节 采伐
345第二节 运输
345第三节 购销
346第五章 管理
349第一节 管理机构
349第二节 林政管理
349第三节 森林保护
352第十二篇 水利
第一章 水利建设
357第一节 蓄水工程
358第二节 引水工程
363第三节 提水工程
365第四节 综合治理
367第二章 防洪抗旱
370第一节 防洪
370第二节 抗旱
371第三章 管理
372第一节 管理机构
372第二节 工程管理
372第三节 经营管理
374第四节 移民安置
375第十三篇 乡镇企业
第一章 企业形式
381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381第二节 村办企业
382第三节 联户 个体办企业
382第二章 行业结构
383第一节 农业企业
383第二节 工业企业
384第三节 建筑业
388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
388第五节 商业 服务业
389第三章 经营管理
391第一节 管理体制
391第二节 劳动管理
391第三节 供销渠道
393第四节 财务管理
393第十四篇 工业
第一章 工业所有制
398第一节 私营工业
398第二节 集体工业
398第三节 国营工业
400第二章 矿产工业
401第一节 金属矿
401第三节 非金属矿
404第三章 电力工业
405第一节 发电
405第二节 供电
407第四章 建材工业
409第一节 石灰 水泥
409第二节 砖瓦及其它
410第五章 森林工业
411第一节 竹木加工
411第二节 松脂生产
412第六章 其他工业
413第一节 机械工业
413第二节 造纸 印刷
414第三节 纺织 缝纫
416第四节 食品 工业
417第五节 五金 化工
418第七章 工业管理
421第一节 管理机构
421第二节 管理职能
421第八章 职工队伍
423第一节 发展概况
423第二节 职工结构
423第三节 工资水平
424第十五篇 交通
第一章 设施
427第一节 步道
427第二节 津渡水路
430第三节 公路
431第二章 运输
436第一节 客运
436第二节 货运
436第三章 管理
440第一节 公路养护
440第二节 路政管理
441第三节 运输管理
441第四节 安全管理
442第十六篇 邮电
第一章 邮政
445第一节 邮路
445第二节 设备
447第三节 业务
447第二章 电信
451第一节 电话
451第二节 电报
454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
第一章 县城建设
458第一节 城址城池
458第二节 市政建设
460第三节 公共事业
462第四节 房屋建设
465第五节 房产管理
465第二章 乡(镇)村建设
467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467第二节 村庄建设
468第三章 建筑业
471第一节 建筑队伍
471第二节 勘测设计
472第三节 施工技术
472第四节 建筑管理
474第五节 建筑物简介
475第四章 环境保护
478第一节 环境现状
478第二节 污染治理
479第三节 环境管理
480第十八篇 商业
第一章 商业成份
485第一节 私营商业
485第二节 集体商业
487第三节 国营商业
489第四节 公私合营商业
491第二章 集市
492第一节 网点
492第二节 圩场
493第三章 购销
497第一节 农副产品购销
497第二节 工业品购销
501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505第四节 物资供应
507第五节 废旧物品回收
508第六节 对外贸易
509第七节 边界贸易
510第四章 饮食服务
511第一节 饮食
511第二节 服务业
511第十九篇 粮油
第一章 粮油收购
515第一节 粮食收购
515第二节 食油收购
517第二章 粮油销售
518第一节 粮食销售
518第二节 食油销售
520第三章 储运
521第一节 仓储
521第二节 调运
522第四章 粮油加工
525第一节 粮食加工
525第二节 油料加工
525第三节 饲料加工
526第二十篇 金融
第一章 机构
529第一节 钱庄
529第二节 信用合作社
529第三节 银行
530第四节 保险誉司
531第二章 货币
532第一节 货币种类
532第二节 货币流通
533第三章 存款
537第一节 单位存款
537第一节 个人储蓄
538第四章 贷款
540第一节 民间借贷
540第二节 农业贷款
540第三节 工业贷款
541第四节 商业贷款
542第五节 基本建设贷款
542第六节 其他贷款
543第五章 结算
545第一节 现金结算
545第二节 转帐结算
545第六章 保险
547第一节 险种
547第二节 理赔
548第七章 管理
549第一节 信贷管理
549第二节 现金管理
550第三节 金银管理
551第四节 债券管理
551第五节 外汇管理
552第二十一篇 财政税务
第一章 财政收入
555第一节 农业税
555第二节 工商各税
557第三节 企业收入
558第四节 其他收入
559第二章 财政支出
561第一节 经济建设
561第二节 文教科卫
563第三节 行政经费
564第四节 优抚 社救
565第五节 其他支出
566第六节 上解
566第三章 财政管理
568第一节 财政体制
568第二节 预、结算管理
570第三节 财务管理
572第四节 税收管理
573第五节 财政监察
575第二十二篇 经济综合管理
第一章 计划管理
578第一节 管理体制
578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579第二章 统计管理
582第一节 统计机构
582第二节 统计调查
582第三节 统计监督
584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585第一节 管理体制
585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585第三节 市场管理
