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郴州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总量迅速增长。2014年,郴州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7.3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居全省第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32.6%上升到33.5%,提高了0.9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08亿元,总量是2010年的1.95倍。二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15.4万人,比上年新增5.11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总从业人数的比重为39.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贡献度日益增强。2014年,郴州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6%,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百分比为3.9%;全市服务业地方税收完成47.25亿元,同比增加5.22亿元,增长12.4%。四是特色产业态势强劲。旅游产业不断壮大,“中国温泉之城”建设和旅游新“五个一”工程扎实推进,新增国家4A级景区3个。2014年接待国内游客3316.6万人次、增长18.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3.1亿元、增长23.9%,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1.16%。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8.2亿元,是2005年的3.8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52家,2014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2亿元、增长9.8%,商品房施工面积2112.3万平方米、增长23.7%,商品房销售面积430万平方米、增长18.3%。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3家服务外包企业共完成合同执行额1165万美元,同比增长29.44%。2014年,“中国温泉之城”建设顺利推进,旅游新“五个一”工程项目进展顺利,东江湖创国家5A级景区进展顺利,宝山国家矿山公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资兴市获授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无空调外挂机的低碳示范城市称号。郴州农商行挂牌营业,金贵银业挂牌上市。五是活力逐渐凸显。重点推进了投融资、财税、城市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改革,统筹推进了国有企业、农村、医药卫生、文化、成品油税费等各项改革,特别是我市服务类企事业改革改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服务业市场准入放宽。去年我市引进的服务业项目中,近80%的项目资本金来自民间,且大部分来自市外。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完善。郴州铁路口岸正式运行,中远泓广物流园公共保税仓获批建设,广州港郴州内陆港挂牌运行,郴州至广东黄浦“五定”班列试运行,我市纳入广东往来港澳公路跨境快速通关改革试点城市。
二、郴州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总体水平偏低。郴州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三个偏低”:一是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相对偏低。2014年,郴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居倒数第三位;二是服务业结构层次相对偏低。传统服务业占到6成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比较少;三是服务业投入比重相对偏低。2014年,郴州市服务业投资总额为880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5%,提高1.02个百分点,但还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再加上郴州市服务业投资历史欠账较大,导致全市服务业投入比重偏低。
(二)产业结构不优。服务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制造业企业对社会化服务的依赖程度不高,服务外包严重不足,能够满足制造业需要的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等科技服务能力弱小,商务服务业总量偏低,文化创意产业、国际会展业等几乎空白。行业结构不够合理。物流、旅游等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新型服务行业比重较小,造成服务行业发展比例失衡,从长远来看,将对郴州市服务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在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领域,市场化程度低,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没有形成,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政府负担较重。行业之间关联度比较差,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产业化程度不高。
(三)地域发展不平衡。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发展不平衡。比重高的超过60%,而低的只占23.98%。从2014年的情况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只有5个,分别是北湖区、桂东县、宜章县、汝城县、临武县,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1.16%、53.33%、43.59%、40.61%、39.75%。低于全市的有6个县市区,分别是嘉禾县、安仁县、桂阳县、苏仙区、永兴县、资兴市,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6.52%、36.20%、34.81%、30.05%、28.09%、23.98%。各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也不平衡,最高的北湖区是最低的桂东县13.83倍,只有北湖区一个县市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它县市区总量偏小。
(四)竞争力和集聚度不强。郴州市服务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整体呈现小、散、乱状态。目前,全市入统的限额以上服务企业879家,年营业额在亿元以上单位仅80家,年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仅8家;全省各市州认证的大中型企业中,郴州市只有241家,其中北湖区48家、占19.91%,苏仙区31家、占12.87%,无序分散于整个中心城区。
(五)专业和高端人才不多。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知识信息密集型服务行业高级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特别是精通国际贸易理念和规则,从事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服务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制约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如我市限上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6.5%,比全行业比重低12.6个百分点;全市1000多名导游中仅有5名中级导游,还没有高级导游。
三、提高服务业比重的发展要点
1.现代物流业。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重大物流项目建设,逐步构建与国内外接轨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物流中心。加大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力度,积极争取郴州民航机场、桂永郴赣铁路以及桂新、临连、黄莽等高速公路建设,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大通关基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创建综合保税区、完善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加快铁路物流中心暨铁海联运项目建设,依托湘南国际物流园和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打造湘粤赣边界最大“无水港”。
