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劳动就业再就业稳中向好
2012年,郴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工作要求,抢抓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契机,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城市经济、高铁经济、园区经济,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大力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全市城乡劳动力就业工作卓有成效。
一、就业基本情况
(一)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增长。截止三月底,郴州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31.84万人,同比增长6.3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6.1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为19.29万人,同比增长0.68%;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08万人,同比下降12.96%;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1.47万人,同比增长19.23%。从经济类型来看,就业人员增加主要集中在其他单位经济类型,增幅同比提高9.47个百分点。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看,金融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大,同比分别增长57.22%、27.93%、24.99%和20.13%。分产业来看,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均有所增加,其中二产业增幅较大,为11.51%,占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9.63%上升到41.42%,提高了1.79个百分点。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持续向好。据劳动部门统计,1—4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7788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3.4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947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9.88%。全市登记求职人数65284人,同比增长11.89%;提供就业岗位9884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21915个。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比省控4.4%的目标低0.58个百分点。失业人员职业指导人数、介绍成功人数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7%和55%,3806位就业困难人员被介绍就业成功。
(三)个体、私营单位就业吸纳力度不断增强。据工商部门数据显示,1-4月,全市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户数累计达到8.65万户,从业人员31.07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0.61%和34.21%;私营企业10.14万户,从业人员18.68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1.44%和53.49%。截止4月底,全市个体私营新开业户累计达到5542户,吸纳20814人就业。从一季度劳动部门供求关系统计来看,个体私营经济需求人数所占比重达到41%,个体私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一支主力军。
(四)产业园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大,一季度园区企业个数达到1733个,从业人数13.75万人,同比分别增长为22.56%和20.9%,其中工业企业806个,同比增加193个,从业人员为96055人,同比增长35.54%;高新技术产品企业74家,较去年增加了11家,从业人员达31683人,同比增长65.73%。园区企业用工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从业人员呈快速增长态势。
(五)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贡献较大。一季度,成功创业人数2315人,其中大学生创业人数91人,领取企业法人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执照人数分别为169和1786人,新创造就业岗位8334个,创业实体贡献率为36%(注:创业实体贡献率=新创造就业岗位数÷全部新增就业人数)。今年内,郴州计划完成创业培训14000人,截止4月底,已经培训660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7.16%。
二、当前劳动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不容乐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2012年郴州16-65岁劳动力人口总量达到322.27万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市统计从业人员为304.03万人,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仅为94.34%,也就是说还有18万左右的人未能充分就业,因此就业总量压力不容小觑。然而与总量相背而行的是目前用工缺口大。一季度,全市需求人数53015人,较2011年四季度统计数增加了31185人;求职人数50976人,求人倍率1.04(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1—3月份,工业园区用工需求3.8万人,缺工2.6万人,仅市有色金属产业园就缺工7000人左右。
(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还不同程度存在。近几年,因“两城”建设用地需要及城市整治、企业破产改制等原因,就业困难人员增多,加上灵活就业的困难对象就业不稳定,且部分劳动力对象自身缺乏一技之长,对就业期望值高,工资待遇方面不能满足要求宁愿不就业。同时大部分企业在年龄、性别上有要求,从市职介中心了解到,一季度,87%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年龄有限定要求,45岁以上年龄组的求人倍率只达到0.73,这一群体就业压力偏大。
(三)行业、职业间劳动力供需不均衡。从行业需求情况来看,一季度,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制造业和建筑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居高不下,占比66%,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业等需求人数微乎其微。从各类职业需求状况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是企业市场需求的主力军,但同时也是市场缺口数最大的职业,求人倍率为2.19。调查显示,全市目前供不应求的十大职业主要集中在一线体力劳动者,如排在前三位求职缺口较大的是服务人员,机械加工工人和力工等低端劳动力;而需求小于求职缺口较大的十个职业则主要是较为轻松悠闲的文职工作,如文秘、会计、营业员等。行业,职业间供需状况不平衡,一方面凸显了郴州市行业发展结构合理化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全市劳动力就业倾向单一,就业观念滞后。
(四)人才培养和输送对接力度不够。全市目前仅有1所本科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3所技工学校。2011年就业率最高的5个专业是本科中的数学及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学、护理学、应用护理;专科(高职)中的金融保险、模具设计、酒店管理、汽车运用技术、物流管理。就业率最低的5个专业是:本科中的医学影像学、生物反技术、新闻学、医学检验、药学;专科(高职)中的会计、文秘、动漫设计与制作、矿山机电、汽修。从高等、高职院校就业率最高及最低的近20个专业来看,全市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匹配度较低,符合郴州产业发展需求的如有色金属加工制作、机电配置、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等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校企全面对接,服务郴州发展的人才培养输送理念和模式未能有效建制。
三、郴州促进就业的利弊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1、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就业作用显著。2011年,郴州获批成为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吸引了一大批战略投资者进驻郴州,如格瑞普新能源、富士电梯、华磊光电等。并培育了包括台达电子在内的3个进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这些大企业的落户和扩张,为郴州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年初,仅台达电子一家就提供近4000人的劳动岗位。同时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等央企也与郴州实行了对接,寻求新的战略合作。为保障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企业用工,今年5月,郴州市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保障园区企业用工的通知》,切实解决产业园区企业用工问题。
