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郴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
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郴政办发〔2012〕51号
CZCR-2012-01047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部门管理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中省驻郴各单位:
《郴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十二月七日
郴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郴州加快“两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郴州农业全面转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更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郴州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纲要(2009-2030)》、《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规划纲要》等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二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两城”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千方百计稳定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面积和规模,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品种布局,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农业农村方针政策,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开发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农业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10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达523.70万亩,总产量189.92万吨,比2005年面积增加18.35万亩、总产量减少11.27万吨,其中水稻生产面积396.65万亩,总产156.56万吨,比2005年面积增加21.51万亩、总产量减少8.16万吨;旱粮面积127.05万亩,总产量33.36万吨,比2005年面积减少3.17万亩、总产量减少3.11万吨。二是水果生产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97.5万亩,总产量54.61万吨,总产值16.7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9.3%、32%、127%。其中柑桔面积57.6万亩,总产量30万吨,总产值9.6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36.5%、70%、222%;小水果面积39.9万亩,产量24.5万吨,产值7.08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2.3%、3%、104%。三是茶叶面积逐年增加。2010年底全市茶园面积9.94万亩,茶叶总产量2100吨,总产值1.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4%、30%、68%,其中名优茶产量835吨,产值1.3亿元,分别占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39.8%和81.2%。四是蔬菜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31.9万亩,蔬菜总产量202万吨,总产值29.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7%、29%、136%。除上述主要作物外,油料、豆类等作物基本保持稳定,花卉、药材等作物呈增长态势。五是优势养殖产业持续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建成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猪场1656个,其中1000头以上的503个、5000头以上的36个、1万头以上的24个,分别比2005年增加642个、427个、50个、19个。201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为54.97万吨,比2005年增长20.9%。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截至2010年,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4家,比2005年的2家、6家、36家分别增加1家、12家、98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粮、果、茶、菜、烟、药为主的种植产业化生产格局和猪、鸡、鸭、鱼为主的养殖产业化格局。先后开发出了临武鸭、东江鱼、永兴冰糖橙、湘南(宜章、临武、安仁)脐橙、资兴狗脑贡茶、桂东玲珑茶、桂阳金叶烟、嘉禾三味辣椒、苏仙无公害葡萄、桂东甜玉米、临武香芋、安仁食用菌等品(名)牌农产品;巩固扩大了以资兴、苏仙、永兴、汝城等地为主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基本具备了年制种面积10万亩、产种1500万公斤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能力。以宜章、临武为主的国家优势产业规划区的脐橙已种植12.35万亩,其生产模式不断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2010年全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178万亩,比2005年的37.4万亩增长3.76倍。二是“三品一标”不断增加。到2010年全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含加工产品)总计295个,比2005年的109个增加186个。三是农产品抽检的农药残留合格率逐步提高。2010年全市农产品农药残留“省检”合格率为97%,比2005年的80%提高了17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农药残留定性速测合格率为98.6%,比2005年的92.5%提高了6.1个百分点,应免动物免疫率和上市畜禽检疫率均达到100%,生猪“瘦肉精”检出率为0。
四、农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农业生产总产值从2005年的122.53亿元增加到182.37亿元,年均增长8.36%,其中种植业92.44亿元,养殖业77.59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22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6亿元;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330万千瓦,农机耕作面积达363万亩(次);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100多万亩,其中中高档优质稻面积达到70%以上,建立市县地方粮食储备3.72万吨;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加工总量52万吨,年工业总产值15.34亿元,销售收入14.63亿元,创利税1.06亿元,带动种粮农民实现增产增收1.4亿元以上;农民人平纯收入从2005年的3506元增加到5208元,年均增长8.2%。
