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向罗生同志在上半年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发言整理)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上半年全市完成GDP 863.3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低于一季度0.5个百分点,但跌幅明显收窄(一季度GDP 增幅比去年低2.3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3亿元、财政收入13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5%、12.0%和9.4%,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由绿翻红,物价水平温和可控,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呈现出如下特色和亮点。
(一)产业发展总体向好。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由去年同期8.8:53.0:38.2调整为8.2:50.8:41.0。一是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上半年全市高技术工业、高加工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加20.6%、13.9%和23.6%,全市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81.5%。1-5月全市六大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55.8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71.7%,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和第2位。新能源开发利用快速增长,全市上半年吊装风机61台,并网发电新能源装机规模较去年底新增7.4万千瓦,实现新能源发电量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 .0%。二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比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07.1亿元,同比增长109.8%,增幅居全省第一位。接待旅游人数、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8%和25.5%,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7个和4.1个百分点;物流园区及物流企业加快发展,惠尔物流等一批大型物流项目相继启动,快递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9.5%。全市商品房销售17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8%,其中嘉禾县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5.7%。北湖区大力推进城市综合体、休闲农庄建设,服务业比重达65%。资兴市大力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五一”期间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78.9%。三是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4.1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一季度0.5个百分点。“米袋子”和“菜篮子”保障有力,早稻、玉米、中稻等粮油作物全面完成计划种植面积,经济作物持续扩面增效,生猪价格持续上扬。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68家,累计达到3280家,数量居全省第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上缴税金2.2亿元。庄园经济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农业庄园1140处,庄园总面积8.4万亩,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21%。
(二)需求拉动较为有力。一是投资增长稳健。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6.1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民间投资725.2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7.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增幅比公有制投资快1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76.3亿元,同比增长26.6%,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3.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汇总调度1115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8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3.1%。新开工项目416个,开工率为88.9%。调度在建PPP项目34个,总投资105.4亿元,拟利用社会资本82.8亿元,一批交通、环保、城建PPP试点项目相继成功签约。桂东县、汝城县投资形势较好,分别增长20.5%和20.3%。北湖区、永兴县等开展了施工环境专项整治活动,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消费总体平稳。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2亿元,同比增长12.0%,增幅与第一季度基本持平。文化、家电、化妆品和珠宝类商品销售同比分别增长42.2%、33%、50.4%和74.4%。批发业、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临武县舜华鸭业、小徐瓜瓜、舜湘牛肉等农产品电商企业销售额增长300%以上。三是外向型经济来势较好。对外贸易攻坚克难,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亿美元,同比增长10%。招商承接积极有效,实际利用外资、到位内资同比分别增长15.8%、21.6%。2014年“沪洽周”签约的10个省级项目已开工5个,今年郴州(深圳)承接产业转移专题招商推介会16个签约项目已开工建设8个。其中,永兴县、安仁县、桂阳县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排名居前三位。建设标准厂房175万平方米。
(三)质量效益有所提高。一是财政收入扭转局面。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131.2亿元和10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和16.5%,比一季度提高17.6、27.2个百分点。资源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22.1%和30.2%。其中经开区、嘉禾县、桂阳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0.4%、19.3%和15.0%。二是节能环保取得进展。1-5月全市高耗能工业仅增长7.4%,增幅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5.96%(等价值),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26.8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6%。生态环境投资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25.7%。全市纳入环保产业调查企业161家,总产值达206亿元,居全省第2。三是民生民本持续改善。上半年民生支出达13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5%,增长31.4%。“民生100”工程中65项完成过半任务,12项已全部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低于4.5%的控制目标。全市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新增3.3万人、3.6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54.5%和89.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6%。我市首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省唯一。汝城、宜章等县实施精准扶贫,城乡统筹和生态建设来势较好。
(四)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一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高斯贝尔、裕湘、金旺等1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7家。截至6月底,我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729件和585件,同比分别增长34.0%和32.0%,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53件和58件,同比分别增长19.5%和45.0%。郴州高新区成功升格国家级高新区,市第一人民医院高通量分子诊断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二是创业活力明显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上半年新设各类市场主体14413家,其中新设立企业2963家,新增注册资本165.6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1450家,累计发放“三证合一”企业营业执照1495件,个人创业贷款额度均提高至10万元。三是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 “三清单一目录”颁布实施,再次取消或下放核准权限30项。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本级上半年共完成公共资源交易516项,实现交易额36.8亿元。永兴县在全市率先发布“三清单一目录”,大力推进PPP建设项目试点,极大地激发了投资活力。
二、下半年形势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突出企业帮扶,稳定生产经营。一是协助企业融资。研究设立文化旅游、城市发展基金等产业发展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我市重点支持领域和产业。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域企业通过发债募集资金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城市停车场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电网改造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行有收益的优质项目发行项目收益债券。二是帮助企业解困。重点围绕规模以上重点调度企业、“大会战”重点项目、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的企业,从用地供应、用工、产品销售、保障水电视讯供应和物流畅通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市县领导挂点帮扶企业、问题交办督办等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三是减轻企业负担。扎实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涉企税收、收费、价格等优惠政策,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及收费,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检查、达标、评比,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四是优化经营环境。继续推进商事登记、“三清单一目录”、“三证合一”等重点改革事项,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为企业松绑减负。切实保障企业正常的、低成本的用水、用电、用气,按照全覆盖、零容忍要求严格执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禁令”,加大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的经济环境治理力度。
