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1)
郴 州 市 统 计 局 办 公 室 编
(郴政办准印证字〔2003〕049号) 二O一二年二月十六日
对全市2012年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建议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第2年,也是新一届党委、政府开局之年,如何客观分析和正确把握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对我市持续推进“两城”建设,助推科学跨越发展至关重要。现分析建议如下,供参考。
一、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奋发图强,经济实现了高质量上的高增长,快报数据显示,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和毗邻地市平均水平。
1、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46.4亿元,增长14.3%,居全省第3位;增幅比全国、全省分别高5.1个和1.5个百分点;增幅高于衡阳、永州、韶关和赣州,居毗邻5市第1 位。
2、财政总收入完成150.7亿元,增长39.8%,居全省第1位;增幅比全省高8.8个百分点;增幅高于衡阳、永州、韶关,低于赣州,居毗邻5市第2位。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37.2亿元,增长20%,居全省第10位;增幅高于韶关和赣州,低于衡阳和永州,居毗邻5市第3位。
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1.6亿元(不含跨区项目),增长35.2%,居全省第6位;增幅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1.4个和7.3个百分点;增幅低于衡阳,高于永州、赣州和韶关,居毗邻5市第2 位。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2亿元,增长18.1%,居全省第1位;增幅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个和0.2个百分点;增幅高于衡阳、永州、赣州和韶关,居毗邻5市第1位。
6、外贸进出口总额15.4亿美元,增长57.7%,居全省第3位;增幅比全国、全省分别高35.2个和28.4个百分点;增幅高于韶关,低于永州、衡阳和赣州,居毗邻5市第4位。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6亿美元,增长140.9%。
7、实际利用外资6.28亿美元,低于长沙,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长18.7%,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增幅高于永州、韶关和赣州,低于衡阳,居毗邻5市第2位。
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62.3亿元,居全省第8位,低于衡阳、赣州,高于永州、韶关,居毗邻5市第3 位;新增贷款90.2亿元,增长53.3%,增幅居全省第1位;增幅高于衡阳、永州、韶关和赣州,居毗邻5市第1 位。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6元,增长14.1%,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增幅高于衡阳、永州、韶关和赣州,居毗邻5市第1 位。
10、农民人平纯收入6229元,增长19.6%,比全省高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增幅高于衡阳、永州、赣州和韶关,居毗邻5市第1 位。
二、2012年全市经济增长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
2012年全市经济增长目标为13%,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6%,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
(一)经济增长面临的有利因素
1、世界经济增长将是温和可控态势。最近,印尼、土耳其、巴西、澳大利亚、瑞典等地陆续降息,欧盟央行已下调基准利率至1%的纪录低位;预计美联储继续维持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0-0.25%)至2014年下半年,我国通胀水平继续下降,存准率和利息下调的可能性增强。联合国预计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达1.7万亿美元,将回到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同时,欧盟计划从2014年至2020年投入约800亿欧元巨资,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美国也推出了4470亿美元的就业创造计划和五年使其出口额翻一番、重振制造业等计划,这些都将提振世界经济增长信心。
2、中央明确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专家预测,受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可能会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影响,2012年新增贷款规模将较2011年有所扩大,可能超过8万亿元;而财政政策将继续完善国务院连续出台的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发展,而这些领域和产业均是我市目前正在发展的侧重点和努力方向。只要我们充分争取和利用好国家“有扶有控”特别是国家层面上的“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和省级层面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点建设”给予的财政和信贷倾斜政策,必将有力推动我市企业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我市经济增长将得到三次产业的有力支撑。从一产业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国家农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十二五”水利建设投资将极大改善我市农田水利设施抗灾防灾能力,全市粮食生产安全得到高度重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农产品价格持续稳定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等,均有利于我市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从二产业看:一是资源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将对我市工业产生强有力的拉动。目前资源产品价格仍处高位,总体上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附加值,有利于调动工业企业生产积极性,为我市工业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国家新的产业政策将有利于我市工业的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有利于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新建新投产企业拉动作用仍将明显。2011年,我市新建新投产规模工业企业共向国家申报并获批30家,预计2012年上半年将有超过20个新建新投产规模工业企业纳入规模工业统计,这50户新建新投产企业预计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四是建筑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今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加上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后续项目仍较充足,全年5000万元以上主要建设项目达948个,投资达到987亿元,比2011年计划增加217亿元,建筑业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从第三产业看:近年来我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为三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客货运车辆的持续增长将有力支撑客货运周转量的增长;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我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将为扩大消费奠定坚实的基础;限上企业大量增加和市场建设的强力推进,将促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持续增长;全面推进邮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宽带网的迅速发展,将有力促进邮电通讯业的增长;去年以来一批金融企业入驻郴城将有力推动我市金融行业的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强力推动将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经济增长面临的不利因素