第二节 发展重要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全新阶段,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业为其提供优质原料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越需要拓展农村市场;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化、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更加重要;农产品价格几乎是整个物价的“晴雨表”,农业对稳定物价的影响举足轻重,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二、相关政策支持更加有力。“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国家将继续强化各种强农惠农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扶持郴州科学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提出“两城”建设构想,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农业优势产业、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我市实施“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自身发展基础更加牢固。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将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能力将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逐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体系将更加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将逐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将得到合理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四、内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型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随着泛珠合作、湘台合作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市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历史性的机遇。
第三节 面临的不利因素
“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任务十分繁重,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依然存在七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我市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①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处于滞后状态,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差;②发展机制不适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快速扩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③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弱,家庭经营仍占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④物质装备条件不先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水平依然较低;⑤服务体系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缺乏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⑥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现代农业科学知识能力较差,自主发展能力弱,农民增收难度大;⑦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落实到位,大部分农产品没有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差。
二是农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直接与国际接轨,面临的环境将更加复杂;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制约因素增加,农业农村风险预控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这些都将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第三章 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郴州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到2015年底,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52%,良种覆盖率95%,农机装备总动力378万千瓦,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重60%,粮食总产达到210万吨、蔬菜220万吨、油料10万吨、水果100万吨、肉类54.3万吨,农牧渔总产值达到382.37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一、继续发展种养加10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以优质稻生产和杂交稻制种为主导的粮食产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以脐橙、冰糖橙为主的水果产业、以东江鱼为主的水产业,以及油料产业、蔬菜产业、茶叶产业、烤烟产业、竹木产业、中药材产业等10大优势产业。
二、重点建设5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突出抓好2011年全市1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上,继续依托全市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以龙头企业规模经营为主的集种、养、加、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应用于一体、融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于一身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到2015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达到50个以上(大县5个以上、小县4个以上),以点带面,加速推进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着力打造20个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临武鸭、东江鱼、裕湘面、九鼎饲料、生平米业、永兴冰糖橙、宜章和临武脐橙、资兴狗脑贡茶、桂东玲珑茶、三味食品、安仁食用菌、桂东中药材等特色品牌的知名度,争创1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4个以上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着力打造20个农业品牌。
四、重点培育50家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年产品销售额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其中过5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5家,过50亿元企业园区1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77亿元以上,确保生平米业、舜华鸭业、东江鱼集团、裕湘面业、永兴冰糖橙等企业年销售额过10亿元;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创优农产品品牌,培植2-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五、大力扶持3000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围绕支柱产业和大宗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80%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要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全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达到3000家,50%以上的农户加入1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形成“小生产、大市场,小基地、大群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争取创建2个以上国家级示范社,50个省级示范社,100个市级示范社,1000个县级示范社。
六、建立和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以现代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市场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到2015年,全市根据中省有关规定制修订农业标准化地方规范累计达到200个,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县8个,标准化生产占农产品生产总量的60%以上。建立完善以市农产品、畜禽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为主体,县级农产品、畜禽水产品检验检测站为骨干,各市场、企业、基地速测站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
