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 州 市 统 计 局 办 公 室 编
(郴政办准印证字〔2003〕049号)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总体开局良好 问题不容忽视
——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政府三届五次全会精神,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两型”引领、“两源”驱动、“两城”建设总体战略,放手先行先试,加速开放崛起,全市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2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增幅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比韶关、赣州分别高6.8个和2.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3.2%;二产业增加值130.2亿元,增长16.7%,其中工业增加值121.4亿元,增长16.7%;三产业增加值95.7亿元,增长16%。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一季度,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实施“披绿过冬”计划,农村经济来势向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受益粮价稳定上涨和中央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据农户抽样调查,今年全市粮食计划种植面积预计为342千公顷,同比增长1%。二是春夏粮油作物和烤烟稳步发展。今年全市在巩固发展蔬菜、绿肥的同时,主攻了以马铃薯、油菜为主的粮油生产和烤烟种植。全市春夏粮油作物播种面积160千公顷,同比增长1.3%。24千公顷烤烟计划种植面积已全部落实。三是造林绿化计划超额完成。造林绿化完成34千公顷,“绿城攻坚”完成大树移植54.6万株,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2%和109.2%。四是养殖业全面增长。据调查,目前养殖产品价格较好,农户养殖效益趋好。出栏肉猪、肉牛、肉鸡利润分别为400元/头、1000元/头、8元/只,农户养殖积极性得到提高。全市新增500头以上规模猪场39个,新增鲟龙鱼网箱1000口,新增郎德鹅苗36万羽。一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4.6%;生猪出栏185万头,存栏307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8%和0.6%;牛出栏4.5万头,羊出栏12.1万只,家禽出笼869.8万羽,同比分别增长1.4%、4.8%和3.6%。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7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幅比韶关、赣州分别高7个和4.2个百分点。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企业开工面和增长面提高。全市1044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开工企业967家,开工面92.6%,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产值增长的920家,增长面88.5%,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37个行业大类有36个实现增长,增长面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工业产值销售率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二是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24%,增速比重工业快5.3个百分点。轻工业中,饮料、家具、文教体育用品、纺织、农副食品、造纸等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76.7%、49.4%、46.8%、33.5%、31%和29.2%。三是先进制造业快速增长。高技术工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56.9%;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19.4亿元,增长22%;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38.5%;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6个、1.5个和0.8个百分点。四是园区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新增园区工业76户,247户园区工业完成增加值35.4亿元,增长22.9%,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29.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五是规模工业能耗继续下降。一季度,高能耗工业增加值增长18.6%,增幅比规模工业低0.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2%。
(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2%,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同比分别提高15.4和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物流业发展加快。全市客运汽车9.49万辆,增长18.5%;载货汽车5.64万辆,增长13.3%。公路水运客货运周转量59.2亿吨公里,增长23.7%,增幅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武广高铁客运量43.7万人次,增长63.7%;邮电业务总量6.3亿元,增长19.5%。二是金融保险业稳步增长。一季度,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3月止,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4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0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20.4%。新增信贷投放34.1亿元,同比多增10.5亿元,增长44.5%;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18.4亿元,短期贷款新增15.8亿元,分别增长49.4%和120.6%。全市保费收入8亿元,同比增长10.1%。三是商品房销售继续趋好。商品房销售面积24.4万平方米,增长120.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1.3万平方米,增长106.4%。四是旅游业稳步增长。来郴游客39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和15.8%。
(四)内需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是投资增速继续加快。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8亿元,同比增长35.8%,增幅同比提高7.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3.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6位,比韶关、赣州分别高16.4个和0.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0.3、43.7和3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3%、14.5%和67.9%。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领先增长。基础设施投资21.0亿元,增长57.1%;房地产开发投资11.5亿元,增长51.1%,比全省高16.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产业投资27.7亿元,增长37%,均快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二是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9亿元,增长17.6%,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比韶关、赣州分别高2.6个和0.5个百分点。城镇零售额90.9亿元,增长17.1%,乡村实现零售额13.0亿元,增长21.8%。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增长41.9%,增幅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42.6%,同比提高26.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石油制品、机电设备、服装、金银珠宝、建材、家具、食品、煤炭、家电和汽车旺销,分别增长81.8%、44.6%、41.8%、40.9%、40.6%、37.1%、37.1%、35.1%、23.9%和20.6%。
