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湖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体育发展规划》及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全市体育工作紧紧围绕“抓基层、打基础、增后劲、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取得裴然成绩。
1、群众体育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紧扣“强身健体、服务‘两城’” 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和“三边工程”。
一是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全民健身知识,市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花钱买健康”、“吃药不如多锻炼”的思想逐步形成。
二是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以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月为载体,全市城乡、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逐步形成了以篮球、乒乓球、登山、羽毛球、攀岩、游泳、健身操、徒步行等为特色的传统健身赛事。
三是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市体育中心的体育场基本竣工;新增加32条健身路径;国家扶持的桂东“雪炭工程”已投入使用;354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各县(市、区)轮流承办中小学生运动会,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四是群众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新成立了登山运动协会、自行车运动协会、捷豹汽车运动协会、南方汽车自驾联盟俱乐部、郴州市桥牌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单项体育协会,全市各类单项体育协会现已达17个。新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余人,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00多人,为全民健身的科学、有序地开展提供服务指导。积极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
2、竞技体育以提升竞技实力为根本目标,展现“多拿金牌、唱响郴城”这个主题,强化“三从一大”的训练方针,重点实施“精品战略、金牌工程”。
一是业训网点进一步扩大。全市已形成以市体校为龙头、各学校为辅助的业训网络,全市共有业训网点18个,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中小学生达1000余人,是我市竞技体育的一支强大生力军。
二是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明确了全市重点项目,各业训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以铸造“精品工程”为目标,加快基础性工作的调整。加大对夺金项目的重点投入,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举重、皮划赛艇、游泳三所全省后备人才基地显示了竞技体育领头作用。
三是体教结合进一步紧密。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成功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通过各类体育赛事,我市共有462名学生获得高考特招资格,使学校的体育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四是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体育工作者充分发扬女排精神,积极备战、征战省运会,在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我市取得了参加省运会以来最好成绩,排名由过去的全省倒数第2跃至全省第7,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排名再次前移,位居全省第6,全市竞技体育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涌现出了李萍、邓建英、刘苗苗、黄丽、肖明华等一批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
3、体育产业以扩大体彩销量为根本目标,突出“发展彩票、打牢基础”这个重点,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拓展体彩市场。
我市的终端机由2006年的200台增加到现在的330台。全市体育彩票由2006年的5300多万元增加到9000多万元,体彩销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方针
“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较高和社会体育资源不足,仍然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城乡人民群众健身的体育公共服务不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体育产业仍然局限在体育彩票这一块,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待深化,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突出。“十二五”时期是郴州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要进一步明确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坚定信心,勇于挑战,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各项体育工作,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加快体育组织网络和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以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着眼点,优化业余训练体制,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落脚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体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市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把郴州打造成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城”,为郴州创建湖南省最开放的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健的体魄。
主要目标:通过创建“体育城”活动,树立大体育观念,努力使郴州体育形成体制健全、机制灵活、人才结构合理、场地设施较好、体育科技发展、群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繁荣、赛事活动丰富、体育社团活跃、对外交流广泛、体育队伍形象良好的新局面,使全市体育人口达到4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实现全民健身路径社区全覆盖,竞技体育水平处于全省中上水平,确保体育彩票销量在1个亿的基础上逐步达到2个亿,5年总量达到9亿以上。
基本方针:坚持体育工作为推进我市“两城”建设进程服务。立足体育,奉献社会,服务我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任务。坚持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对外交往中的综合功能和独特作用,把体育融入建设“幸福郴州”的发展战略中。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体育发展为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探索“十二五”时期各项体育工作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促进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的协调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创造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体育事业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必须发挥先导作用,坚持体育科学研究与体育运动实践相结合,依靠科技队伍和教育发展,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提高法律意识,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将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提升郴州体育的软实力。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通过体育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大众人生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三、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市民体质
1、增强市民身体素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各级政府要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城乡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指导队伍等方面的数量与质量显著提高,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2、加强城乡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落实全国《“十二五"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使我市人均使用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建设以县(市、区)为中心、街道(乡镇)为基础、方便社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所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对城市全民健身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保证城乡基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经费,加大对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资金扶持力度。
3、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两城”建设的需要,按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面积合理规划体育基础设施布局。
完善城东体育中心、城北游泳跳水和网球中心、城西高尔夫球场建设,规划、建设城南、城中体育场馆。并以中心城区东西南北中体育场馆为中心点,辅以各社区、乡镇健身中心,以及“江、湖、山、园”健身路径、健身休闲场地,形成全城体育场馆网络,满足群众出门500米以内就近健身的需求。100%的县市区建有一座综合性体育馆、1处5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100%社区建有全民健身路径,50%乡镇、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场地,80%市直单位、社会团体有健身场或健身房,85%单位、院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以郴州大道为轴,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形成资兴水上基地,城东体育中心、城西高尔夫运动场为中心点,辅以沿途各乡镇、社区、居民小区的健身场所,带动沿途两边的全民健身活动,造就特色品牌。以“90里主道”为轴,打造出一条健身步道,带动文化,旅游项目,形成独有特色品牌。