第四章 重点产业与区域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按照突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茶叶、竹木、中药材7大种植业和生猪、家禽、草食动物、水产等4大养殖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园区)农业。
第一节 种植业
一、粮食。到2015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3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旱粮作物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杂交玉米7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10万吨以上。重点抓好青山垅灌区流域的安仁、永兴,郴州大道和107国道旁的资兴、宜章、苏仙、桂阳等县市区的60万亩优质稻产业基地开发;抓好汝城、桂东、资兴东部等高海拔一季稻区的35万亩超级稻生产示范;抓好旱土面积较大的宜章、临武、桂阳、嘉禾等县40万亩杂交玉米生产示范。到2015年,发展5万亩杂交水稻繁育基地,年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1000万公斤以上;建立高标准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3个以上;3~6家县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通过考核得到认证;培育1~2个省级种子骨干企业。
二、油料。到2015年油菜生产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油菜籽产量10万吨以上,菜籽油产量在3万吨以上,培养1个以上知名品牌,打造郴州菜籽油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建设安仁、永兴、宜章等县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三、蔬菜。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5万亩,其中城镇专业蔬菜基地5.85万亩;蔬菜产值达到40亿元;蔬菜产品商品率达到70%以上;创建具有郴州特色的蔬菜品牌10个以上。重点在中心城区新建市城区专业蔬菜基地2.2万亩(其中北湖区、苏仙区各1.1万亩),在汝城县建立直销粤港澳的早夏菜基地1.1万亩,在宜章县建立供港韭菜花和茄果瓜叶类菜生产基地0.5万亩,在永兴县建立出口有机蔬菜基地0.5万亩。发展壮大临武香芋、大冲辣椒、永兴莲藕、嘉禾三味辣、桂阳生姜、太和辣椒、桂阳芹菜、桂东甜玉米、桂东和汝城花豆等特色蔬菜基地。以安仁县为主发展平菇、姬菇和秀珍菇等食用菌生产,以北湖、宜章为主发展杏孢菇生产,以桂东、临武、嘉禾县为主发展香菇生产。以市蔬菜科研所为主,建立150亩连栋大棚蔬菜种苗基地,实施工厂化蔬菜育苗,每年生产优质种苗8000万株以上,引进选育新品种1-2个。
四、水果。至2015年,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11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其中脐橙20万亩,冰糖橙15万亩,优质宽皮柑桔30万亩,梨13万亩,桃7万亩,李5万亩,葡萄5万亩,蜜枣、枇杷、杨梅、百香果、猕猴桃等其他水果15万亩,打造2个以上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重点发展以宜章、临武为主,辐射资兴、安仁等县市的脐橙;以永兴为主的冰糖橙;以桂阳、资兴、苏仙区为主的优质宽皮柑桔;以汝城、资兴、宜章、嘉禾为主的南方早熟梨;以及临武的红心桃、桂阳和嘉禾的脆蜜桃、汝城的优质李,苏仙和北湖的葡萄,汝城、桂阳、苏仙、北湖、临武等地的蜜枣、枇杷、杨梅、百香果、猕猴桃等特色水果。
五、茶叶。至2015年,全市茶叶面积发展到16万亩(资兴、桂东各6万亩,宜章、安仁、汝城各1万亩,北湖、永兴各0.5万亩),年产茶叶5000吨,总产值达4亿元,新建茶叶初精制联合加工厂8座,新建贮藏保鲜库3座,贮藏能力1500吨,打造2个以上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以资兴、桂东、宜章、安仁、汝城、北湖、永兴等县为主,重点发展资兴狗脑贡茶、桂东玲珑茶、宜章莽山过山瑶针和瑶山红、安仁豪峰茶、汝城白毛茶、北湖天湖茶、永兴龙华春毫等名优品牌茶。
六、竹木。重点在资兴、桂东、汝城、桂阳等发展速生林,楠竹低改、名类苗木等产业基地,培植1-2家年产值过5亿元的竹木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竹木产业化产值发展到100亿元。
七、中药材。重点在桂东、桂阳、安仁等发展种植中药材10万亩,金银花10万亩。积极引导和培植中药材加工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安仁药王节平台,打造华南地区知名的药材销售集散市场。
第二节 养殖业
一、生猪。到2015年,全市年出栏生猪650万头,其中规模养殖比重达68%以上,生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以上。以桂阳、宜章、嘉禾、永兴、安仁、苏仙、资兴等生猪产业优势县为主发展无公害优质猪生产;以桂阳、宜章、嘉禾、资兴、永兴等生猪调出大县为主,发展外销型生猪生产;以苏仙、北湖等城市集中区为主,重点发展专供优质猪生产;以桂东、汝城、临武等山区县为主,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生态养殖。
二、家禽。到2015年,出笼家禽3600万羽。其中临武鸭养殖1000万羽、加工800万羽,产值突破10亿元。建成标准化蛋鸡养殖场5个、新增存栏专业型蛋鸡50万羽以上。以临武县为主产区,向宜章、嘉禾、桂阳等周边县辐射,依托舜华鸭业公司,建好临武鸭种鸭场和商品生产基地;以宜章县为主产区向周边辐射,依托宜章朗德灰天鹅养殖开发公司,重点建好种鹅场和鹅肥肝生产加工,做大做强“福鹅”产业;以宜章、桂阳、资兴等地为主,发展良种黄鸡规模养殖。以永兴为中心,向周边安仁、苏仙、资兴、桂阳等地辐射,发展黄郎鸡养殖;以资兴、宜章、桂东等地为主,推广无公害、绿色的家禽山地放养模式,发展山地放养鸡;以汝城、桂阳、苏仙、安仁为主发展海灰兰、伊莎褐、罗曼褐、黑凤乌骨绿壳等蛋鸡养殖。
三、草食动物。到2015年,全市出栏牛15.8万头、羊48万只,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以永兴七甲、桂东三官山、北湖仰天湖等万亩连片草场为主,累计改良草山草场100万亩,草场综合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桂东、宜章、安仁、永兴等肉牛产业优势县为主,建立肉牛生产带,促进肉牛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重点建设资兴、苏仙、桂东、临武等山羊优势县;重点抓好桂东哈哈牛、临武金江沙田牛业等加工企业,草食动物产值占牧业产值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四、水产。到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4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0万吨,渔业总产值9.57亿元,水产品优质率提高到85%,水产品加工率提高到20%以上,水产品良种覆盖率85%,水产品药物残留检出率控制在2%以内。巩固发展池塘精养高产、模式化稻田养鱼、大中型水面网箱养鱼,提高全市水产品总量。继续实施“一二三”特色渔业战略,即:一条河(东江及其下游便江)、两大湖(东江湖和欧阳海灌区)、三条鱼(冷水鱼、热水鱼、本土特色鱼)。在一条河形成冷水鱼产业带,重点发展鲟鱼、虹鳟养殖;在两大湖重点发展银鱼、奥尼罗非鱼(热水鱼);在资兴、桂阳、宜章重点发展本土特色鱼:主要发展特大鳙鱼、生鱼、鲌鱼、泥鳅等养殖品种。
第三节 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5个“百亿加工业”。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业,培植1家湖南省大型加工十强企业,培育2-3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油脂加工旗舰企业。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加工业,重点突破生猪、黄牛屠宰加工,培育产业链条完整、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100万头、黄牛屠宰加工能力10万头和禽肉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畜禽肉加工产业。充分发挥“东江鱼”品牌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淡水鱼加工产品。强力推进果蔬茶加工业,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加工企业,引进和培育1-2家大型水果加工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果蔬综合加工率和商品化率达到50%以上;扩大玲珑王、狗脑贡等知名品牌茶的种植加工规模,重点发展优质绿茶,红茶和茶食品加工业。积极引导竹木加工业,大力发展速生林、木本中药材、楠竹低改、名贵苗木等产业基地,重点培植1-2家年产值过5亿元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烟草物流加工水平,培育形成“万里烟海、百万担烟、百亿产值”的产业规模。