(五)加工贸易和招商引资形势看好。一季度,全市建成标准厂房33.68万平方米,建成面积居全省市州第1;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0.72亿美元,增长247.3 %,增幅居全省第1。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26.8%,增幅比全省高5.9个百分点;实际到位内资60.4亿元,同比增长30.1%,增幅比全省高4.4个百分点。
(六)经济效益呈现全面稳步提高态势。一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7.2亿元,同比增长37.5%,增幅比韶关、赣州分别高9.1个和8.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23.2亿元,增长30.2%。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9元,同比增长12.3%,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17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3月末个人存款余额728.5亿元,比年初新增75.7亿元,同比多增21.1亿元。三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趋好。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0.7亿元,增长20%;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0.9亿元,增长40.7%。亏损企业67个,同比减少8个,亏损面6.4%,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高技术工业、高加工度工业、装备制造工业和园区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54.7%、42.7%、82.4%和77.8%。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提高61.7个百分点。
(七)民生和社会事业得到加强。一是民生工程建设和民生投入力度加大。109项“民生100工程”已全部启动,有32项指标超额完成工作进度要求。一季度全市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17.6亿元,增长133.2%;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46.2%,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二是就业培训稳步推进。一季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6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31.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50.9%。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达到100%。职业技能十万培训人次达到1.8万人,其中各类农民技能培训完成0.38万人次。提供各类就业信息或岗位2.08成,占目标的41.7%。三是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一季度,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达到172.2元和66.8元,分别比目标提高2.5%和2.8%。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待遇平均提高146.2元,比目标高6.2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1630元,比目标高130元。新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县市区2个,住院补偿率达到62.1%,其中农村五保对象基本医疗费用实现全免。为16名贫困残疾人免费装配假肢,为6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80户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获得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伤残和死亡特别扶助率达到80%。移民避险解困搬迁完成536人;新增廉租房96套、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75套。四是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一季度,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完成年初工作目标,分别达到64.3%和42.8%。农村新增太阳能和节能灶推广项目332个、新建沼气池2154口。五是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一季度,中心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800个,新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7所,50个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科技指导服务活动顺利推进;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完成13.0亿元,增长25.2%;金贵银业《多金属复杂高砷物料脱砷解毒及综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实现了我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丰越环保科技开展的“含铟多金属物料综合清洁利用新技术”项目顺利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全市新建成382家农家书屋、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级服务点,新增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通宽带村133个,新增村文化活动室140个,送数字电影和送戏下乡3793场。全市全面推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65.6%,比目标高5.6个百分点。全市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69件;开展慈善“十百千”工程活动,已救助410人。市城区新添置公交车60辆、新增城市治安电子防控摄像机53个、治安岗亭22个。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水利设施老化和农资价格上涨影响粮食生产。据农户抽样调查,一季度全市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价格上涨较快。与去年同期比,复合肥涨14%,尿素涨9%,过磷酸钙涨10%,钾肥涨5%,农膜涨7.5%,蔬菜种子涨15%,杂交稻和杂交玉米种子分别上涨2-5元/公斤和1元/公斤。人工费、农机作业费等也有不同程度上涨。据调查,今年每亩水稻要增加成本150元左右,将抵消大部分因粮价上涨给农民增加的利润。同时,农民普遍反映,当前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灌溉渠道未得到及时整修,部分地方旱涝保收面积日益减少,因农田设施老化造成稻田抛荒或双季改种单季的隐患仍然比较多。
