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通过"开放带动、改革促动、科技推动、投资拉动",促进了郴州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五年来,各项工业经济指标翻了一番,郴州工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正向工业化中期的关口迈进。过去的五年,是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不断加快的五年,也是工业经济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1、工业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03.8亿元,是2000年的3.27倍,年均增长17.5%,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5位,比2000年位次前移1位。工业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2.7%,比2000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31.5亿元增加到133.8亿元,年均增长2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5.5%提高到65.7%,提高20.2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效益达到新水平。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9.6亿元,利润总额列全省第2位,比2000年增加利润34.5亿元。利润过1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有长沙卷烟厂郴州分厂、华润电力鲤鱼江有限公司、柿竹园有色金属公司等41户,实现利润1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49.0%。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226.5%,比2000年提高129.7个百分点。
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2000年的26.2∶32.2∶41.6调整到2005年的17.4∶47.4∶35.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8.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6.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优。国有企业加快从一般竞争领域有序退出,非公有制工业快速发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22.1%,比2000年下降了33.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0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9%,基本形成了工业经济民营为主的发展格局。企业规模结构逐步调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67户,比2000年增加392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7户,过10亿元的企业4户。旗舰式企业逐步形成,长沙卷烟厂郴州卷烟分厂、华润电力鲤鱼江有限公司、资兴矿业集团、郴电国际、郴州电业局、郴州钻石钨制品有限公司等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82.1亿元,实现利润9.2亿元,上缴税金13.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0.2%、31.6%、58.7%。产品结构进一步调优。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60家,完成产值72.5亿元,是2000年的5.3倍。五年中,全市有22家企业25项产品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16家企业的18项产品获湖南省质量奖;金磊牌水泥等5项产品获国家免检;46家企业的53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120家企业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9家企业15项产品通过3C认证。产业结构进一步调强。六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2005年,全市有色、能源、医药食品、建材、化工机械、电子信息等6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113.9亿元,同此增长21.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7.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5个百分点。
4、工业技术进步迈上新台阶。
"十五"期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103.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02倍。郴州烟厂联合工房改造、青岛啤酒(郴州)年产10万吨啤酒生产线、三九南开GMP工程、东江金磊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华湘化工PVC糊树脂三期技改、鲤鱼江电厂2×30万千瓦机组扩建、裕湘面业扩改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纷纷竣工投产,增强了郴州工业发展后劲。"十五"期间,全市完成技术创新项目293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36项、省内空白47项;属国内先进201项。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力度的逐年加大,促进了郴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了郴州工业的竞争力。
5、工业领域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
"十五"期间,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动、部门联动",我市国企改革力度空前加大,国企改革提速扩面,以改革促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截止2005年底,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面达83%,比2001年提高63.8个百分点。通过改革,累计盘活存量资产19.52亿元,依法减债18.45亿元,资产负债率由改革前的93%下降到55%,涌现出了三九南开、华明电力、东江金磊等一批体制新、活力强、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工业领域对外开放扩大,2005年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0.2亿元,同比增长51%。全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取得新突破,香港华润集团、青岛啤酒、高斯贝尔、大连华录集团、泰格林纸业集团、云南锡业、广西华锡集团、西部矿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到郴州投置兴业,极大地增强了郴州工业发展实力,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新的生力军。
6、循环经济工作迈出新步伐。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引导企业走出了一条向循环经济要效益的新路子。全市调度考核14户重点用能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26亿元,同比增长8.5%;能源消耗量19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8%;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3.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8.7%。全市纳入省里目标管理统一调度考核的44项主要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项目稳定降低率77.3%;单耗平均降幅4.36%,实现"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产值4.2亿元。2005年,我市建材、化工、森工、电力、有色等行业15家企业认定为综合利用企业,对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年消耗工业废弃物210万吨以上,节约标煤10万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500吨。利用林区"三剩物","次小薪材"12万吨,相当节约木材12万立方米。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4000多万元。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一批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建材产品;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纤维板、活性炭;以废渣、废矿石中提炼、深精加工金、银、铜、铋、铅;以余热余压及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发电的综合利用产业。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工业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郴州工业"散、小、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二是郴州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仍是以传统型、能耗型、资源型项目为主,真正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带动性强的项目很少。三是工业发展环境欠优,能源和交通瓶颈制约没有明显缓解,工业发展的资金制约矛盾依然突出。四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矛盾显现,影响郴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部分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困难,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推进难度大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进一步理清思路,认真加以解决。