在资兴环东江湖建设一条世界型体育公路,承接国际、国内自行车大赛、徒步行活动,打造“环东江湖”自行车大赛、徒步行活动的知名品牌,在永兴便江建设一条徒步行观光体育路,大力宣传郴州,推介郴州,从而发挥以体育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4、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原则,以活动带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广《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积极营造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动员、吸引城乡居民坚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支持、扶助公众经常就近、就便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内容和体育健身方法。一是政府每年举办一次郴州市运动会;二是体育行政部门每年定期举办有郴州特色的各类体育活动项目比赛;三是各单位、社团、体育协会、俱乐部举行各自特色项目的体育比赛;四是乡镇、社区、街道举办小型的运动会,做到每周有活动,每月有竞赛,大力提倡“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使广大群众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理念,体育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5、加快推进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各部门共同推进的各级各类体育社会团体、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活动站(点),形成全民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组织网络;二是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15年培养5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实基层健身指导骨干力量,为广大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6、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以郴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龙头,建立各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和社区、乡镇监测点,使国民体质监测能覆盖全市80%的群众,惠及民众,提供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并建立我市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为政府决策和全民健身提供科学依据。
7、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每年召开一次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各个学校都要选派运动员参赛。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首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适龄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8%以上。
8、大力开展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社区体育是城市体育的落脚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业余、小型、多样和科学文明的原则,丰富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
9、积极开展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农村体育要以“因地制宜、科学文明”为原则,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品牌,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10、重视老年人、残疾人、民族民间体育。全社会要关心老年人、残疾人的身体健康,各种体育组织、体育设施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条件。
11、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市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国民体质数据库建设,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提出改善国民体质的措施。
四、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稳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1、发展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关系国家、地区的荣誉。为加快提高我市在全省排名位置,要继续实施精品工程战略,扩展精品项目和人才,贯彻“三从一大”科学训练方针,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力争实现在2014年的第十二届省运会上完成“保六争五”的目标,力争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实现我市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化之路,突出重点,缩短战线,分类合并同类项目,形成项目中心集团优势。建立6个项目管理中心,即田径、举重、水上、游泳、摔柔跆、球类,各项目中心实施“2521”工程,即每个项目中心注册管理200名运动员,跟踪抓好50名重点运动员,重点培养20名尖子运动员,五年向上输送10名尖子运动员。力争将皮划赛艇、举重、游泳创建成全国优秀后备人才基地。
2、大力培养后备人才。按照“市有重点、县有优势、校有传统”的原则,加强体、教、校三结合,加大市内各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投入和管理,扎实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强县、强校、强项、强人”的“四强工程”。全市建立20个市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立健全、做大做强各县(市、区)网点校,确保各县(市、区)至少建有2个以上项目网点校,全市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运动员在1000人以上。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大输出力度,进一步提高其竞技水平,不断畅通运动员的“出口”,形成良性循环。
3、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经费,配齐配好专业体育老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加强业余训练网点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强化体育训练和管理措施。加大业余训练网点经费和器械装备经费的投入,保障业余训练的正常开展,业余训练布点数和布点经费到位率达到100%。切实加大教体结合力度,形成完善的业余训练网络。
4、进一步加大市体校改革力度。扩充运动员队伍,形成结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理顺运动队管理体制,完善教练员培训、考核、聘任制度,不断提高教练员思想政治、业务和科学训练水平。充分发挥市体校在各类竞赛中的领头羊作用。
五、完善体育产业市场,夯实体育事业发展基础
1、体育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市、县政府要将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体育产业,鼓励社会各行业和个人依法兴办体育产业。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体育事业捐赠并兴办体育经营实体。
2、加强体育彩票的管理和发行。扩大彩票销售网络,使体育彩票的收入成为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总量达9个亿。
3、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引导群众体育消费。体育市场属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体育健身、体育竞赛、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业的发展。
六、强化保障体系,营造体育事业发展良好氛围
1、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把增强市民身体素质摆在体育工作首位,当作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各级政府要将体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育工作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体育工作内容要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
2、加强宏观管理,促进政事分开。体育行政部门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发挥各级体育总会的作用,健全单项协会的自律机制,发挥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体育社会团体的指导,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团体的关系。
3、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依法治体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进体育政务公开,促进行政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和完善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执法制度,加强市、县级体育行政执法机构和机制的建设,严格规范体育行政执法行为。建立体育行政执法队伍。组织开展体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的监督检查。推进体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依法履行体育行政职责的积极作为。
4、加大体育新闻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提升体育社会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完善体育宣传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重要法规、政策和条例的宣传,为体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社会环境。
5、加强体育工作者队伍和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增强体育队伍的敬业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奉献意识,提高业务工作水平,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执行力强”的体育工作者队伍。
责任编辑/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