2.文化旅游业。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市范围内流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坚持实施旅游强市战略,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中国温泉之城”和“自驾自助游示范基地”建设,完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以智慧旅游为突破口,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市旅游形象推广力度。推进苏仙岭-万华岩创建国家5A级景区、小埠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启动莽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力争3-5年内成功创建东江湖、苏仙岭—万华岩两个国家级5A景区和莽山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生态休闲观光、温泉疗养度假、漂流及溶洞探险、民俗及红色文化、工业矿山“五大”旅游品牌。大力推进“中国温泉之城”建设,实施以汝城温泉为龙头、中心城区温泉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一区一园六镇”温泉旅游格局(即汝城热水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北湖仙岭高铁温泉文化园、苏仙许家洞温泉小镇、宜章一六温泉小镇、永兴悦来温泉小镇、资兴汤溪温泉小镇、安仁龙海温泉小镇、嘉禾珠泉温泉小镇)。实施新一轮旅游发展“五个一工程”(每个县建设评定1家四星级酒店、建好1处大型旅游综合体、评定1家三星级以上旅行社、创建1个国家4A级以上景区、创建1家示范休闲农庄)。
3.现代金融业。继续强化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创建金融生态良好城市。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以五岭广场金融核心区和香雪路民间金融街为重点,引导形成金融机构服务中心,把郴州打造成为区域性的金融集聚中心。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步推进企业债、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私募债券等债务性融资工具发行工作,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保险、理财及金融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4.现代商贸业。继续实施“市场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城市综合体、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建设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全面启动特色商贸城镇、商业街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商贸物流园区和标准化配送中心建设。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加快北湖、马家坪、罗家井等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向城郊外迁和改造升级,推进友阿商业广场、美美世界、步步高广场、万华汽车城、湘南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裕后街美食文化街区等建设,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拓展农村商贸服务,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支持城市商贸业向农村延伸。完善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鼓励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整合旅游、教育等服务业资源。大力推动公用事业相关单位应用电子商务,逐步扩大电子商务在城市管理、运行和综合服务中的应用范围。规划建设湘南地区和湘粤赣省际区域最大的电子商务集聚区,打造湘粤赣省际中心的会展品牌,带动有色金属“五个一”高端战略体系基本形成。
5.科技和信息服务业。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加大对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共性技术研究和攻关力度。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加快“数字郴州·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计划”,加快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的城市。大力推动云计算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光纤宽带、下一代互联网,培育发展移动网游、移动商务、移动支付和位置服务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建设“郴州云谷”,抢占未来信息服务制高点。
6.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抓住全球性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机遇,整合郴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资源,重点突破软件开发、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数据处理、金融服务、物流供应链管理、动漫及网络设计研发等服务外包业,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鼓励政府和相关部门整合资源,推进IT服务外包(ITO)、商业流程外包(BPO)、物流外包、金融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扶持,重点培育50家骨干企业。支持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岗前培训,依托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技师学院等,推动职业教育与服务外包的结合,为郴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7.现代庄园经济。探索发展体育产业,以及健康、家政、养老等新型服务业态相互融合,推动农业与旅游、房地产、文化、医药、保健、养生、休闲等多种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制定全市庄园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围绕郴资桂、郴永宜城镇群及高速公路、国省主干道等建设30—50家高端的现代农庄,每个县建设1个以上有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农庄,把现代农庄打造成为郴州建设“林中之城、休闲之都”的一张特色名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8.房地产业。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拓展工业地产、旅游休闲地产、养老地产。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居民首次置业住房需求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建立健全住房保障责任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形成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为主,以限价商品房住房为辅,社会小户型存量租赁住房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框架。发挥郴州优势,拓展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休闲地产、文化地产、温泉地产、养老地产、会展地产等具有特色的高端房地产开发。
9.社会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与创新,促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水利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市政服务、城乡客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配套。大力推进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以及职业保健等多样化保健服务,加快形成以医疗卫生为主、保健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业体系。突出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重点抓好太阳城健康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把郴州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健康之城”“医疗之城”“养老之城”“生态休闲度假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