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全力提升财政运行质量
一要加大责任落实力度。紧扣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5%、地方非税占比低于30%”的预期目标,将任务逐月层层分解,加强预测分析调度,努力实现均衡入库。健全财税目标考核机制,将财政收入增速、质量纳入县市区重点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对税收增量实行绩效单项加分。压实骨干财源企业属地政府和园区协税护税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激发财税干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加大依法征管力度。既要抓好重点税种、重点税源、重点区域的收入组织工作,也要坚持“颗粒归仓”,加大小税种和非税收入的组织入库力度。升级完善综合治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强化职能部门协税护税职责。从申报核实、以票控税、风险管理、征管激励、检查督导等五个环节入手,积极构建全环节税收管控机制。三要加大挖潜增收力度。采用“一地一策”方式,加快推进已批未供土地的“招拍挂”,对挂牌土地实施平台公司托底摘牌。加快土地增值税清算,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的清缴力度。出台激励措施,加快推进遗留问题房产、地下停车位办证速度。制定政策文件,采用特事特办的办法,加快闲置资产处置效率。支持本地公检法机关承办大案要案,增加罚没收入。四要加大争取中省支持力度。加强政策研究和跟踪衔接,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产业布局等方面争取中省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特别是对中省密集出台的对冲疫情影响的政策措施,要早谋划、早汇报、早争取,争取争资立项工作有新突破。五要加大财政节支力度。进一步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厉行节约办一切事情。今年市本级一般性支出在2019年压减10%的基础上继续压减10%,“三公经费”支出压减30%。全面实施“三零”管理,即:专项资金预算实行“零基数”,非“三保”公用经费实行“零增长”,年度预算结余资金实行“零结转”。
二、进一步发挥杠杆撬动作用,全力培植壮大财源税源
一要全力支持企业复工达产。严格落实落细中省和市委、市政府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拨付产业扶持资金,对规上工业企业采取贷款贴息、发放一次性复工补贴等方式,推进尽快复工复产、达产达效。二要全力推动产业转型。积极支持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提升“五大主导产业”“六大产业集群”“九大优势产业链”的财税贡献能力。制定出台政策措施,提高总部经济税收贡献。做大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规模,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产业项目。三要全力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推动项目实现顺利落地、顺利实施、顺利投产达效。大力支持产业园区扩容升级,市本级在2019年基础上,除刚性、民生支出外,压减50%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园区产业发展。四要全力挖掘需求潜力。抓住疫情后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契机,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夜间经济、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新兴消费市场发展。采取出台购房奖励政策、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等方式,稳定房地产市场。积极争取和用好新增债券,大力撬动民间投资,支持在航空、公路、水利、电网、通讯、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五要全力强化财源建设责任。按照全省“提升税比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将主要产业的税源培植和协税护税责任分解到各个主管部门,稳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和GDP含金量。
三、进一步优化调整支出结构,全力保障重点领域需求
一要倾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继续抓紧抓实抓细资金和物资保障工作。对已出台的财政贴息、大规模降费、缓缴税款等政策尽快落实到企业。二要倾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力度,落实涉农资金整合、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政策,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建立部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三要倾力做好民生工作。加强财力统筹,全市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着力解决社保、就业、化解大班额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四要倾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多元化投入的乡村振兴战略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支持四大百亿产业、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特色食材基地项目建设等。五要倾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设立我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市级与衡阳市签订补偿协议,9个县市之间签订补偿协议。引导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支持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绿色低碳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力激发财政发展活力
一是积极推进“三强”举措。采取有效有力措施,做强政府性基金预算、做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做强市本级财政负责兜底保障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大“四本预算”衔接统筹力度,切实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二是积极推进专项资金“三挂钩”。专项资金安排使用与支出进度相挂钩、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与预算中期调整和下年度预算安排相挂钩。特别是将各专项资金的支出进度和使用绩效情况作为中期预算调整和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三是积极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建立项目支出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持续推进预决算公开,进一步提高财政透明度。对县市区开展预算编制事前审核,加强预算合规性审查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建立预算编制有保有压、项目能进能出、资金有增有减的动态机制。四是积极推进其它财政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现代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强化投资评审事前控制,完善部门预算评审制度,健全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分步分领域推进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五、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引领,全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要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把党建工作作为引领财政事业发展的龙头来抓,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和拓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切实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确保财政事业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强化财经办职能职责。要认真履行好财经分析、政策解读、统筹调度、参谋助手、调查研究、考核评估等职责,使财经办成为党委政府抓财经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强化对县市区委财经办的考核管理,开展“财经论坛”“财经调研”“财经培训”等活动。三要强化正风肃纪反腐。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日常监督管理。盯紧政府采购、投资评审、资金拨付、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等财政权力运行各个环节,深化源头治本。加强财政内控建设,着力织密织牢制度笼子。扎实开展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四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日常考核体系,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积极搭建干部成长平台,大力选拔培养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财政干部。认真落实全省财政会议上提出的“三个第一时间”工作理念,努力使财政成为党委政府的实算盘、铁算盘,使每一位财政干部都做精明、清廉的好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