积极推进“5151”梯级发展目标和“十大标志性龙头企业”创建工作。3-5年内,每个主导产业集中打造1-2个标志性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培育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0家,过5亿元的企业10家,过10亿元的企业5家,过50亿元的农产口加工园区1个以上。3年内再打造2-3个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
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工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郴州先行先试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关政策精神,在现有省级产业园区架构之下,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园区和全市“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工作。强化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要素集聚和产业龙头孵化器功能,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每个县市区要创建一个相对独立、规划配套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培育桂阳芙蓉、资兴罗围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年产值过50亿元。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带动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加工企业和产能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基地。加快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完善东江罗围、北湖石盖塘农产品加工园;建好汝城附城农产品加工园、桂阳芙蓉农产品加工园;规划建设郴州农产品加工园、永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2~3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农产品加工值与农牧渔产值比达到1.7:1。
第四节 休闲(园区)农业
利用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到2015年,把全市休闲(园区)农业培育成一个年产值过20亿元的大产业,创建省五星级休闲农庄30家以上,重点打造10个省级园区、5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以“四带一圈”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体系。“四带”即在郴州大道沿线结合“两型社会”示范带和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以园区观光、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特色餐饮、农业高新科技、农业创意为特色的近郊休闲农业带;在舂陵江、便江沿线重点发展以水上运动、垂钓休闲、水面养殖为特色的沿江休闲农业带;在107国道沿线区域重点发展以温泉保健、民俗村寨、农产品采摘等为特色的湘南休闲农业带;在106国道沿线重点发展以体验山区生态文明、特色农产品采摘、红色旅游为特色的山区休闲农业带。“一圈”即在东江湖周边区域重点发展水上运动、水果采摘、绿色度假为特色的湖区休闲农业圈。重点抓好北湖小埠古村、梦里故乡、鸣九山庄,苏仙山宝农庄、湖广农庄、观山农庄,资兴绿色家园、霸王寨,桂阳奇秀山庄、阳山湖、神农谷庄园,宜章华山红林尚书坊等休闲农庄的提质改造和建设。着力打造环郴资桂、郴永宜区域现代农业及生态示范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实施生态集约经营,大幅提高绿色农产品的比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到2015年,示范圈内实现农业增加值64.3亿元,年均增长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11%;文化旅游业增加值达27亿元,年均增长20%。
第五章 重大项目与工程
“十二五”期间,围绕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大力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点规划建设10大农业重点项目与重点工程。
第一节 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紧紧抓住国家大兴水利建设和大幅增加“三农”投入的有利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坚守基本农田红线。按照国家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坚持农地农用,耕地保有量稳定在330万亩,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保有率100%。
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结合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标准化良田建设,开展烟水配套、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标准粮田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推进桂阳、嘉禾、安仁等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抓好渠系配套建设、山塘清淤扩容、沟渠疏浚和农村安全饮水工作。
三、强化耕地质量保护。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中低产田土改造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田间综合设施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市级对土壤微量元素与重金属含量的测试能力,提高县级对土壤肥力常规指标的测试能力。通过在障碍型耕地地区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在复垦型耕地地区实施土壤熟化工程、在污染型耕地地区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对有机废弃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工程。到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50万亩,冬种绿肥100万亩,秸杆还田260万亩,使基本农田地力水平提高0.5-1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标准粮田下限标准,粮食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100公斤。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百村示范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积极开展清洁水源、田园、家园和绿色村庄创建活动。以郴州大道沿线山、水、路、河、湖、园的绿化美化为重点,实施生态景观、环城水系、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四大工程”,着力构建郴州都市区“百里绿色长廊”。到2015年,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处理率70%以上。
第二节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按照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围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要求,集中力量搞好园区的道路、水利、农田、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实行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配套做好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加强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园区内自流或设施灌溉达到100%以上(茶叶80%以上);平原地区、山区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0%以上和50%以上;田园等基础设施高于周边地区,并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将园区建设成为无公害以上水平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逐步将区域布局、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发展优质、安全的特色名牌主导产业,使园区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要求粮油作物(水稻)连片5000亩以上;经济作物(柑桔、茶叶类)连片3000亩以上;葡萄、提子类连片1000亩以上;蔬菜及特色农产品连片2000亩以上。单产水平(产值)高于周边地区1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科技贡献率在60%以上;产品加工、商品率80%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
