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区2010年上半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2010年7月29日在区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上
苏仙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新华
区人大常委会: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在我向会议报告苏仙区201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扩内需、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现了经济加速发展、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内外环境向好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 59.4亿元,为年计划的46.4%,同比增长1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为年计划的41.3%,同比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3.9亿元,为年计划的44.7%,同比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亿元,为年计划的50%,同比增长12.7%。
(一)农村经济保持稳定,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上半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亿元,同比增长7%,春夏播种粮食面积18.9万亩,比去年增长5.1%,蔬菜面积7.3万亩,同比增长7.3%。养殖业呈增长态势,上半年牲猪存栏30.85万头,出栏牲猪34.76万头,分别增长26%、3.6%,水产品产量达到0.39万吨,增长7.4%。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发展,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31家,完成总产值2.38亿元,增长26%,实现利润3070万元,增长18%。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区已完成通村通组水泥路40.21公里、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3处,改厨650户、改栏436间、改厕552间、清理拆除废旧杂房612间,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运行质量持续提高。
上半年,全区通过开展“新型工业化奋进年”活动,进一步加快了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步伐,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上半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增长21.9%,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10家,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25.5%。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全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62.6%,同比提高53.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4.12亿元,增长37.9%,其中电力、通信设备及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企业效益居前。
(三)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外贸出口稳步回升。
大力实施“万村千户”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活动,农村购买力逐步旺盛,推动了商贸流通业进一步繁荣。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2亿元,同比增长21.5%。旅游业带动的消费群体对拉动消费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上半年共接待游客63.96万人次,综合收入达4.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 %和 14.1%。对外贸易稳步回升,上半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4715万美元,同比增长49.5%,其中出口总额完成4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0%。
(四)投资拉动保持强势,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今年我区继续围绕“百亿投资计划”,以投资为主线,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投资拉动保持强势。上半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占年计划的66.9%,同比增长39.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1.9亿元,增长35.4%,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有力支撑。市级调度的67个项目,完成投资19.9亿元,占年计划的50.3%。争取中央新增投资工作有新进展,上半年已争取中央投资到位资金3000万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931万美元,实施内联引资项目45个,实际到位资金9.46亿元,增长12.3%。
(五)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在工业生产增长的推动下,财政收入呈现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3.3亿元,增长2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增长26%。在财政总收入中,各项税收占54%,同比提高近20个百分点,各项税收收入大幅增长是财政增收的主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 8162元,增长10.6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37元,增长14%,其中工资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农民工资收入占现金收入的52%,增长18%。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本民生得到改善。
今年以来,全区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加快推进,大力促进了就业和创业,上半年城镇新增再就业人员4981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全面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科技、教育、国土、计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协调发展。
二、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项目资金到位紧张,投资增幅回落较大。
一是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微调,国内贷款难度逐渐加大,项目资金到位紧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二是统计口径调整,实行在地统计后,去年市直项目投资额均纳入今年的投资基数,但由于市直项目今年完成投资大幅下降,导致我区上半年投资增幅也大幅回落,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39.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4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面临制约因素较多。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不高,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二是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不够快,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增大。
(三)工业经济面临不少困难。资源性产业比重偏高,初级产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少,高新技术企业少、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是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税收体制改革,导致区级财政异常紧张。而随着一系列涉及民生民本财政政策的出台,以及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力度的加大,财政收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三、下半年工作措施
2010年中央宏观调控将显灵活性和针对性,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相关的政策调整应引起关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既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喜人局面和良好势头,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又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全力抓好各项经济工作,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力以赴抓投资。要实现保增长目标,投资是关键。今年必须完成全社会投资70亿元以上。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排除一切阻力,加大项目的推进力度。二是千方百计破解瓶颈制约。我们应抢抓时机,尽最大努力获得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同时进一步落实“部门、领导、项目”联动机制,争取更多中央、省市资金份额。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更多更好的项目落户我区。
(二)突出重点抓工业。一是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调度。建立重点骨干企业直报制度,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调度,全力保障重点骨干企业满负荷生产,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二是推进自主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国家、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积极培育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
(三)统筹兼顾抓“三农”。一是要加快农民增收。要多渠道促进农民转移、转产、转业增收,要深入研究支农惠农政策,扩大涉农补贴规模,落实轿车、摩托、家电、农机下乡补贴政策,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认真组织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大农田水利、病险水库除险保安、安全饮水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千方百计促消费。一是着力扩大农村消费。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连锁超市下乡,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入户。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和服务型消费。着力促进旅游消费,努力扩大文化消费,积极发展家政等服务消费。同时,整顿规范消费市场秩序,弘扬诚实守信的商道文化,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
(五)扎扎实实保民生。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要逐步建立失业动态监控体系和失业调控预测预警机制。要全力以赴做好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大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走上创业之路。二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新兴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三是抓好财税增收节支工作。要进一步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切实抓好税源培育,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我们坚信,全区人民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与支持下,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全力以赴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扩内需、惠民生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