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资委
一、市属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09年底,市属国家出资企业共41户、总资产103.65亿元、净资产57.64亿元。在这些企业中,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投融资等企业是我市国有经济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市相关领域和行业中占据主导和优势地位,在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仍有部分企业分布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资产质量较差,营运效率不高。
(二)国有经济调整进展情况。
1、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改制,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原则,“三个一批”(即关闭破产一批、重组搞活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思路,建立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体系,强化企业改革工作推进力量,千方百计筹措改革资金,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破冰前行。特别是通过2009-2010年的全面攻坚和超常规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目前,96户市属国有企业(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二级企业)全部实行改革改制,其中破产关闭37户、破产重组5户、股份制改造25户、清算解散29户;47680名职工全部安置分流到位。通过改革改制,加快了国有经济战略转移,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
2、国有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推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有序退出,为民营资本发展腾出空间,腾出资源,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到2009年,全市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降低到3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降低到34.5%;而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到62.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5.5%。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大大增强,实力显著提高,已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市属国有企业户数逐年减少,国有企业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正在向优势领域、行业和企业集中。
3、初步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市国资委组建以来,完善了国有资产监管、营运机构,加强了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搭建了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规范了企业改革改制、重大事项、经营业绩评价考核、国有资产处置、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提高了依法监管、规范监管水平,为推进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和资本运作打下了基础。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历史、体制等因素影响,市属国有经济分布和结构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1、行业分布战线长,布局分散。目前,市属国有企业涉及有色资源、交通运输、旅游酒店、商贸流通、水力水电、城市建设、仓储管理、房地产、投融资、物业管理、网络传媒、供水供电、规划设计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中,仍有部分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产业集中度低,竞争能力较弱。
2、国有资产规模小,流动性不强。从市属国有企业资产状况看,资产总额在1亿元以上企业只有11家,其中资产总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2家,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国有资产集成效应、规模效应无法发挥。同时,国有资产流动性不强,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程度水平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明显。
3、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十一五”期间,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侧重于产权制度改革,侧重于“两个置换”,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完善相对滞后,“三会一层次”的约束制衡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4、少数国有企业难以为继。市属部门仍有部分国有企业未纳入监管范围,同时还面临债台高筑、负担沉重、难以解脱的困境,严重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以上问题已成为影响市属国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在“十二五”期间下大力气解决。因此,大力推进市属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实力,促进我市“两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围绕“大国资、大国企、大产业”的思路,突出“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突出发展、增强活力”这条主线,抓住“改革、调整、监管”三个重点,着力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促进市属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有进有退,优化结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进一步从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和一般竞争性领域中有序退出,促进国有资本、国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以市场配置资源基本运行机制作为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出资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建立以出资人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动的推进机制,充分调动行业管理部门积极性,提高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倚大靠强,借力发展。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与大公司大集团进行战略合作,特别是开展与中省企业对接合作,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4、长期规划,动态调整。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中长期规划指导、积极稳妥推进。同时,要积极研究和应对国有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善于认识和把握规律,做到在动态中调整、在创新中推进、在探索中发展。
(三)目标任务。
1、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实施和完善企业国有资产分类监管制度,理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建立起统一高效、责任明确、科学合理的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2、推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升级。实行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战略调整,推进国有资本逐步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集中,向优势产业集中,国有资本、国有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空间。
3、提高企业国有资产集聚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加快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到“十二五”期末,市属国有企业要从目前的34家整合重组至15家左右。
4、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着力培育优势大企业。到“十二五”期末,市属国有企业年经营收入超20亿元的达到1家,年经营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