三、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能起辐射带动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或业主参与园区建设,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园区资源,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园区建设上规模、上档次。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基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把科技作为主要增长因素,不断提高园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园区建设成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示范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高科技农业人才创业的孵化基地,特色产业的种苗繁育基地,新型农民培训基地。
四、积极开展园区认定工作。加强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按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市级园区认定管理工作,认定授牌一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第三节 现代种植业建设工程
一、以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单改双”,稳定双季稻面积、扩大“超级稻”面积,开展高产创建工作,致力提升水稻耕种收全程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的生产布局,建立稳定的优质稻、杂交玉米、特用杂粮(红薯、大豆等)等生产基地,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至2015年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年推广面积350万亩,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二、以提高我市菜籽油产量和品质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菜籽油产业体系。积极推广油菜新品种,全面推广双低油菜生产,稳定旱地油菜生产,大力推广“稻-油”和“稻-稻-油”生产模式,加快油菜产业化发展,培育郴州优质菜籽油品牌。
三、积极发展水果产业。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创建11个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柑橘标准园和特色水果标准园;建设柑橘良种苗木繁育体系,重点加强市无病毒脐橙苗木中心、宜章县脐橙无病毒苗圃、永兴县冰糖橙无病毒苗圃、桂阳县宽皮柑桔无病毒苗圃基地建设,年计划出圃柑桔无病毒苗木200万株;建设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市场体系,在宜章、资兴、永兴等地建设水果贮藏保鲜库和商品化处理包装厂,建立完善水果市场营销体系。
四、致力发展品牌茶叶。在资兴、桂东、宜章等地创建3个标准品牌茶园;在资兴、桂东、北湖区建设贮藏容量500吨茶叶保鲜库各一座,解决绿茶质量保鲜问题;建设茶树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好郴州市茶树良种繁殖场,建立工厂化无性良种茶树苗木繁育基地和桂东的茶树良繁基地,全市年繁育茶苗1000万株以上,确保全市茶树品种更新换代。
五、继续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实施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种业现代化信息、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种子产业安全四大工程,建立健全农作物种子救灾备荒储备制度,在全市全面实施杂交水稻制种业保险新机制,加大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积极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第四节 现代养殖业建设工程
一、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建设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重点抓好5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强对新建规模养猪场的管理,建立新建猪场申报备案制度。
二、推进高效渔业发展。注重生产、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建设质量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规模效益型现代渔业。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推广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加强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提升水产苗种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渔政、渔港、渔船安全设施等建设投入,提升渔政管理能力和水平,调整稳定捕捞业,搞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三、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品种改良,加大对种畜禽场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开展“两场三站”建设,即完善和提高种畜禽场、种畜禽资源场,加快建设市县两级种公猪站、县供精站、乡村改良配种站。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全市新建2个原种猪场,年培育种猪2万头以上。新建生猪供精站10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点)500个。继续实施草食动物品改工程,加快推进肉牛杂交改良,新建肉牛品改站(点)100个。搞好临武鸭、黄郎鸡、朗德鹅等优良家禽品种的选育和开发,提高优良家禽的种苗生产能力。
四、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建立更加完善的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疫苗冷链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体系、兽医工作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健全机构、完善网络、稳定队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县、乡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疫情监测工作机制,健全村级防疫网络,建设区域性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规范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应急管理,确保重大动物疫病不发生区域性流行。
第五节 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粮油转化和粮机制造等产业,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和农民双赢为目标、以品牌开发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为手段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一、大力实施粮油“百亿产业3+5”工程。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粮油加工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重点建设好3个园区(郴州湘南粮食产业物流园、桂阳芙蓉食品工业园、郴州粮机加工园),做大做强做优5个产业(一袋米、一壶油、一盒面、一包饲料和一套粮机),粮油加工转化率达65%,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85%,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成为我市粮油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全市重点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过5亿元的3家,过2亿元的10家,过5000万元的30家。