1、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受美欧债务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活动将减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24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将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去年春季4.5%、秋季的4%继续下调为3.3%。IMF报告还警告,近几个月来全球金融稳定风险加大,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恢复市场信心。
2、国内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国家“稳健”货币政策将继续制约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外需减少、企业综合成本不断上升,房地产调控继续严厉以及国家努力“转方式、调结构”,引导经济由外延式投入向内生性自主增长方向转变等因素,将使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多数机构预测2012年全国经济增长将回落到9%以下;IMF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受欧元区经济疲软,出口贡献率进一步下降的影响,将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由去年秋季的9%下调了0.8个百分点至8.2%。
3、我市经济增长仍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从三次产业看,一产业: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农户分散生产方式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仍然低下,因化肥施用量增大导致土壤再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显现,生猪等农产品价格不稳影响农户养殖积极性等。二产业: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及欧美市场复苏不快仍将对我市相关行业和企业生产造成影响;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仍需高度关注;大中型企业增长持续乏力,近三年增长分别仅为8.1%、4.0%和5.2%,而其增加值占比超过10%,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乏力;部分停产企业将退出规模工业统计(保留一年基数),将影响全市规模工业增长。预计201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左右,增幅回落1个百分点。我市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规模、产出和效率仍然落后,竞争力不强,本地建筑施工市场多为外地企业占领,建筑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仍然偏低,加上房地产业增长放缓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业的增长。三产业:油价和运价的不稳及费用趋高对客货运周转量将产生影响;居民住宅电话的减少和移动手机市场饱和使邮电通讯业增长面临制约;国家房地产调控效果已有所显现,房价、住房交易量可能下降,将对建材、家具、家电等商品零售增长带来影响;市场物价不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等也会抑制部分居民消费增长;受国家货币政策调控影响,融资难度将会增大,部分企业和建设项目将面临资金短缺;国家“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的政策实施以及土地供应紧缩、信贷政策收紧、消费者持币观望等因素,制约房地产业的增长困难增大等将影响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潜力。从三大需求看,投资需求:主要受宏观环境仍然趋紧,房地产政策仍然严厉,投资商投资信心不足,房地产走势仍不明朗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基数过高等不利因素影响。消费需求:目前,我市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接近7万人,受2012年国内外经济增长回落影响,城镇劳动力在本地和到外地就业的问题将会十分突出,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将带来较大的影响。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左右,增幅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受农业比较效益仍然低下,农产品价格涨幅极不稳定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预计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左右,增幅回落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将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造成一定影响。出口需求:我市出口的商品和服务主要是煤炭、有色金属、电力等大宗产品和劳务输出,汽车、石油制品、家电、钢材、重型机械、大多数日用品以及开展加工贸易所需料件等均需进口。受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国际需求减少,我市出口增长将受到严重制约。
4、国家对统计数据的评估和控制将更趋严格。如GDP核算,国家可能将一步完善GDP核算制度,努力做到国家、省、市总量和增幅基本衔接,这样必将对市级的总量增加和速度增长带来影响。对工业,在原有10大指标评估基础上,新增跨专业数据联动审核,如与劳动专业的从业人员、报酬指标,与能源专业的用电量指标等的衔接。对投资,在原有评估依据上,省统计局又明确新增投资占GDP比重、投资占可能资金来源的比重、投资与建筑业产值的倍数这3个指标作为主要评估依据(2011年1-9月省统计局对市州进行首次评估,我市这3个指标排全省倒数第1)。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国家已明确执行将务工收入按季度分摊计算、将征地补偿收入剔除财产性收入的调查统计方法。此外,省交通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等主管部门均加大了对核算GDP数据相关联的交通客货运总周转量、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三项”营业税等指标增长的控制力度,再要达到前几年的高速增长比较困难。
三、对策建议
展望全年,在国内外预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外需放缓的情况下,要实现我市经济增长目标仍具有相当挑战性。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多措并举,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全市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正确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生产力。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上,选择增长极点模式比较适宜,通过加快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和辐射全市经济发展;在区域产业模式选择上,由于我市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选择资源转换型模式比较恰当。二是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搞好技术引进,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引进、培养和发掘各方面人才,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是加快农产品生产优质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步伐,努力构筑现代农业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档次和科技含量,推动农产品生产优质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进程。四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加快产业链延伸,促进工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重点是围绕“拳头产品、企业集团,支柱产业”这三大发展战略作文章,从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机制转换等三个方面入手,治“散”、治“小”、治“差”,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充分发挥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逐步形成具有郴州特色、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五是做大做强建工企业,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竞争力。通过鼓励整合、增加采购等方式,大力扶持本地目前上百家建筑施工企业的兼并发展壮大,争取形成上十家有规模、跨区域的建工集团,努力开拓市场、增加合同,提高竞争力。