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多大的担当就能做多大的事情。足见担当是何等的重要,它已成为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三个专题严以用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那么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更好地担当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五字”文章。
一、“想”:必须导向正确
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坚持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的责任体现,在承担这份责任时,难免不出现差错甚至失误。因此,必须从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导向,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其吃下定心丸,真正想担当。一是政策激励。政策激励就是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要从党和国家层面出台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的政策和规定,为敢负责任、敢说真话、敢干实事的干部寻求法律上的庇护和制度上的保护,从而使他们增添更足的底气。要通过政策激励,让一批敢于担当的好干部脱颖而出,促使他们更加具有敢为党和人民事业不畏惊险的勇气,敢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魄力,成为弘扬社会正气的楷模。二是考核奖励。考核奖励就是要对敢于担当的干部褒奖肯定。要将是否敢于担当纳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主要依据,对那些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担当中做出实绩的好干部给予重奖并予以重用。要通过考核奖励,让真正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深刻地感受到,党和人民是不会让自己吃亏,更不会让自己心寒,从而坚定他们更加勇于为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信心,敢于与投机取巧抗争到底的决心,成为引领价值取向的典范。三是精神鼓励。精神鼓励就是要让敢于担当的干部奋发向上。要把精神鼓励作为弘扬干部敢于担当的重要手段,动员社会舆论和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推介敢于担当好干部的典型事迹,让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好干部得到全社会的首肯和认可。要通过精神鼓励,让一批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从内心真正体验到,只要敢于担当就会得到荣耀、受到尊重,从而增添他们更加敢为党和人民事业奋发进取的动力,敢与消极懈怠抗衡到底的闯劲,成为倡导勇于担当的榜样。
二、“能”:必须本领过硬
敢于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需要担当的事情往往难度非常大,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能够胜任担当的工作,否则就会“望洋兴叹”、“空悲切”。因此,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真正能担当。一是要有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敢于担当既是对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的考验,更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检验,面对担当必须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伟大征程中,往往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各种困难叠加在一起,各种利益联系在一起。一定要善于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化解热点,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因此,敢于担当就是要做到面对复杂局面时,头脑清醒,沉着应对,把握大局,控制局面,指挥若定,化险为夷,确保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目标有序推进,使担当减少风险,取得实效。二是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担当的事情不少都是疑难、复杂、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处置突发事件时更加需要担当。突发事件一般具有发生快、处置难、影响大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突发事件时,必须依法处置、迅速处置、稳妥处置,防止局面失控、事态扩大和矛盾升级。因此,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一定要做到处事不惊、坐怀不乱,镇定自如、妥善处置,努力减轻敢于担当所承受的压力。三是要有经受严峻考验的能力。在担当中肯定会遇到麻烦、遭受挫折、承担风险。为此,必须做到不怕批评委屈,不怕打击报复,不怕诬告陷害,宁折不弯,忠贞不渝,刚正不阿。如果遇到一点麻烦、一点挫折、一点风险就裹足不前、退避三舍,甚至偃旗息鼓,那么就会一无所获、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因此,要担当就必须受得了磨难、经得起考验、咽得下苦水。
三、“敢”:必须意志顽强
担当就是担责,具有一定的风险,甚至可能因为担当影响别人的既得利益而招来打击报复。因此,敢于担当需要勇气,需要冒险,必须丢掉“怕”字,勇往直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真正敢担当。一是不患得患失。面对担当不怕这怕那,不考虑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名利,必须勇于担责、主动作为,坚持以大局利益为重,置个人利益于身外,把责任视为份内事,将压力化为驱动力,始终做到敢负责、敢作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困难之时迎难而上,在正邪之间立场坚定。二是不畏首畏尾。面对担当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怕困难和风险,不怕非议和指责,必须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第一个“涉险滩”,做到面对压力不躲闪,面临挑战不畏惧,始终坚持敢于直面现实、正视风险,在大是大非面前勇于亮剑,在失败失误面前勇于担责,在歪风邪气面前勇于较真。三是不缩手缩脚。面对担当不胆小怕死,不见风使舵,不打“太极拳”,不当“和事老”,必须视逆境为熔炉,把磨难当历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回避,无论碰到什么矛盾都不绕道,始终做到甩开膀子大干,放开手脚快干,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在危急关头冲得上去。
四、“会”:必须方法科学
担当不是蛮干、瞎干,而是巧干、会干。为此,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尽可能减少人、财、物的投入,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就需要创新,准备“船只”,解决怎么“过河”的问题,真正会担当。一是要尊重民意。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惠及民生。敢于担当,不能冒犯群众,更不能强奸民意。为此,无论是作决策、办实事,还是抓改革、搞建设,都必须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检验标准。凡事都要为群众着想,替百姓分忧,把好事办实,把事实办好,在担当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要遵循规律。担当不能逆规律而动,更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话,必然受到规律的谴责。为此,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尤其是在经济工作当中,不能杀鸡取卵,不能竭泽而渔,搞短期行为,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搞政绩工程。功成不必在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任期内,要多干一些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事情。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应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无水份的发展,务必做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要讲究策略。敢于担当仅靠“老黄牛”式的苦干是不行的,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技巧和艺术。为此,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方法、新的远见,变苦干为巧干,善于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善于处理抓大与放小、宏观与微观、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以“弹钢琴”式的方法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促进各项工作平衡发展,达到担当的目的。
五、“实”:必须作风深入
担当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并最终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成也作风,败也作风。作风是形象的体现,也是担当的保障。如果没有深入的作风,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担当就显得毫无意义。因此,只有自己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底气和胆气,才能确保取得实效,真正实担当。一是决不夸夸其谈。领导的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一个示范来。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唱功很好,但做功不行,说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做起来不着边际、不得要领,群众批评这样的干部为“叫鸟式”干部。敢于担当就必须少说多做,或者是只做不说,脚踏实地,默默无闻,保持低调,勤勉做事,不张扬、不吹嘘,鼓实劲、办实事。二是决不高高在上。有些领导干部喜欢遥控指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指手画脚,有的甚至官气十足,脱离群众,不接地气。为此,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主动下基层、接地气,做到身体力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身入心不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高高在上、浮于表面。要在联系群众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敢于担当中务求实效。三是决不花花架子。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搞花架子,造假典型,喜欢迎来送往,装点场面,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这样做的结果必定劳命伤财,后患无穷,群众深受其害,基层怨声载道。因此,要坚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不图眼前利益,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不搞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抓住关键环节、破解棘手难题。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抓工作关键重里子,而不重面子,坚决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华而不实,真正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干好一件,使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敢于担当不仅是一种责任、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担当起事业的发展,担当起历史的检验,担当起民众的诉求,就一定要主动践行好“敢于担当”的精神,积极提升敢于担当的能力,切实做到想担当、能担当、敢担当、会担当、实担当,在敢于担当中建功立业,努力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