二、郴州市 "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加工制造业为突破口,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国企改革、科技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为动力,加大以内涵和外延相结合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力度,主攻民营工业,壮大园区工业,发展配套工业,培育特色工业,突出抓好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牌,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把郴州打造成为全国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华南能源的重要供应基地、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湖南省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要持续、稳定、有效增长。根据郴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预计到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可达48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9.5%左右,达到388亿元,年利税达到12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11:50:39。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左右(根据测算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达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左右;加工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0%以上。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循环经济取得新的突破,到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0%。
到2010年,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2005年的18.1%提高到35%左右;"十一五"期间,工业投资要达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5%左右,技术改造投资平均递增20%,科研开发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到2010年要培育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0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2家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我市六大支柱产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0-80%,企业"散、小、差"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要形成以钻石钨、永银牌白银、银基电工触头、银基纳米抗菌材料、东江湖啤酒、裕湘面业、"三九"药物、高效复合肥、尿素、PVC糊树脂、浮法玻璃、金磊水泥、柴油机、优质煤、粮油机械、工程机械等50种以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主导产品。主要工业产品70%利用国际标准或国内先进标准生产,50%的重点企业(集团)的关键设备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要加大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努力提高"郴州制造"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份额。到2010年,要创建国家驰名、著名品牌5个,创建省级著名品牌30个,不断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的档次,推动我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发展重点
1、着力构建6大主导产业和集群
一是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加快承接沿海地区电子信息梯度转移,着力引进一批电子制造项目,以目前在建的华录数码、高斯贝尔、冷杉空调、金箭焊料等项目和企业为龙头,着力壮大核心企业,发展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建成全省第二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是以湖南郴州有色科技产业园区为基地,以柿竹园、钻石钨、云湘公司、金贵有色、汇源纳米、黄沙坪矿、鑫达银业等核心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钨制品、精锡、精铋、铅锌、钼、金银加工等产品,形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基地和"中国银都"。
三是以煤炭资源和水利资源为依托,以华润电力和一批骨干小水电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煤炭发电、煤气层开发和小水电项目,加快煤电一体化建设,尽快使郴州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四是以长沙烟厂郴州分厂、三九南开制药、东方红药业、东润联合制药、青啤郴州公司、临武鸭业、裕湘面业、东江鱼业、斯美特方便面为支撑,重点发展高档卷烟、医药制品及食品系列产品,发展壮大医药食品产业。
五是以东江金磊、良田水泥、八达玻璃、郴蓝新型建材、郴北石墨、环球石墨、鲁塘微晶石墨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质玻璃、轻质建材、微晶石墨等产品,做大做强建材产业。
六是以郴化集团、华湘化工、宇腾化工、郴州粮机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效复合肥、尿素、PVC糊树脂、粮油机械等产品,培育壮大化工机械产业。
2、倾力打造50户大企业
突出抓好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和影响力的大集团大公司的发展,以华润电力、郴州电业局、郴电国际、长沙卷烟厂郴州分厂、高斯贝尔、郴州钻石钨有限公司、金贵银业、柿竹园矿、黄沙坪矿、冷杉空调、云湘矿业公司、华湘化工、东江金磊集团、八达玻璃、郴化集团、兴光冶炼、西河铅业、银星公司、嘉玛服饰、顺发制衣等50个大企业和大集团为重点,握紧拳头办大事,集中力量育大培强,着力打造郴州工业的航空母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
3、精心实施30个重点工业项目
精心抓好对产业升级、技术跨越式提升具有重大影响的30个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建设。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紧跟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集中力量,突出抓好华录数码的电子工业园、高斯贝尔数码电器有限公司的数码电器、金贵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高纯银和银基纳米材料、汇源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的高纯氧化铋、纳米碳管、鲤鱼江电厂B厂扩建、东江金磊集团的40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良田水泥厂2500t/d熟料干法水泥、资兴矿业集团的"煤-焦-化-电-建材"产业链、华鼎粮油工业公司的植物油加工、东润联合制药异地技改工程、永星铅业、柿竹园多金属采选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使我市的工业产业和技术升级实现新的突破,每年都要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以增强我市工业的发展后劲。
