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桂阳县毗邻粤港澳与永州、衡阳、郴州三市的9个县(市、区)接壤,是新田、宁远、道县、江华、江永、嘉禾、蓝山、临武往郴州的必经之道,素有“三湘之屏藩、两广之管钥”之誉。
目前,我县公路养护总里程共达4091.085公里,其中省道4条187.317公里,县道5条331.219公里,乡道424.545公里,村道3148.004公里,还有未养护的通组公路2368公里。
“十一五”期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桂阳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在此期间桂阳县认真贯彻“统筹规划,保证重点,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惠顾民生”的方针,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交通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桂阳县交通运输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奋力进取,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建设与改造,以农村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步伐。到2010年底,桂阳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运输能力的以公路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的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明显缩小,适应度大幅提高,长期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状况得到扭转,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我县交通事业跳跃式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高速公路
“十一五”之前,桂阳县高速公路里程为零。“十一五”期内,我县已有厦蓉、衡武两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其中,厦蓉高速桂阳段34.66公里,到2010年底,已完成路基工程大部。厦蓉高速桂阳段连接线5公里已立项,并完成了前期工作。衡武高速桂阳段49.11公里及其新田连接线27.28公里,到2010年底均已完成路基工程大部。第三条高速公路——桂道高速桂阳段60公里已争取通过了省厅立项,并顺利通过了工可评审。
——干线公路
以三年大会战为契机,全面实施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以增加干线公路在城市和农村发展及产业聚集的引导支撑能力。其中岔永线S322作为二级公路改建已列入衡武高速新田连接线建设,并已完成路基工程大部;衡同线S214共98.279公里的二级公路改建业已全面铺开,到2011年将全面完成投资规模。
——铁路
郴州至嘉禾铁路建设已进入筹备阶段,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通乡联网公路
积极实施“联网畅通工程”,实现了全部39个乡镇通水泥(油)路。2005年至2010年10月,累计完成通乡联网公路197.662公里,其中余田—黄土等59.11公里,属计划外提前完工项目。2005年完成燕塘——普满公路2.9公里,全义——东城油路24公里。2006年完成清和桥—猪婆窝水泥路4.5公里,余田—黄土油路10.5公里,下塘——华泉水泥路24公里,正和——新屋施游水泥路6公里。2007年完成牛栏冲——白水公路水泥路16.5公里,莲塘——光明公路水泥路10公里,山下棋——华山水泥公路3公里,陇山下——四里水泥路4公里。2008年完成白水——杨柳水泥公路15.003公里,飞仙——断桥水泥公路4公里,东成——车江水泥公路7.836公里,车江——洋市水泥公路8.042公里。2009年完成四里——六合水泥公路9.32公里,正和——清和水泥公路4.05公里,桥市—青兰水泥路15公里,芙蓉—猪婆窝水泥路4.011公里。2010年完成X068郁风—桥市水泥路15公里,桂阳—樟市水泥路10公里。
——通村、通组公路
“十一五”期间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县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筹资标准和考核力度,通村(行政村)公路建设基本完成。“十一五”期间,共完成通达任务179.36公里,完成规划内任务99.7公里的18%,共完成通达任务179.36公里,完成规划内任务99.7公里的180%;完成通畅工程 1048.66公里,通畅率占“十一五”规划里程的100%,到2010年底,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的伟大壮举。(见附表)
——公路客货运输
“十一五”期间,我县运输市场经营结构实施了宏观调整、科学发展的目标,运力结构得以优化,班车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得以整合,客运集约化、货运专业化进一步增长。到2010年初,客运班车达340辆,客运专线51条;货运车辆2993辆,货运周转量达1.86亿吨公里;出租车100台;城市公交4条线路58台。
——站场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县新建飞仙、燕塘、仁义、荷叶、莲塘等5个农村五级客运站,流丰一个三级汽车站,并启动了总投资2600万元的北区二级客运站场建设前期工作。
——水上项目
我县舂陵江沿线有115公里水域,共24个渡口。“十一五”期间,我县对所有渡口进行了改造,同时改建了19艘渡船,极大地保证了水域百姓的出行便捷与安全。
(二)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增强,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低碳经济、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等的重点取向,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将更多;另一方面,随之必然带来交通需求迅速增长,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势必对我县交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我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域优势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而日益更加凸显。“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交通调整结构运转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交通运输提供强力的基础支持,各种发展要素需要交通平台来整合,全县交通运输面临着全新、更高的要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县交通体系与其它发达县市相比,仍存在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是我县交通基础设施仍落后,运输结构单一,公路网络结构仍不完善,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零,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码头及站场站配套不足,管道及铁路运输在我县尚是空白。二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还不顺畅,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没充分发挥。三是土地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加大,征地拆迁和安置工作困难较大。四是交通运输的体制改革有待完善、磨合,运输市场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滞后,联运方式尚未形成。五是农村公路建设相对滞后,起点不高,标准不严。主要表现在通畅工程等级不达标,危险路段多,安保工程严重不足,通过能力低;村组公路无养护费用来源,长年失修、欠养;乡镇客运站场及农村招呼站建设力度不大,农民乘车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变。六是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融资、筹资困难,尤其是联网公路及通畅工程下达计划里程与实际建设完成工程有较大差距,计划严重不足,导致已完工项目到期无法结算、验收、扫尾等问题较突出。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是联系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的纽带。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强势的现代化的经济和社会离不开强势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也必然会加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建设。因此,如何正确应对上述严峻挑战,正确谋划交通发展,科学编制“十二五”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成为了我县特别是交通领域高度关注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