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标志着降息周期正式展开,时隔两年之后再度开启降息周期。此前由于“融十条”的出台,降息预期一度延后。而本次降息时间上的提前,远超市场预期,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也完全改变了对中国未来基准利率的预期,必将对未来经济通胀、金融市场的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降息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比较困难。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非常突出,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一大羁绊。3季度GDP增速创下7.3%的新低。下半年的社会融资总量接连出现大幅下降,其中7月仅为2700亿、10月仅为6600亿,均只有过去的一个零头。融资需求不足或是信用收缩主因,而这又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有关。3季度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依然高达7.33%,比去年末还高出19bp,其中房贷利率6.96%,比去年末高43bp,均和GDP增速基本相当,意味着企业和居民基本失去了投资和消费的动力,因而迫切需要尽快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目前的经济困难,除了长期结构性下滑,还有一部分短期周期性的原因。周期性因素指的就是暂时性因素,可以用降息来解决。造成今年经济超越结构性下行的周期性因素有:反腐倡廉对高端消费打击很大;外需复苏很不稳定,尤其是美国今年一季度的萎缩;房地产市场的下行等。如果当下经济下降有周期性因素,那央行就可以用降息来平稳周期。 三、降息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1. 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为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定向降准,但降息是企业融资成本的最直接手段。特别是物价涨幅较低为降息提供了充分的空间。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而言,此时选择降息是理性的决定,不降低基准利率,而通过别的方法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达不到理想效果。 2.有利于防范经济增速全面下滑。从三次产业角度看,当前经济下滑的主因有两方面:一是投资下滑,利率高企导致了地产、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二是出口放缓,由于下半年人民币升值过快,加上美元大幅升值,影响了我国外贸的竞争力。而贷款利率下降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减缓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的速度,改善地产销售持续低迷的预期、增加地产企业投资的信心,增加出口竞争力、防范经济增速全面下滑。 3. 有利于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降息是非对称的。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是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只有0.25个百分点。非对称降息,实际上在收窄银行利差,可以理解为是引导银行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实体经济。从长远看,对银行业发展也是有力的倒逼,有助于银行通过自身努力增强盈利能力。对百姓购房也是利好,降息后房贷按揭贷款利率将相应降低,给有买房需求的百姓带来实惠,有助于支持自住型、改善型住房需求。 4.有利于增强经济抗击通缩的能力。从通胀层面看,10月CPI亦降至1.6%的5年低点,通缩成为最大的风险。预计11月CPI将降至1.4%,明年CPI仅为1.5%。而经验表明CPI降至1%以下即是进入通缩状态。利率的下调有助于降低实际利率、促进消费、抗击通缩。 5.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短期内利率下降、银行理财入市推动风险偏好提升,股市债市短期双牛。但从长期看,则需要股市、债市反哺经济,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股市的发展,因为其是支持创新、降低债务杠杆率的最佳融资方式。同时债市的适当违约也非常重要,否则金融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到真正有效的企业。今年以来股市三板市场、并购融资的大发展值得肯定,而股市IPO注册制的实施也在考验监管层的魄力。此外,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放开对企业债券融资和违约的诸多限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中国经济转型。 四、关于央行降息延伸问题分析 1.此次降息并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央行有关负责人强调,此次降息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增长,不需要对经济采取强刺激措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但央行需要根据经济基本面的运行态势,灵活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微调,这是坚持和完善正常利率调整机制的应有之义。 2.“融十条”落实比降准降息更有意义。这次非对称降息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把存款利率自由化又推进一步,后面可能利率自由化会提速。如果“融十条”规定的同业存款计入一般存款落实,银行多出近10万亿的存款,贷款能力就相应增加。 “融十条”支持企业上市发股票、发债直接融资,支持跨境融资,都是富有意义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