586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587第五节 商标 广告管理
588第四章 物价管理
590第一节 管理体制
590第二节 商品价格
591第三节 物价检查
592第五章 劳动管理
595第一节 管理机构
595第二节 劳动就业
595第三节 工资待遇
596第四节 劳保福利
596第六章 计量标准管理
597第一节 计量管理
597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599第三节 产品质量管理
599第七章 国土管理
600第一节 管理机构
600第二节 土地管理
600第三节 规划利用
602第八章 审计管理
603第一节 审计机构
603第二节 审计监督
604第二十三篇 教育
第一章 私塾 书院 县学
607第一节 私塾
607第二节 书院
607第三节 县学
607第二章 学前教育
609第一节 机关幼儿教育
609第二节 农村幼儿教育
609第三章 初等教育
611第一节 发展概况
611第二节 学制课程
613第三节 重点小学
613第四章 中等教育
616第一节 发展概况
616第二节 学制课程
618第三节 重点中学
619第四节 专业学校
619第五章 高等教育
622第一节 电视大学
622第二节 函授大学
622第三节 自学考试
622第六章 农民职工教育
623第一节 农民教育
623第二节 职工教育
624第七章 教师
625第一节 来源
625第二节 考核
625第三节 培训
626第四节 待遇
626第八章 教育管理
628第一节 行政机构
628第二节 学校管理
628第三节 教研教改
629第四节 招生工作
630第五节 勤工俭学
631第六节 设备经费
631第二十四篇 科技
第一章 机构队伍
637第一节 行政机构
637第二节 科研机构
637第三节 科技团体
640第四节 科技队伍
642第二章 科普活动
643第一节 科普宣传
643第二节 科技培训
643第三节 科技牡贫
644第四节 交流协作
644第五节 推广应用
644第三章 科技成果
647第一节 理论研究成果
647第二节 技术开发成果
648第三节 社会科学成果
651第四章 科技管理
652第一节 计划管理
653第二节 成果管理
653第三节 技术市场管理
653第四节 经费管理
653第二十五篇 文化
第一章 文艺创作
657第一节 文学创作
657第二节 艺术创作
659第二章 电影
665第一节 发行
665第二节 放映
665第三章 图书 档案
667第一节 图书
667第二节 档案
669第四章 文物名胜
670第一节 文物
670第二节 名胜
673第五章 史志编修
675第一节 党史文史征集
675第二节 地方志编修
675第二十六篇 报刊 广播 电视
第一章 报刊通讯
679第一节 报纸
679第二节 期刊
679第三节 通讯报道
680第二章 广播
681第一节 收音
681第二节 有线广播
681第三节 调频广播
682第四节 中波实验台
682第五节 广播宣传
683第三章 电视
685第一节 电视接收
685第二节 电视差转
685第三节 有线电视
688第四章 管理
689第一节 管理体制
689第二节 音像管理
689第三节 维修服务
690第二十七篇 医药卫生
第一章 卫生防疫
693第一节 公共卫生
693第二节 疫病防治
696第二章 妇幼保健
700第一节 妇女保健
700第二节 儿童保健
701第三章 医疗
702第一节 中医
702第二节 西医
703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704第四节 护理
705第五节 医疗制度
705第四章 医药
708第一节 中药资源
708第二节 中草药培植
708第三节 中西药制剂
709第四节 药品器械购销
709第五章 管理
711第节 机构队伍
711第二节 药政管理
715第三节 卫生经费
715第二十八篇 体育
第一章 社会体育
719第一节 农民体育
719第二节 职工体育
720第二章 学校体育
721第一节 普通学校体育
721第二节 业余体校体育
723第三章 体育竞赛
724第一节 县级竞赛
724第二节 地区竞赛
724第三节 省级竞赛
725第四章 经费与设施
727第一节 经费
727第二节 设施
727第二十九篇 风俗
第一章 生产习俗
730第一节 耕作
730第二节 饲养
730第三节 伐木
731第四节 造纸
731第五节 学艺
731第二章 生活习俗
732第一节 饮食
732第二节 服饰
733第三节 居住
734第四节 出行
735第三章 礼仪习俗
736第一节 婚姻
736第二节 寿诞
738第三节 丧葬
738第四章 岁时节日
741第一节 传统节日
741第二节 现代节日
742第三十篇 民族 宗教
第一章 民族
744第一节 民族分布
744第二节 民族经济
745第三节 民族文化
748第四节 民族政权
750第五节 民族风土
751第六节 民族管理
753第二章 宗教
758第一节 佛教
758第二节 道教
759第三节 基督教
760第三十一篇 方言
第一章 语音
763第一节 声母
763第二节 韵母
763第三节 声调
764第四节 文白异读
765第五节 同音字
768第二章 词汇
784第一节 词汇特点
784第二节 常用词
784第三章 语法
789第一节 词法
789第二节 句法
791第四章 汝城方言的内部差异
793第三十二篇 人物
一、 传略
796二、 简介
818三、 表记
824(一) 汝城县革命烈士英名表
824(二) 汝城籍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841附录
一、 布告文件
844二、 旧县志序文
858三、 碑记铭赋
862四、 诗歌对联
865五、 传说异事
877六、 汝城县1989——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统计表
879七、 《汝城县志》撰稿人员名单
884八、 《汝城县志》后期工作人员名单
886九、 赞助《汝城县志》出版经费名单
887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