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4日在苏仙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陈湘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历史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下,区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开放带动、科技兴区、工业强区、旅游活区、民营富区、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努力克服“7·15”、“7·26”两次特大洪灾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十一五”开局良好。
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共完成生产总值61.07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一产业5.95亿元,二产业33.05亿元,三产业22.07亿元,分别增长3.1%、5.1%和13.5%。财政总收入4.15亿元,同口径增长2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亿元,增长17.29%。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0亿元,比年初净增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8亿元,比年初净增2.8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亿元,同比增长15.8%,高于上年2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稳步迈进。全区县乡工业增加值完成23.39亿元,增长11.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74,增加19.5个百分点。全区66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6亿元,增长12.89%,实现销售产值40.9亿元。重点骨干企业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形成,高斯贝尔、金旺实业等企业成立了研发中心。全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科技产业体系。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30%。建材、小水电等产业的技改力度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全区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从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逐步铺开,全区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面完成了村庄编制规划,40个整治村有4个村完成了村庄编制规划,新增自来水用户800户,改厨380个,改厕1020个,改栏420间,新建垃圾池52个。10个示范村都确定了“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三清六改一化”稳步实施。全面组织农业抗灾救灾和生产自救,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22万亩,推广优质稻12.36万亩,发展经济作物10.4万亩,发展无公害蔬菜6.04万亩,落实烤烟种植面积5100亩。产业项目来势较好,引进天地实业、永银米业等农业项目8个,其中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4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18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联结基地34万亩,带动农户3.37万户。品牌农业进一步发展,全区现已注册农产品品牌20多个,苏仙牌茶油、五岭乌骨绿壳鸡蛋获得省第八届农博会金奖。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协会建设,成立各类协会组织18个,联接农户2.8万户。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00万元,新增、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2万亩;投入资金800万元,完成“村村通”公路37条、119.1公里;新建沼气池575口。水利建设获全市“郴江杯”水利竞赛一等奖,并荣获全省“芙蓉杯”水利建设“十强县(区)”称号。
责任编辑/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