4、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为核心,以建设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循环型社会为重点,建立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努力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在县(市、区)方面要重点支持永兴县、资兴市、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的试点示范工作,在永兴县进一步开展工业废渣、废液、废料提炼金银和延伸加工制造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资兴市开展新型干法水泥、煤-焦-化-电-建材产业链的试点示范;在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抓好"铅资源-电铅-银再生资源-高纯银(硝酸银)-银基纳米抗菌材料-再生银"、"钨资源-APT-氧化钨-硬质合金-再生钨"、"电铅(金属锡)-铅锡合金-再生铅锡"、"铋资源-高纯铋-铋的氧化物-再生铋"等四条有色金属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把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区。
在企业方面要重点支持长沙卷烟厂郴州分厂、钻石钨、柿竹园矿、金贵银业、金箭焊料、资兴矿业、东江金磊、华润鲤电、郴化集团、华湘化工、创兴人造板、东江纸业、高斯贝尔等26户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工作试点。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从而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一套较为完备的循环经济运行体制和新型发展模式,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四)行业发展规划
1、电子信息产业。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平均年增长94.7%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左右,全市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电子信息企业10家以上,其中培育1-2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重点开发和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计算机和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开发技术、光传输和交换技术、软件开发生产技术、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关键性生产技术。重点支持华录数码、高斯贝尔电子、冷杉空调、山河电子、志富杨、宜章恒维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IT企业落户郴州,为郴州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逐步使我市成为我省第二大信息产业基地。
2、有色金属行业。到2010年,全市有色行业增加值达到134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有色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左右,全市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30家以上。重点开发深部及难采矿床开采技术、有色金属冶炼新技术、多金属共生矿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能选矿新技术、精冶炼技术、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生产技术、合金材料生产技术,以钨、锡、铋、钼等有色金属为主的新材料生产技术、电化学控制浮选技术、物化探新找矿技术、高纯度钨酸钠生产技术、电炉炼钨铁新技术等。要以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柿竹园有色金属公司、郴州钻石钨制品、金贵有色金属冶炼公司等优势企业,尽快组建钨、锡、铋、钼、金银加工等企业集团,大范围整合资源,重点发展以钨、锡、铋、金银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不断延长有色金属产业链条,把郴州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永兴县金银加工冶炼的传统优势,促进柏林工业小区和黄泥工业小区金银加工的集群发展,努力打造"中国银都"品牌。
3、电力及煤炭行业。到2010年,全市能源工业增加值达到91.1亿元,年均增长18%,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左右,全市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15家以上。火电重点发展临界和超临界发电技术、煤矸石或低劣质煤发电技术脱硫等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国产化应用;跨区域电网互联技术、电网和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大容量、高密度输变电技术、配网自动化技术以及电力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瓦斯、煤炭、矿井水、井下火灾防治技术、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工业及生活用环保煤制造技术。大力支持华润电力B厂2×60万千瓦扩建、东江水电厂扩机增容改造、资兴矿业集团的"煤-焦-化-电-建材"产业链、郴电国际、郴州电业局等重点企业的发展,努力把郴州建设成为华南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
4、建材行业。到2010年,全市建材行业增加值达到24.2亿元,年均增长16%,建材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左右,全市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5家以上,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新型保温材料技术、新型防水材料及建筑密封材料生产技术;中密度轻质板材生产技术、高软荷免烧耐火砖生产技术、浮法玻璃技术、超厚及低辐射玻璃 生产技术;石墨超细、改性深加工技术、高档陶瓷生产技术、新型墙材生产技术、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建筑材料生产技术等。重点扶持东江金磊水泥、良田水泥、八达玻璃、郴北石墨、郴蓝新型建材、环球石墨、通达石墨等一批优势企业,使郴州成为省内最大的建材生产和出口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微晶石墨制品生产基地。
5、烟草食品行业。到2010年,全市烟草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33.2亿元,年均递增16%,烟草食品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左右,全市培育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家以上。重点开发和应用高档优质烤烟生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口味啤酒生产技术、速冻技术、冷冻、干燥技术、果蔬脱皮技术、保鲜储运技术、高压灭菌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天然植物提取物添加剂技术等,着力扶持长沙卷烟厂郴州分厂、青啤(郴州)分公司、东江鱼业公司、斯美特公司、裕湘面业有限公司、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公司、三九南开制药、东方红药业、东润联合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6、化工机械行业。到2010年,全市化工机械行业增加值达到24.5亿元,年均增长18%,机械化工行业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的6%左右,全市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8家以上。化工行业重点发展新型化肥及高效复合肥、尿素技术、高效低毒安全新品种农药开发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和造纸、纺织、冶金等行业专用助剂、添加剂、稳定剂技术;化工生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积极支持华湘化工有限公司PVC糊树脂项目建设,使其成为华南最大的糊树脂生产基地。帮助7320化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组建郴州民爆器材集团,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产业整合,不断做优我市化工产业板块。机械行业重点发展制冷产品生产技术、水泥混凝土滑模摊铺机生产技术、超声波净化剂系列设备生产技术、高科技军用武器平台开发技术、防爆电机生产技术、节能微型柴油机生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零部件开发设计技术、大米调质机生产技术等。积极扶持郴州粮机、7451工厂、矿山机械制造、粤兴汽配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郴州机械制造业的水平。
7、轻纺行业。到2010年,全市轻纺行业产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8%,培育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5家以上。重点发展高支黄麻纱生产技术、第五代石化合成纸生产技术、新型纺纱和新型织造技术、高档针棉纺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高精尖的服装设计和加工技术、纸浆生产环保技术、二次纤维利用技术等。大力扶持嘉玛服饰、天洋制衣、顺发制衣、郴兴纺织公司、郴州市麻制品厂等一批优势企业的发展 ,力促轻纺行业迅速成长,使其成为我市未来产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责任编辑/不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