二、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扶优扶强的办法,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促进龙头带动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裕湘、斯美特、生平、方利、晶利、中天、瑞香、瑞丰、嘉华、华鼎、宏润、嘉津、家庭作坊等食品业和粮机制造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对一批大米、面条、米粉、植物油、饲料等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提高产能,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
三、引进建设现代化水果加工工业园。建设形成水果罐头加工、果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产后处理、包装材料制造、产品研发、仓储物流、产品检验、出口通关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配套、快捷的服务体系。
第六节 现代农机业装备工程
加快先进实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支持农业机械进村入户,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
一、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机化示范基地和机耕道建设,切实改善农业机械耕作条件。加快蔬菜、油菜、畜牧、渔业等种养机械和种子处理、谷物烘干、植保、农业工程等各环节机械的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应用水平。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年均2.8%的速度递增,农机总动力新增48万千瓦,到2015年达到378万千瓦,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农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提升农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扶持郴州农夫机电公司和郴州田野农机制造公司,抓好郴州农机制造业与郴州(嘉禾)铸造业的良性互动工作,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具有竞争能力的先进适用、安全可靠、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
三、完善农机化安全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监管,强化源头管理。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能力建设,努力完善监理业务运行机制,健全农机安全监管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60个、示范村300个、示范户800个。
四、完善“区域合作”运行体系。紧紧抓住“全省农机监理区域合作试点”和省委省政府支持郴州先行先试34条政策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建立与韶关、清远、赣州三市农机局(办)农机监理区域合作机制,实行市级合作和县级合作相结合、先试点探索、后全面铺开的方式,使边境地区的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实现全面好转。
五、构建农机产业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个集农机研发、生产、检测、鉴定、展示、销售、试验、示范、维修和技术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农业机械化产业链,走出一条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逐步形成“小农机走向大合作,大合作谋求大发展”的格局。
第七节 现代休闲农业建设工程
一、加快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基地。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发挥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集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农事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农业的观光功能。围绕“科教型、体验型、休闲型、度假型”四型观光农业的定位,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凸现科教、文化、生态、载体四大功能,提高农业的效益。重点打造郴资桂休闲农业示范带,环郴资桂、郴永宜区域现代农业及生态示范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实施生态集约经营,大幅提高绿色农产品的比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奇秀山庄、小埠古村、梦里故乡、山水银都、东江湖国际、仙乐水上度假村、资兴炎帝温泉度假村等企业和休闲观光农园,到2015年争取创建省五星级休闲农庄30家以上。
二、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环境资源保护。注意保护原生态,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建设好相应的污水、废气、垃圾处理配套施设,防止对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或过度性开发,防止资源环境退化,实现休闲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搞好资金整合,提升休闲农业开发档次。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城乡互动、一、二、三产业对接的一个有效载体来抓,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筹为主体,以社会资本为支撑的休闲农业投入机制。做好与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的结合,同时吸纳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做好休闲农业用地的流转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加强宣传和引导,每年对休闲观光点(园)进行评级考核。
第八节 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一、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市制修订农业标准化地方规范累计达到200个,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县8个,标准化生产占农产品生产总量的80%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0个以上,绿色食品150个以上,有机食品40个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3个以上。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
二、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市农产品、畜禽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11个县市区农产品、畜禽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为骨干,各市场、企业、基地速测站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设,确保农产品检验检测覆盖率在90%以上。加强对农药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农药安全使用的技术指导。
三、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加工、质检、冷藏、网络信息和电子化交易等现代设施,建设一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基本建立以现代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市场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其中建设上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12个,改建城区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12个。
第九节 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工程
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目的,着重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两个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农村各类培训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
