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郴州市苏仙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7年12月28日在苏仙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苏仙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新华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苏仙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实施富民强区目标的第一年。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行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努力克服“8·19”洪灾带来的不良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升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年初确定的计划目标。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1.3亿元(2007年经济指标均为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9.5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5.4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9.74:54.12:36.14调整为8.98:55.40:35.62。
(一)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支柱产业推动效应逐步显现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7.2亿元,增长22%,占全区GDP比重达52.18%。其中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58亿元,增长50%。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41家,比去年增加15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4家。能源、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建材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支撑作用加强,完成增加值22亿元,增长53%,占全区GDP的比重达3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12.38亿元,增长21.5%。产销衔接趋好,企业效益提高,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3.4亿元,产销率99.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8亿元,增长 12.9%。企业节能降耗环保意识提高。云湘锡业投入2500万元进行环保烟囱改造,卓越冶炼尾气综合利用技改后,对锌精矿的冶炼利用率可提高到95%以上,玉山水泥厂、良田水泥厂技改项目都已全面启动。全区技改投资完成5.8亿元,较去年增长38%。剔除华润电力因素影响,全年规模工业万元GDP能耗下降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38%,增长21.33%。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加大,全区25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工业项目13个。华润电力、高斯贝尔、兴光矿业、玉山水泥厂技改等省、市级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华润电力已于今年8月两台机组全部投入生产试运营;高斯贝尔新建的手机生产线已于9月正式在新厂部生产下线;兴光矿业300吨锡钨选厂技改已完成,现与中信公司强强联合,组建郴州中信兴光矿冶有限公司,设计新的开采矿区日选矿能力达到2500吨;玉山水泥厂目前也已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预计明年5月可正式点火运行。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实效
今年,虽遭遇“8·19”洪灾,但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态。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亿元,粮食总产量13.87万吨,分别增长1.8%、0.75%。农业结构继续优化。优质稻播种面积23万亩.全年肉类总产量3.2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35%。“四三二一”工程稳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纵深推进。全区18家龙头企业完成产值3.9亿元,联结基地60万亩,带动农户7.2万户。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三清六改一化”工程继续实施,全年共完成村村通公路改造453千米,新开通自来水用户2700户,改栏876户,改厕1931户,新建沼气池1398个。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救灾救济、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移民开发等工作不断推进,全年发放移民扶持资金320万元。基层卫生院改造、农村学校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顺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参合农民19.05万人,参合率达96.4%。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减缓,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因新开工项目不足,加上几个大的重点建设项目今年处于扫尾阶段,投入减少,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同比下降14.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亿元,下降19.4%,农村投资4.7亿元,增长20%。全区25个重点建设项目年计划投资23.64亿元,完成投资1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2%。年计划投资过5000万元的华润电力B厂、高斯贝尔、兴光矿冶、御景·城市花园、玉山水泥厂等项目建设进度良好,完成预期投资目标,西河治理、白露塘大市场二期、爱地商业城、第四人民医院外科住院大楼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造桥旅游战备公路、郴州道路运输信息中心等项目正在进行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公共财政平稳运行,消费需求增长加快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1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分别增长23.4%、15.5%,财政总支出5.22亿元,增长11.48%。与民生民本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15%、13%、10 %、10%。居民收入增长稳定,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50元,分别增长13%、10%。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亿元,增长15.5%。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87.3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96亿元,分别增长16.5%、19.5%。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25%。
(五)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落实,政府财政投资管理体系不断健全,项目招标投标程序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有序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5.5亿元,增长16%。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引进外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5300万美元,增长63.5%。出口总额完成5000万美元,增长126%。
(六)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构建和谐社会取得积极进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城乡统筹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26人,援助城镇零就业家庭15户,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118人。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企业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8368人、2767人、5924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快推进,安排财政补助资金666.5万元,农民参合率达到96.4%。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对象5626户9728人,农村低保对象1784户2853人,做到了应保尽保。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得到加强。全年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增长15%,“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两基”成果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顺利通过“两基”国检。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高考上线率、录取率均居全市第一。科技事业得到重视。2007年财政投入科技三项经费652万元,增长10%。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5项,申请专利48件,完成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家,高新技术产品认定4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3.9亿元,增长38%。积极组织科技下乡,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大大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公共卫生加快发展。为民办实事之一“太平卫生院建设项目”全面完工,第四人民医院外科住院大楼正加紧建设。疾病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7.99‰,控制在8‰的计划目标内。
