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市发改委会同市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中省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精神,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通报如下。
1. 简政放权释放经济活力。一是争取省级管理权限进展顺利。起草了《关于向郴州下放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请示》《关于加快向郴州下放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请示》,行文上报至省委、省政府,拟争取省里向我市下放61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按省编办要求补充完善了相关资料。目前,省编办正研究向我市下放管理权限。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入。保留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98项,减少132项,减幅达57.39%。拟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3项,较上轮改革减少6项,减幅为31.58%。将清理后的工商登记后置许可项目按行业类别予以合并分类,共分为15个大类,75大项,138个子项。其中中省权限许可项目60大项 108个子项,市本级后置许可项目较原有的56项减少26项,精简率为46.43%。三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出台了《郴州市商事许可审批监督管理办法》《郴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工作方案》,明确了各许可审批部门的监管职责。郴州市商事登记信息公示平台和郴州市商事登记信息共享及监管平台正式运行。12月1日起在全市推进“三证合一”改革。截至11月底,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数30953户,增长率10.21%,其中新登记企业总数6500户,增长率102.29%;注册资本3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8.2%。四是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起草了《郴州市招标代理机构管理办法》《郴州市公共资源评审专家现场管理办法》《郴州市投标企业基本信息库管理办法》等文件,全市各县均已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各县建设工程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建设工作有序推进。2014年,市本级共完成公共资源交易1191项,实现交易额82.61亿元。五是阶梯水价改革有序推进。对永兴、嘉禾等县城区水价进行适当调整,在永兴县城区实施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召开了市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价格听证会,市城区居民生活阶梯水价有望于2015年1月正式实施。
2. 上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一是着力抓好上轮改革遗留问题扫尾。突出补证、解困、了难、息访四个重点,推动企业改制扫尾,今年计划处理的市属改制企业遗留问题40项已全面完成任务。二是积极启动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中省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领导推进体系,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改革。三是全力支持驻郴中省企业改革。做好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补报工作,中省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前期工作顺利完成,国有企业棚户区改造摸底工作基本完成。
3. 投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努力规范政府投资。印发了《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郴州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的通知》,共取消或下放27项核准权限,其中取消核准权限21项,下放县市区政府核准权限6项。二是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起草了《扩大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建设投融资政策指南》《郴州市公共建设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项目本》,筛选汇总医疗、教育、污水垃圾处理等15个民间投资进入公共建设领域项目218个,预计总投资1350亿元。三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管理与高效节能产品。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达100%,市本级中心城区施工阶段达到100%,县(市)城区施工阶段达到98%。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创建绿色建筑,市城投大厦及“四馆一厅”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方案通过省住建厅专家评审。
4. 科技、人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是着力推进科技计划改革。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3项,争取科技项目经费达4000万元。柿竹园“多金属基地资源开发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高斯贝尔“微波陶瓷覆铜板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等多个项目获重大科技奖。郴州粮机、金旺铋业等企业获得湖南省“百项专利转化实施计划”项目。在全省率先推行科技项目资助方式的改革,试行引入科技计划非立项项目后补助,今年共认定后补助项目30项,共计补助资金285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近5000万元。二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宇腾有色等11家企业成立了郴州市稀贵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启动“郴州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山大学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中心”等项目建设。三是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改革。人力资源市场整合按期完成。召开了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工作动员会,并对县市区整合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办。市县两级编办均已下发机构整合文件。继续完善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监测制度,对全市330多家园区企业用工进行动态重点监测和分析。大力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绩效工资制度。
5. 财税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一是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1-10月,市本级“三公”经费同比下降38.04%,除涉密部门外,市直217家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均已向社会公开。二是积极推进税改试点。全市“营改增”政策两度扩围,纳税人增至2570户,1-11月入库营改增增值税17379万元。积极跟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扩面改革。按照中央关于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部署,12月1日起对煤炭业实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三是大力推进综合治税。综合治税工作实现市城区全覆盖。截至11月底,市城区累计补办税务登记证798户,查补入库税收3947万元。四是积极跟进公车制度改革。向省公车办报送了我市公车摸底情况,起草了成立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文件,正按程序行文。
6.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一是完善招商引资暨承接产业转移机制。组织举办了郴州“中国温泉之城”专题招商推介会、2014年郴州(上海)现代服务业招商推介会、2014年房地产开发招商推介会,参加第18届中国(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广州)泛珠三角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511亿元。举行第二届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贸易洽谈会,共发布了投资项目106个,总投资848亿元。二是开放型平台不断完善。推进了属地申报“通关模式”改革,推广了通关无纸化通关改革。槐树下铁路货场公用型保税仓获批设立,成功纳入广东往来香港公路跨境快速通关改革试点,郴州到广州黄埔的“五定班列”业务试运行开通。郴州高新区通过科技部部务会议研究,有望年内获批。下发了关于加强园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三是加快建立服务业统筹协调和推进机制。印发了《关于调整郴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2014年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文件。草拟了《郴州市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开展2014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四是深化“两型社会”示范带综合配合改革。永兴县、宜章县纳入郴资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点,比照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示范区享受有关支持政策。1-11月共完成投资649.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91.6%。五是加快推进“大十字”城镇群体制机制改革。印发了大十字城镇群规划纲要,城镇体系规划已按“6+2”的规划范围修改完毕,正报省住建厅审查。土地利用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待省国土资源厅评审。1-11月,区域内794个投资过亿元“五同”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1068亿元,截至11月,累计完成投资98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1.9%。资兴市成功申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市)。六是加快建设“湘粤开发合作实验区”。成为我省与广东省区域合作重点领域。起草了《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争取与韶关市尽快签订合作协议。七是积极推动我市与原中央苏区联动发展。起草了《关于请求支持郴州11个原中央苏区联动县市区加快发展的意见》(郴政〔2014〕70号),我市11个县市区极可能全部参照执行西部大开发相关优惠政策。
7. 金融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一是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郴州农商行、汝城农商行正式挂牌开业;资兴市、临武县农信社已完成改制的清产核资工作。引进沪农商银行到汝城县、安仁县开设村镇银行工作进展顺利。资兴市和桂阳县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宜章县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加快推进企业上市。金贵银业正式挂牌上市,高斯贝尔上市申报材料工作进展顺利。新增5家企业和10家企业分别列入2014年度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新三板挂牌企业资源库。三是创新债券发行工作。城投三期17亿元债券、百福投资18亿元债券分别获批发行,高科投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二期发债申请已获国家发改委。丰越环保与上海鼎立18亿元的并购重组已获证监会核准批复;雄风稀贵与赤峰黄金并购重组已报中国证监会受理;光轩玻璃1亿元的私募债已报交易所发行备案。
总体上说,全市经济体制各项改革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改革进展缓慢。争取省级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请示已于4月底报送至省委、省政府,到11月底才有阶段性进展。多项改革特别是自上而下推进的如公车改革、行业协会商会改革、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创新财政收入考核改革、“四自”管理体制、推进征信平台建设等改革受中省政策影响,进度还比较缓慢。二是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有待建立完善。目前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联络办与各成员单位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协同。各成员单位组织架构、信息报送、监督考核机制尚未建立。下阶段联络办将与市委改革办研究讨论,下发专门文件规范信息报送、统筹调度等工作,督促成员单位认真落实执行。三是改革积极性有待提高。个别部门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有等待观望现象。有些部门存在找不到改革切入点、突破口的问题,改革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不能落实在行动和成效上。(综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