(二)要素供给趋紧制约工业加快发展步伐。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1%,比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低2.7个百分点。如煤炭涨13.4%;有色冶炼产品上涨28.5%,比有色原矿涨幅低2.3个百分点。据统计,1-2月企业销售收入增幅比销售成本涨幅低2.3个百分点,其中火电行业因电煤上涨且供应不足,由上年同期盈利9100万元转为亏损1520万元。二是企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据国家统计局郴州调查队调查,全市企业融资指数在近8个季度中,有7个季度处于较不景气区间,表明企业融资难现象仍然存在。2月末,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占用资金达59.7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29.2%,同比提高了5.7个百分点,表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程度有所加剧。三是部分产业转移型企业凸显招工难现象。据调查,由于各地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转移企业入园力度的逐步加大,对劳动力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而目前我市劳动力资源由于受年龄、技能限制以及传统的舍近求远就业观念,供应已出现不足。资兴开发区、桂阳亚泰鞋厂、北湖翔盛制衣厂均反映目前招工困难,企业难以正常生产。
(三)审批、拆迁门槛提高对扩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带来一定影响。一是环评、土地审批从紧。今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继续提高并严格执行有关项目审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部分重点建设项目的如期推进。据国土部门统计,一季度,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给126宗,同比减少147宗;供应面积109公顷,同比下降0.4%。据调查,汝城开发区扩园、汝城污水处理厂、桂阳开发区利和化工均已通过省、市环评初审,但至今均尚未批复,影响扩园工作和项目申报。永兴部分房地产公司因土地审批等进展缓慢,企业开工不足。二是征地拆迁难度加大影响项目进度。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征地拆迁工作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范,我市各有关部门从学习掌握条例内容到规范有力地执行条例,尚有一个过程,这将使部分地方项目落地进程放慢。如临武县东佳电子计划征地100亩,由于拆迁困难,如期完成征地任务的难度较大。三是部分开发园区反映入园项目办理各项建设手续繁多、程序复杂,也对项目进度造成一定影响。
(四)市场物价上涨影响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生产。 1-3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涨幅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食品类和居住类消费价格分别上涨12%和4.5%,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其中:食品类中的大米涨14.7%,植物油涨11.6%,肉禽制品涨15.2%,鲜菜涨22.1%;居住类中的房屋销售价格涨8.4%,房屋租赁价格涨14.1%。市场物价特别是食品类物价涨幅较高,加重了对吃、住开支占到收入一半以上的中低收入群体负担,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工作建议
(一)以落实中央1号文件为抓手,切实解决制约当前农业生产的系列问题。一要以正在实施的水利设施普查为契机,切实摸清全市水利灌溉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完善全市水利抗旱和防涝、灌溉与生活相结合的水利体系。二要切实落实好惠农政策,坚持谁种粮、谁得补贴的原则,让涉农补贴、农业保险理赔资金真正补贴给种粮农民,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耕地流转服务,规范耕地流转行为,防止和减少耕地抛荒,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四要严厉打击农资流通领域肆意涨价和掺杂使假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以破解要素供给瓶颈为抓手,确保工业加快发展。一是要全力保障工业企业各基本生产要素供应,确保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推进。经信、煤炭、电力、石化、交通等部门要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市场供需情况的调度,及早发现薄弱环节,妥善处置供求矛盾,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二要全力破解政策因素形成的瓶颈制约,确保工业经济稳步发展。财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扶持企业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特别要做好再生资源税费政策的争取和落实工作,确保我市重点行业——再生资源回收冶炼行业不因政策的变化而使生产经营受影响;市金融证券办及金融单位等市直部门要切实深入工业企业,为企业破解资金瓶颈出谋划策,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各项目建设单位要尽可能多的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三要全力利用好上级的各类扶持政策,形成我市工业新的增长点。发改、财政等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与部、省沟通衔接,加大工业争资立项力度。科技部门要积极帮助高科技企业申报省市科技计划和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劳动部门要针对产业转移企业要求,充分利用好中央有关优惠政策,加大本地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我市的大规模转移。
(三)以优质服务为抓手,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一要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解读、准确把握、客观评估《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上级法规、政策的变化所带来的系列影响,积极研究出规范、合法、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确保有关重大工程项目的评估论证、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达到预期进度要求。二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各类入园项目建设手续办理进程,为项目业主入驻和项目建设加快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三要争时间、抢工期,加快交通、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民生100工程和各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要继续加快各园区内标准厂房建设,特别是要建好食、宿等配套设施,让转移企业能安心、放心进行投资生产,争取年内标准厂房的出租率突破90%以上。
(四)以关注民生为抓手,将物价上涨的影响降到最低。一要继续强抓市场监管工作,密切关注粮食、食用油、液化气、饮用水等百姓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情况,严厉打击各类扰乱市场价格的违法行为,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二要密切关注城乡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并逐步得到改善。三要加快建立成品油价上涨补贴联动机制,继续对种粮农民、低收入群体、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行业给予补贴,将成品油价格上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降至最低。
附注:
(1)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从2011年1月起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标准,其中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2)国家统计局从2011年1月起取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说法,统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执笔:肖玉忠
核稿:陈临轩、李日光
责任编辑/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