一、培养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民。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健全方便农民经常学习的机制,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建立农家书屋、开通科技咨询热线、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多种形式,搭建农民“常学习、常受益”的再学习平台。广泛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努力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
二、培养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农民。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利用郴州技师学院、郴州职业技术学院、郴州理工学校及各县市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平台,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工,促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和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城市群输出大量高素质农民工。采取适当方式对农民工开展城市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其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农民。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养一批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经营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引导返乡农民参与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实现“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转变。
第十节 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站、村级服务点建设。建设完善11个县级农技推广中心、248个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站,构建600个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点的试点,建设40个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农技人员和农民学习、农情信息采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在植保服务体系建设中,建立有较高水平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控预警体系、重大病虫控制体系、危险性病虫检疫防疫和外来农业生物防控体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以上,确保农作物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农业综合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政务信息系统和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市、县市区、乡镇电子信息互联互通。重点建立完善市级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县级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站和乡镇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服务终端,形成上联农业部、全国主要农副产品交易场地,下联大型批发市场和优势产业基地的农业市场信息网络。
三、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制度化培训教育机制,制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采取异地研修、继续深造、集中办班等形式,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5年内轮训1次。实施农业人才支撑计划,5年内吸收100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实施农技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为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储备新生力量。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每年至少完成农民素质培训80万人次,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监督措施,保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创新农业投入机制,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大幅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创办园区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创办现代农业示范园。促进和带动农业基础的根本改善。一是制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化建设等举措,积极探索“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的投入激励机制,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二是大力开展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切实加强与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三是建立完善农业担保机制。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多方参与、风险共担、银企合作”的农业信贷担保制度,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缓解现代农业建设中出现的各种资金瓶颈。四是加大农业项目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精心包装农业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农业项目和资金,扶持农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企业发展,切实改善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强农兴农”工程,积极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龙头企业。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聚优质资产,实行强强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专业种养大户以及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并切实加强规范管理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四、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农业管理由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法制为主转变。加快农业普法步伐,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加强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设施,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强化农业执法,加大依法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的执法力度;广泛开展农村法律咨询服务,维护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
附件:1.郴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2.郴州市“十二五”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表
3.郴州市“十二五”蔬菜生产任务分解表
4.郴州市“十二五”油料生产任务分解表
5.郴州市“十二五”茶叶生产任务分解表
6.郴州市“十二五”水果生产任务分解表
7.郴州市“十二五”生猪生产任务分解表
8.郴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表
责任编辑/l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