5、提高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国有资本运作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企业国有资产总量持续增长,国有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市属企业国有资产规模达到50亿元,其中资产规模过10亿元的企业3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国有经济调整和发展重点
(一)有色金属产业。以市矿投公司为平台,积极参与全市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着力整合一批矿业权和矿业资产,取得一批探矿权,储备一批矿产资源,增加对全市有色矿山资源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做好湘永矿区煤炭资源勘察、原郴州玛瑙山矿资源整合两大项目。在产权结构上继续实行国有独资。湖南有色南岭资源开发利用有限公司要按照中国五矿、湖南有色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适时推进稀土资源开发项目。
(二)城市公用事业。加强城市公交事业建设。落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配合有关部门实施“郴资桂公交同城工程”,近期以郴汽集团、市公汽公司为基础,整合郴州城区公交资源,组建城市公交集团。远期整合重组资兴市、桂阳县城市公交资源,逐步形成郴资桂城区公交合一,加快郴资桂融城步伐。做好郴州城际枢纽站建设和郴州汽车总站、郴州汽车南站搬迁工作。加强城市供水事业建设。郴电国际自来水公司要加快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启动东江二期供水工程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改善城区供水质量。加强城市供电事业建设。郴电国际要积极巩固供区,完善网络,满足中心城区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在产权结构上,以上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控股。
(三)投融资产业。加强市矿投公司建设,通过矿业权转让、资源储备、资源整合等途径,做大企业规模,增强融资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融资能力达到10亿元。完善市国投公司融资功能,归集整合市属企业国有资产,托管部分市属企业国有产权,代持市国资委部分参股企业股权,开展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融资能力达到10亿元。发挥郴电国际到资本市场融资优势,通过增发、债券、配股等途径,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公司融资规模达到10亿元。加强国有担保机构建设,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市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与其他担保机构进行兼并重组,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市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融资担保规模达到5亿元。在产权结构上,以上企业继续实行国有独资、控股。
(四)商贸流通产业。鼓励市市场服务中心按照《郴州市城市商业网点(2006-2020)规划》的总体要求,参与郴州城区商业批发市场资源整合,促进我市建设成为湘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在产权结构上,以上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控股。
(五)现代物流产业。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利用郴州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依托湘南国际物流园,探索湘南国际物流园区内原郴柴集团、原郴州玛瑙山矿土地资产重组整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促进郴州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壮大。在产权结构上,以上企业可实行国有独资、控股或参股。
(六)公路交通产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市公路局所属企业改革改制和资产重组,妥善分流安置职工,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发挥国有资本功能,促进全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七)水利水电产业。目前,市属水利水电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优、生产经营困难的问题,丧失竞争优势。要加快市属水利水电企业改革改制,妥善安置分流职工和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原郴州电厂改制剩余国有资产由市国投公司归集管理和经营。
(八)网络传媒产业。广电网络是我市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重要平台,成长性较好,发展空间很大。要抓住国家“三网合一”的有利机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自我融资和内生发展能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考虑企业的特殊性,在产权结构上继续实行国有控股。
(九)酒店旅游产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市属国有酒店旅游企业的优势已不明显。竹园宾馆、五连冠酒店、郴州宾馆要择机进行改制、移交和退市,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上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扫尾,妥善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加速职工移交社区管理,2011年底全面完成上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加大劣势企业退市、关联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推进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退出取得新的突破。实行分类指导、因企施策,对仍有存量资产、发展前途的企业,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实施破产重组;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果断实施关闭清算;对行业关联度较高的企业,积极实行兼并重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加强市国投公司建设,完善企业改革发展融资、不良资产处置、剥离债务托管、国有股权经营的功能,为加快推进市属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发挥平台作用。
(二)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建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政策法规、业绩考核、统计评价四大管理体系,着力完善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统一集中、科学高效、运转规范的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快实施市属企业国有资产分类监管,明确直接监管、委托监管的职责分工,发挥企业现主管部门工作积极性,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
(三)加强国有资本经营和再投入。加快建立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筹集资金。市国投公司、市矿投公司要创新工作思路,增强融资能力,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郴电国际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力争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有新的进展。
(四)全面推进与中省企业对接合作。在巩固现有对接合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服务,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园区为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与中省企业对接合作,力争在机械制造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合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接合作,不断提升市属国有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全市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市属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事关全市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市直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职责,支持配合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市属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属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总体要求,制定本企业的改革发展规划,落实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任务,为市属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规划落实提供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