(二)突出项目建设,扩大社会需求。一是抓项目扩投资。加大重大项目调度推进力度,特别是抓好我市年初确定的市级领导联系的重大项目以及工业、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和农业等重点领域项目的推进实施。通过并联审批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着力解决杆线搬迁、征地拆迁等实际困难。努力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瓶颈,逐步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金+民间资本+债券资金”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四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上半年专题招商会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地服务工作,继续瞄准珠三角等传统招商地,通过以商招商、以乡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引龙头、强配套。进一步加大争资立项力度,紧紧围绕国家“7+4”重大工程包、6大领域消费工程、湖南省“511”重大投资计划、“4张网”建设计划,加快制定我市重点建设工程四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快相关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对接和实施。二是抓市场扩消费。抓紧出台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办好红色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实质性整合旅游景观点线面资源;落实好“郴新十条”、“郴十七条”等促进房地产消费的系列政策,以加大市场、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为突破口,以“去库存、促销售”为重点,促进房地产消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布点,促进“线上消费+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发展;以郴州国际会展中心为平台,巩固提升矿博会、投洽会等展会品牌,办好旅博会、农博会、房交会等重点展会,延伸会展产业链,加快培育会展行业龙头企业。三是抓外贸扩出口。积极争取省商务厅、长沙海关等部门的政策支持,推进外贸平台提质升级,解决加工贸易业务问题。如冶炼企业争取“外发加工”等相关贸易政策。利用国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契机,积极争取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积极调整出口结构,推动出口多元化发展,通过鼓励境外展会组展等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开拓东盟、南美等新兴市场。
(三)突出设施配套,促进经济发展。一是突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高铁西站改造、330公里“十二五”干线公路中期调增项目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京港澳高速郴州北互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交通沿线的亮化、美化、绿化和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突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召开城市配套建设工作会,按照“突出配套,完善功能,注重综合效益”的总体要求,以片区为单位,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交通建设为战线,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配套建设,着重解决学位不足、就医不便、商业网点不均、公交不直达、水电供应不足等突出问题,通过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带动投资、房地产销售快速发展。三是突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以标准厂房、路网配套、物流设施、口岸设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为重点,着力完善园区生产、生活等设施配套,充分发挥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平台和载体的产业集聚功能和示范效应,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四是突出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莽山水库、四水治理、城镇防洪、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治理等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大中型灌区渠系建设、骨干塘整修、小型灌排泵站改造、小型渠道整修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提高水利设施承载能力。五是突出文化旅游设施配套。紧扣“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以完善重点景区和休闲旅游产品的配套为重点,加快旅游接待设施、旅游购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旅游线路、旅游品牌等配套建设,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力。一是创造性地落实政策。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中省相继出台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4大类200条政策措施,其中有100余条对郴州影响深远,有关部委和省直部门也颁布了系列配套政策。在我市不少政策没能很快落地实施,政策红利没能及时显现。下半年中省将持续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抓好国家出台的重大工程包、债券发行、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盘活存量资金、扩大消费金融试点、土地改革试点等政策,以及省里出台的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环保、文化和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等政策的落实;加大政策研判力度,加强向上对接,有针对性地储备、包装一批重大项目,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对照今年全市改革工作要点7大类77项改革任务,逐一谋划推进,强化落实落地。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贸易创业就业便利化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创新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等重点改革,为全市稳增长、调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进一步推动各行各业创新创业。积极对接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部”战略、“中国制造2025”、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互联网+”计划,加快培育发展我市的互联网+、新兴制造业等新增长点;着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认真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555”计划;创新财税征管机制,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完善社会协调护税网络,加快推进县市涉税信息平台建设,强化重点税源监控。
(五)突出调度协调,增强工作实效。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建立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跟踪监测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加强对有色金属和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服务业等重点项目和园区等重点领域的调查研究。各县市区、市直及中省驻郴有关单位要及时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难点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注意建立现代物流和会展业等新兴业态以及农村建房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和季报制度、年度核算制度,尽快解决无统计数据支撑的问题,全面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应对统计核算方式调整,加强对上汇报衔接,妥善解决因统计方法调整导致“公路水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指标大幅下滑的问题。二是加大要素保障协调力度。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对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重点保障,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新型工业化项目优先审批。大力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积极盘活土地存量,协调解决市本级及个别县(市)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根据园区用工规律,深入实施“双百工程”,协调市直各部门加强促进就业政策宣传和落实,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确保企业不因招不到人而影响生产。努力争取大用户直供试点和支撑电源点落户郴州,加快骨干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确保电力供应通道顺畅。三是加强调度推进和督查考核。认真组织实施招商引资、产业转型、服务业发展等行动计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调度推进。各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厘清思路、分清职责,突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四年行动计划”取得实效。加强年度任务督查考核。对尚未“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年度计划完成。(综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