2、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郴州加大促进全民创业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实行相关政策,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扩大就业新的增长点。2012年一季度,全市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为185.55万人,占全部比重的93.41%,比上年增长5.26%。个体私营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泛,涉足科技、文化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同时,第三产业需求35255人,占比66.5%,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已经是劳动力需要的主要产业,并表现出强劲的态势。
3、现代农业逐步兴起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郴州“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由于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使得一部分在外务工人员返乡重新发展农业生产;加上企业改组改制等原因造成一大批低端劳动者被迫失业,尤其是大量矿山倒闭使得很多采矿工人回乡发展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郴州城区面积逐步扩大,周边农村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发展集休闲、娱乐、观光等家庭式新型农业,也有效缓解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困难问题。
4、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强力推进。自2009年郴州创建创业型城市以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并举办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讲座、讲坛,着力搭建我市多元化创业平台。2012年是创建创业城市的收关之年,年初以来,全市为鼓励创业发放小额贷款已经达到7178万元,发放人数近600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42个。4月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郴州中心支行三家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并从放宽对象、提高额度、拓宽担保范围,强化部门职责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做了明确要求,全市创业带动就业呈现好势头。
5、 “三创”,“两城”建设吸纳一部分劳动力。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是郴州近三年的努力方向。“三创”工作及“两城”建设的推进,为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现规划在建基础设施项目243个,总投资达1046亿元,如衡武、厦蓉高速郴州段、郴永大道等,为郴州提供了大量的体力劳动就业岗位。
(二)不利因素
1、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产业附加值较低。从目前郴州产业结构状况来看,主要以传统的行业门类为主,科技创新投入小,产业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难以有质的提升,其连锁反应必影响到劳动者工资待遇问题。企业不能满足劳动者对于劳动薪金发展要求,对企业认同度也就会随之下降。而像一些新兴的领域,如科技、文化、基础设施等,形式多样化,发展空间大,但在全市涉域却较少。
2、以补贴形式稳工,不利于形成长效就业机制。产业园区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合理利用土地,加快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重要方式,更是加快郴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保证产业园区发展平稳,以较高额度,较宽限度的补贴形式吸引劳动力园区就业,这一方式能暂时缓解目前园区缺工较为严重的形势,但从长远来看却容易形成企业与员工关系不和谐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过于依赖政府,不注重从自身改善吸引劳动力;另一方面,若劳动者进入企业达不到预期目的则容易引起劳动力流失,如此循环下来,将会增加人才选用成本。
3、新生代劳动群体就业不稳定。目前,80和90后群体已逐渐成长为就业主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两代人几乎都处于一种养尊处优的状态。到工作适龄阶段,家长不忍心让子女受苦,造成子女不愿吃苦也不能吃苦的状况。一方面他们期望有高薪且在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条件都较为优越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本不能吃苦且缺乏一技之长。这种情形与郴州目前普工与技工短缺的就业形势难以协调,这部分就业群体大多难以长期安心呆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外出回乡,进进出出流动频繁。
四、对策建议
(一)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力需求。郴州毗邻珠三角沿海经济发达区,作为粤港澳的后花园城市,要抢抓湘南地区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战略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力就业规模。一是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挖掘就业潜力。二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营造良好园区环境,充分利用郴州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吸引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郴州,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三是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增加就业机会的主要方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餐饮娱乐,商贸流通,旅游业等。
(二)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拓宽就业渠道。非公有制经济以其容量大、创业易、用工活、更新快等特点逐渐成为就业新的增长点。近年,个体、私营企业在促进郴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定扩大就业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11年以来更是有了突破性发展。要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投入力度,加快非公经济发展:一是利用郴州地域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高铁经济”,带动郴州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进一步营造全民创业、自主创业社会氛围,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完善信用贷款机制,扩大就业容量;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向科技、文化产业领域发展,加大创新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三)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建立健全全市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要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加强服务,多渠道为劳动力提供政府就业政策及企业用人信息,实现劳动力资源市场的有效配置。二是要健全劳动保障体系,通过行政、法律以及道德等方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就业质量。
(四)加强职业教育,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一是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技工培训学校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尤其要形成人才输出服务郴州的理念;二是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加强企业、行业、市场调研,调整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从专业设置、技能培训、理论教育等方面有效结合,优化郴州人力资源配置。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企认同感。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关键因素。要能够留得住员工,就得在企业文化上下功夫。一是要改善用工环境,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二是要维护职工权益,建立激励机制,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三是要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尤其是园区企业,离市区较远,且工作内容较为单一,更需要适当开展活动,加强交流,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执笔:邓坤云
责任编辑/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