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地震活动概况和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我市地震活动情况和未来震害预测。我市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近年来小震不断。据史料不完全记载和现代仪器记录,到公元2004年止,我市辖区共发生4000余次地震(包括东江水库地震),其中3.0级以上地震约30次,4.0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为公元778年郴州黄岑5.5级,次大地震是1640年郴州市陷池塘——龙女温泉一带的4.8级地震,1992年以来先后在原郴县、汝城、资兴市(东江水库)、郴州市北郊发生过3.0级以上地震4次、4.0级以上地震2次。尤其是近七年来湖南省境内每年最大地震都发生在我市。这些地震的发生,不同程度地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恐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特别是东江水库建成蓄水后,引起地引力变化,存在着诱发地震的因素。据仪器记录,东江水库建成蓄水到2004年止共发生诱发性地震4000余次,其中最大地震3.2级,距大坝最近距离只有2.2公里,根据监测分析,东江水库诱发性地震的强度与频度仍有增强趋势,专家预计东江库区有发生5.0级地震的可能。无论从构造地震,还是从诱发地震来看,地震是影响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隐患。我们要警惕未来几年有发生4.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在地震监测、地震科研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震观测能力与水平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已初步形成。1998年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郴州市与资兴市地震办公室。二是地震监测设施得到加强。“九五”之前建立了市中心地震台1个,东江库区流动监测台4个(属省局管辖),监测仪器5台(套),通讯联络设备1套,具有监测2.0级以上地震能力。“十五”期间通过积极努力,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郴州数字化地震台,配备了数字化地震记录仪,为政府的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地震信息。三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我们先后创办了内部通讯《郴州地震工作》和防震减灾宣传园地,建立了资兴市厚玉中学和厚玉中心完小两个宣传基地,印发各种宣传资料,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增强人民的地震科学知识、自救互救知识,使全市干部、群众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和防震减灾意识。四是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已走上正规化,规范化轨道。市政府于1999年印发了《郴州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一旦有破坏性地震发生就可按此预案有条不紊地组织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2003出台了《郴州市建设工作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市政府第2号令)五是地震科研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多项地震科学课题研究,其中《郴州地震活动规律研究》、《东江水库地震监测与研究》两个课题取得了可喜成果,并被评为省地震局科技进步四等奖。六是地震观测工作跻身全省先进行列。2000—2004年连续五年地震观测资料和地震速报评比获全省前三名,其中2003年地震速报获全省第一名。七是经过几年努力,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对搞好地震监测预报等业务工作起到保证作用。
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市联震减灾工作起步晚、基础差、投入少,因此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二是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地震观测未形成网络,手段单一。四是政府部门与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较淡薄,防震减灾知识缺乏,宣传力度不够,严重影响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五是地震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与自身的实力不相适应,经费投入少,抗震救灾能力较弱。六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没有真正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执法力度不强。
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依靠科技进步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郴州市城区、全市重点厂矿、重要工程、重要生命线工程等人口稠密地区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他县(市)所在城镇防震减灾能力大幅度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方向及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和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有关法规,完善我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等配套性法规,建立依法管理的整体框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努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搞好防震减灾工作。
二是坚持走综合防御的道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的及相对科学合理的地震监测和趋势判定系统、震害预测与震后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体系,防抗救相结合,以防为主,综合防御。使防震减灾能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相适应。
三是加强和完善防震减灾决策指挥体系和工作体系。健全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自动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加强地震主管部门的工作机构建设。加强决策指挥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建设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配备性能良好的应急车辆和通讯联络设备。
四是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努力完善我市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建设资兴市东江水库遥测数字化地震台网,隶属资兴市地震办公室管理。在郴州市地震台增设数字化地壳形变仪,以补充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建立永兴、汝城、临武、桂阳、资兴、宜章等县(市)地震宏观观测站,以形成地震观测网络。
五是切实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城市和重大工程及容易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防震减灾工作。市、县所在城镇及独立工程、经济开发区等人口稠密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凡属《湖南省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和《郴州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切实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所指项目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六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计划体制和经费渠道,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财政列入预算,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防震减灾经费,确保防震减灾事业的持续、稳步和健康发展。
七是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应急与处置能力。在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科学判定地震趋势,提高对破坏性地震预测预报水平的同时,建设救灾网络信息系统,健全救灾体系,从整体上提高我市对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能力。
八是重视和加强国土规划、城市建设及工程建设中的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内容作为国土、城乡建设规划的重要因素予以统筹考虑、安排,并加强指导和监督。
九是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学技术进步。根据我们的技术力量与财力等具体情况,“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科研:郴州市地震地质构造及其与地震相关性研究;城区地震烈度或地震参数小区划研究;郴州市历史地震概况及现代地震趋势研究;建筑工程抗震结构与理论研究;水库诱发地震成因与规律研究;地震前兆现象的研究。
十是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防震减灾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成果,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调整、充实地震监测预报、工程地震、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人才,使每个方面都有一个技术带头人。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形成一支短小精悍的准军事化的高科技队伍。创造条件逐步改善科技人员与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以稳定队伍,激发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防震减灾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实现“十一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三是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地震、防震科学知识,增强地震忧患意识。四是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坚持国家、地方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防震减灾事业资金,要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对防震减灾的投入作出长期安排,地方性建设项目,由地方负责投资,促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协调发展。五是加强检查和监督。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市经济综合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监督,将检查实施情况报告市政府,同时自觉接受市人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监督。
郴州市地震办公室
200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