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力度加大。严格执行药品认证和准入制度,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社会治安状况基本平稳。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稳步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得到加强。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国土、环保、档案、工青妇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受政策及生产资料价格上扬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意愿趋淡;财政增收压力加大;新引进的建设项目尤其是战略性投资的大项目不多,项目储备缺乏,项目建设后劲严重不足;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继续予以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热情,多年积累的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发展环境较好,国民经济有望继续在较快增长的轨道上运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85亿元,增长17%,其中,一产增加值6.8亿元,增长4.5%,二产增加值49亿元,增长22%,三产增加值29.2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万元GDP能耗下降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突破6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亿元,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5800万美元,增长10%;出口总额5500万美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0元,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增长8%;城镇化水平达5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规模扩张,突出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突出产业升级和节能降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以重大项目和工业园区为依托,壮大优势产业。加大对电子信息、能源、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全力支持龙头企业资本扩张和集体经营,逐步形成优势产业群和产业链。加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培植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华润电力二期工程、高斯贝尔数码产业基地、中信兴光冶炼扩建、玉山水泥厂技改、云湘锡业扩建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有色工业园苏仙项目园区的建设步伐,打造经济发展载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升产业素质。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先进适用技术研究,重点扶持高斯贝尔、邦尔泰、浩伦等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积极申报国家技改资金和贴息货款,为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扶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以节能降耗为抓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严格建设项目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加强矿山资源及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林业工程,抓好东西河治理工程。
二是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创新传统品牌,丰富商业业态,提升商业品质和文化品位,打造全新的,具有特色、主题鲜明、配套完善的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资源,加强规划,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会展商务、民俗民居等新兴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实施精品战略,努力提升旅游品位。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培育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房地产、商务服务、中介、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加大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力度。
(二)围绕城乡统筹,突出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塑造和谐苏仙形象
一是大力抓好现代农业建设。按照“四三二一”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稳定农业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年内完成楠竹低改3万亩,油茶低改3万亩,油桐试点种植6000亩。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园区,重点抓好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生猪、黑山羊、葡萄、草皮、花卉苗木等基地建设。加快完善农业市场信息网,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二是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集中抓好农田水利及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整治病险水库,加快东西河治理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快造桥战备公路建设步伐,加大村村通公路建设力度,加大国债项目争资立项工作力度,力争年内新建沼气1000户,加大示范村建设推进力度。
三是全面推进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大小城镇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栖凤渡红枫安置小区建设、白露塘小城镇建设、良田镇规划布局、桥口镇发展蓝图制定工作,完善城东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要进一步加快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位,重点抓好华鹤龙腾广场、林邑花城及辖区内道路改造工程。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形成良好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围绕载体建设,突出项目投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项目园区建设。根据有色工业园苏仙项目园区功能定位,完善园区各项规划。积极衔接省、市相关部门尽快完成园区审批程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配套,提高园区载体功能。
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重点抓好华润电力二期建设、郴州中信兴光矿冶扩建、云湘二期扩建升级、玉山水泥厂技改、造桥旅游战备公路建设、红枫安置小区建设、御景·城市花园四期建设等项目的跟踪监管和服务。
三是积极拓宽筹资渠道。认真解读国家政策,把握投资重点,有针对性的申报项目,在国债资金继续紧缩的情况,提高争资效率。创新和探索银企合作的新渠道、新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是强化项目和投资引导。对区“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落实责任制,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对重点工程和在建项目强化组织协调,确保按期推进。对新开工项目落实开工前的各项建设条件,确保如期开工。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产业、战略引导项目,要及早衔接相关部门,确保优先安排落实。
(四)围绕改革开放,突出招商引资,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坚持“亲商、选商、招大商”,努力实现高平台上的新提高。组织开展好一系列大型节会和专题招商活动。在保持利用外资总量增长的同时,积极调整利用外资结构。注重引进占用土地少、投资强度高、发展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降低门槛等各种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励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引导民资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努力激活全社会的创业细胞,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和谐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竞相创业、富民兴区的良好局面。
三是深入推动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全社会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完成国企改革扫尾工作。加强公共财务体系建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政府投资代建制管理、项目法人招标管理,积极探索新型投融资方式。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要素市场和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突出富民优先,进一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职工收入合理增长机制,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计划年内转移就业5000人,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放宽政策,支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提高经营性、资产性收入比重。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积极落实弱势群体救助制度,着力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实施农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制度,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
三是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大力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抓好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及基层卫生院国债项目的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继续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扎实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积极发展体育、计生等其它社会事业。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苏仙建设。
四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以结构调整的方法积极保护环境。积极开展城乡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抓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整治工作。抓好土地资源保护,构建可持续利用资源保障体系。
各位代表,做好2008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我们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全力实现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