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汝城县纳入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范畴,汝城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106国道、324省道两条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带建设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综合效益,努力探索贫困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截至2013年底,汝城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由2011年的63.2%提升到77%,并于
一、注重示范带动、区域联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由“零星式”向“连片式”转变。按照“要素流进去、农民富起来”的思路,将连片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行“集中式扶贫、连片式开发、综合式治理”,筑牢区域发展基础,注重扶贫攻坚实效。一是以战略思维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坚持以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引领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着眼优势优先、示范带动,以“一心两带”区域为重点,充分发挥县城和交通干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以106国道、324省道为主战场的汝城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带建设。出台了《关于开展汝城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带建设工作的意见》,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区域内基层党建、产业扶贫、城乡统筹、生态建设、和美创建、社会管理六大工程,目前已规划实施汝城县106国道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带建设项目41个,总投资达51.2亿元,为罗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政策在汝城的落地找准对接点,成为全市片区扶贫开发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二是以基础先行带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把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按照“大路网连接、中心城带动、小城镇示范、新农村覆盖”的思路,统筹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进程。先后启动了大坪、三江口、热水等11个示范镇建设。以片区示范村建设带动区域扶贫开发,启动了土桥镇黄家村、大坪镇谭屋村等22个村的新农村、扶贫村和示范带创建村“三村合一”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资源与机会的共享共建,为山上向山下搬、农村向社区转、农民向市民变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民二次创业安家搭建了平台。2012年、2013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38.17亿元、51.45亿元,分别增长36.6%、34.8%,城镇化率从29.26%增长到31.2%,带动全县小城镇新增个体工商户5654户、新增城镇居民14962人,带动6400多人返乡创业。三是以分类指导深化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地区贫困原因和程度的不同,按边远落后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库区等类别对贫困乡村扶贫工作进行分类指导,从资源补给、基础完善、能力素质等方面实施对口帮扶和精准化扶贫。启动了西北部4个少数民族贫困乡镇扶贫攻坚示范片创建工作,实施基础设施、产业经济、民生保障一体化扶持。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三年新修维修村组公路216公里、架设改造输电线路132公里、修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52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6.8万人,新建和维修村级活动场所43所。
二、注重产业扶持、农民增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牢固树立“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增收” 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理念,引导贫困农户参与现代产业生产发展,取得了产业壮大、农户增收的双赢效果。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富农。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山地资源优势,把扶持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茶业和特色养殖作为产业化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大生产性帮扶力度。每年安排产业扶贫引导资金2000万元,扶持开发茶叶、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吸引社会资金3亿多元,带动群众自主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42万亩,形成了暖水茶叶、田庄蔬菜、文明水果、盈洞金银花等一批特色产业,仅茶叶、蔬菜两项产业就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约2500元。大力推进“公司+协会+基地+农户”产业化扶贫模式,加大协会帮扶和土地流转力度,培育了松溪茶叶、粤旺蔬菜、金丰禽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近两年来全县共流转土地36.8万亩,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4个,入社成员达37302人,带动农户57600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0.43亿元。二是大力推进工业旅游哺农。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3年投入近10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22家,新增劳动力就业3500多人,有力促进了农民就地转移、务工致富。突出抓好温泉旅游产业开发,启动了热水温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创建工作,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来,先后改造热水温泉古镇、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土桥黄家古村落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三江口镇、予乐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村镇,新建一批星级农庄、观光农业基地和“农家乐”,开发一批汝城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旅游经济成为了新的增长点。2013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353万人次,同比增长32.65%;实现旅游总收入16.06亿元,同比增长27.03%,新增第三产业实体43个、新增就业人数3200多人。三是大力实施创业就业活农。认真组织实施“雨露计划”工程,近三年来共完成科技骨干、村官培训、科技示范户和带头人培训、“雨露计划”培训2261人,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投入164万元,培训创业实体569个,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及示范点8个,累计开发可选用的创业项目100个,创业带动新增就业人员2980人。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最困难的地方和群体得到最有效的扶持。
三、注重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按照集结优势、重点突破的思路,整合力量,集中投向,确保扶一片贫地成一片热土,推进一片脱贫一片。一是力量实行“抱团式”组合。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相关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罗霄山汝城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进一步明确了31个成员单位的任务和工作职责。把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视野向扶贫攻坚工作扩展,工作重心向扶贫攻坚工作转移,资源要素向扶贫攻坚工作集中。二是资金实行“捆绑式”整合。改变以往各类专项资金分散使用的做法,将扶贫、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专项资金捆绑起来,聚小资金做成大雪球,集中投放到扶贫开发项目上。近三年来,先后整合财政、发改、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开发、水利等10多个部门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从供需两个源头着手,控源控流,依需投放,重点整合了生态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保障性住房、危改资金、乡村道路、点亮工程等常规性资金3.66亿元,切实解决部门资金零星分散、投入不均、效果难出的问题。同时努力扩大县本级投入,县财政对每个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分别投入1000万元、500万元的启动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模式,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杠杆”作用。近两年带动乡村两级固定资产投资近10亿元,年均增长28%以上。三是项目实行“重点式”投入。按照“推磨”的办法,今年搞几个村镇,明年再搞几个村镇,分批逐年成片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把有关的建设项目和资金都往这几个村镇投,形成了“多个口子进水,一个口子出水,一个一个喝饱”的模式。仅田庄蔬菜基地,该县就把节水灌溉、土地整理、一事一议专项资金2300万元都整合起来,建成了国家级有机蔬菜基地和省单个蔬菜大棚面积最大的科技示范基地。(汝城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