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稿
市统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谷坊生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好!
2010年是郴州发展极为关键、极其艰难、极富成效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扩内需、惠民生,经济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业绩,郴州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经济总量迈入千亿方阵,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81.8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6.8亿元、594.4亿元和360.6亿元,分别增长4.4%、20.9%和1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9:49.8:37.3调整为11.7:54.9:33.4。5个县市区生产总值突破140亿元。全社会用电量92.8亿度,增长17.0%;货物周转量227.7亿吨公里,增长23.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46.4亿元和374.6亿元,分别比年初新增146.6亿元和58.8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完成107.8亿元,同口径增长31.1%,增幅比全省高7.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7亿元,增长35.5%,增幅比全省高9.7个百分点。3个县市区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预计“十一五”时期万元GDP能耗下降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控制在5.5万吨和5.09万吨以内的节能减排目标有望实现。
二、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553.3亿元,增长20.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2%,拉动经济增长9.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1%,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480.3亿元,增长23.2%。高技术工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113.4%;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34.1亿元,增长70.8%;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增加值12.2亿元,增长118.1%;园区工业增加值150.6亿元,增长40.6%;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427户,比上年增加177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12户,比上年增加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90.6亿元,增长29.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1.2亿元,增长40.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55.7个百分点。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49.9千公顷,增长0.8%;粮食总产量189.9万吨。猪、牛、羊出栏分别增长3%、11.4%和4.6%;水产品产量增长4.2%,收购烟叶83.3万担。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通乡联网水泥公路完成124.6公里,通村水泥公路完成806.8公里。新建沼气池9228口;解决了21.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11个,新建成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10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41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253个,通电话自然村213个。培训农民106.5万人次。林权发证率94%,植树造林51.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63.65%。14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5.2亿元,增长23.3%。
三、两年千亿投资计划超额完成,三年百亿城建目标提前完成。全市城镇施工项目2820个,增加574个;新开工项目2352个,增加277个;已投产项目1462个,增加337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1.3亿元(含省分配跨区项目66.9亿元),累计完成两年千亿投资计划的140.8%,同口径增长37.5%,增幅比全省高9.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64.2亿元,增长38%,增幅比全省高10.5个百分点;农村投资80.2亿元,增长11.6%。房地产开发投资68.7亿元,增长61.5%。交通大会战项目完成投资102.7亿元,其中高速公路87.9亿元。衡茶吉铁路和厦蓉、衡武、宜凤、岳汝等4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临桂、资炎等5条干线公路建成通车。中心城区实施城市建设项目140个,完成投资91.2亿元,是上年的2.6倍,累计提前一年完成三年百亿城建投资目标。
四、市场物价较快上涨,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2%(全国3.3%,全省3.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6.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4亿元,同口径增长19.3%,增幅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受益于促进消费政策带动,全市乡村零售额增长20.5%,增幅比城市零售额增幅快1.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建材、汽车、家电等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分别达到56.7%、44.2%和41.0%,继续保持强势增长。石油制品零售额增长23.4%。全年“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30.5万件,销售金额6.4亿元,发放补贴资金0.8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224.4万平方米,增长77.1%。邮电业务总量75.6亿元,增长44.6%。接待旅游人数、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1589.2万人次和10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1%和25.9%。
五、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9.8亿美元,增长77.5%。其中:外贸出口总额6.2亿美元,增长44.9%;外贸进口总额3.6亿美元,增长192%。具有加工贸易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发展到22家,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增长50.4%。年内成功承办全国加工贸易承接地经验交流暨工作座谈会,新引进转移型企业338户。承接产业转移标准厂房在建面积91.8万平方米,已建成面积203.6万平方米,居全省第1位,当年出租率85%。新批外资项目82个,增加11个;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13.8%。内联引资到位资金182.2亿元,增长16.6%。全市各类融资(新增)额216.4亿元,增长28.4%。
六、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三上”企业比重提升。一是财政收入质量显著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78.8%,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9.96%,同比提高0.21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结构继续调优。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31.4%,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16.3%;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1%和2.5%,同比分别提高1.6个和1.1个百分点。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增长22.1%,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低1.1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50 %,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三是投资结构改善。产业投资208.9亿元,增长68%,所占比重提高6.1个百分点;技术改造投资266.5亿元,增长57.1%,所占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194.4亿元,增长64.4%,所占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民生和生态环境工程投资分别增长194.7%和102.5%,所占比重分别提高4.2个和1.8个百分点;高耗能工业投资增长33.6%,所占比重降低0.3个百分点,增幅比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低4.4个百分点。四是“三上”企业集中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86.8%,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0.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30.2%,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
七、民生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得到加强。3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2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5208元,增长15.2%。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2%,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67件。扩大社保覆盖面,新增参保13.1万人次,城镇居民医保累计参保72.5万人,住院费补偿率56%;“新农合”参合率96.9%,住院费补偿率65.1%。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为155.5元和58.9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44万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0所。新建(筹集)保障性住房1.6万套,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9.5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968户、灾民民房恢复重建1460户、移民搬迁9384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4.5%,义务教育完成率97.9%,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新增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中心城区7980个、县市6000个。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省第二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8%、44%。我市被列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成功主办“相约郴州—中国经典昆剧展演”活动,新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2个、农家书屋655家。155个乡镇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零差率”销售。对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132人。年内成功承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三创”工作有序推进,城区客运市场、“限摩规电”等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拆除违法建筑29.1万平方米、违规户外广告23万平方米;城区森林景观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完成,20个生态公(游)园建成并免费开放,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2.2个和3.3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57.3%、100%,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取缔关闭高污染企业214家。新建城镇垃圾处理场4个,完成湘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301个。重拳整治公路超限超载,车辆超限超载率从86.5%降到0.36%。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推进“平安郴州”创建,民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居全省第2位。成功申报省级文明城市。
过去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和挑战,科学跨越发展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还不稳固;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整难度大;民生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就业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持续增收任务依然艰巨;财政收支矛盾较突出等困难和问题。2011年,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两型”引领、“两源”驱动、“两城”建设总体战略,放手先行先试,加速开放崛起,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