六是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旅游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增加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包装旅游“精品”,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旅游强市。大力发展农业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科研、地质勘查、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我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着力加快产业转移步伐。一是继续有效搭建各类开放平台。加快研究制定郴州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争取有色金属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园区、交通、物流、口岸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营运效益。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以园区为载体,突出引进带动能力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战略投资者项目,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努力实现引进世界500强生产型企业零的突破。力争与央企、省企对接项目新增15个、投资100亿元以上。三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支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四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度。培育现代金融、商贸、仓储物流、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军企业,提升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
(三)着力加快引导资金集聚。一是建立完善金融服务和融资担保机构与体系。鼓励中资、外资、民资加快进入郴州,加大政、银、企三方合作力度,推进新型金融组织创新,积极向上争资,力争年内融资200亿元以上。二是以开发园区为平台,建设好投资软硬环境,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三是搭建平台、放宽领域、创造环境,营造投资热点,有效引导民间资本向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四是充分利用股市平台,加快金贵银业、宇腾有色、高斯贝尔等重点企业上市步伐,争取郴电国际再融资成功。五是加强国有资本运营,盘活存量资产。
(四)着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强化工业运行协调。抓好“6千3百”工程实施和运行调度服务,用好用足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煤电油运、资金、人力等要素的综合协调,促进工业加快发展。二是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三是加快特色园区工业发展。着力打造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湘南高新园、永兴循环经济产业园、嘉禾铸造产业园、宜章氟化工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四是支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充分利用好国家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切实减轻纳税企业负担,促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壮大。
(五)着力加快投资项目建设。一是抢机遇做好争资立项工作。要抓住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和支持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型产业等发展机遇,做好项目开发和策划,用好用活中央政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资立项,尽可能争取更多中省资金项目入驻郴州。二是着力抓好亿元重点项目建设。狠抓年内657个亿元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大产业、大设施、大民生项目建设,要强力保障用地需求,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强施工进度调度,强化质量监管,力争厦蓉高速、衡武高速、衡茶吉铁路和郴江路延伸段、郴州国际会展中心、裕后街历史文化街区及旧城改造、苏仙区龙门池朱家组“城中村”改造,以及宜章县太平里风电场、桂东县220KV变电站等200余个重大项目早日竣工早发挥效益。三是大力实施“市场建设年”活动。建设好1个现代农产品批发中心、3个大型综合市场、5个大型专业市场、5个市级大型商业综合体、10个区级商业综合体、50个以上生活超市,并以此带动9个县市的市场建设,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四是继续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151个城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加快武广新区、郴城西区、城东新区建设,确保完成投资102亿元,促城市继续扩容提质。力争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投资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以上。
(六)着力加快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一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国家收入分配调整政策,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二是大力开发中低价位住房,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扩大居民的住房消费。三是扩大消费信贷,稳定推进居民的汽车、家电、建材等大宗消费。四是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家政等服务性消费,推进十大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五是持续加大限上企业清查申报力度,提高消费增长潜力。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消费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以上。
(七)着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大农业投入。重点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区、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家标志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0家现代农庄等“5个10”工程,继续抓好183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加强农田建设,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以规模争效益。建议在县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制定合理合法操作程序,有效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想承包,谁有”的供求矛盾。三是加快农业合作组织、科技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八)着力加快城镇扩容提质。一是促进园区建设与城区建设的结合,以园区联城。二是促进城镇布局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打造郴资桂、郴永宜城镇群和产业转移示范走廊,抓好103个郴资桂两型产业项目建设,以产业兴城。三是促进城市设施建设与资源整合的结合,整合现有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以劳动力转移扩城。力争全年城镇化水平提升到45%以上。四是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解决乘车难和停车难的问题,增强城市整体功能和经济辐射力。五是加快“三创”工作步伐,提升城市品位,营造宜居、利居、乐居环境。
(九)着力加快夯实统计基层基础。要如实反映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必需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统计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尽可能的充实统计力量,改善统计条件,以适应日益增加的统计工作任务的需要。二是进一步强化企业、乡镇、部门、园区统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统计局和市政府制定的规范化统计管理办法,推进统计科学化、标准化建设。三是常抓不懈、持续抓好“四上”企业清查、新上企业申报、投资项目入统和名录库建设等四项常规性统计工作,夯实统计核算基础。四是进一步做好统计代理制推行工作,提高企业联网直报数据质量。
执笔:肖玉忠
责任编辑/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