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文件(十四)
关于郴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14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4年1月7日在郴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向罗生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郴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14年计划(草案),请各位代表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以“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为总要求,以“一化两城三创四大”为总思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保持稳中有进良好态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13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除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项指标完成有一定难度外,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GDP能耗下降率、主要减排指标等9项指标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部分主要指标增幅居于全省前列。未完成指标主要受外需疲软与内需收缩等宏观环境,以及我市经济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转型发展任务艰巨,民生改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因素影响。2013年,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预计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2.5%,比计划目标低3个百分点。有色、煤炭价格下滑,煤炭、冶炼企业库存急增,盈利和税收降低。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政策也对我市相关行业增长带来一定影响。投资快速增长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面临持续高基数快增长的压力,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排名后退1位。消费拉动作用减弱。国内厉行节约等新政推出,高端餐饮、娱乐消费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加之新的刺激消费政策效应尚未体现,导致相关行业消费出现回落。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12.7%,增速回落3.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增长12.7%,比计划目标低2.3个百分点。生产要素供应趋紧。多数园区或企业反映用地、建设资金紧张,电力供应不稳、稳工难现象仍然突出。近8成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压缩了利润空间。计划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1、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增长。1-9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4.2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3.2和0.7个百分点,居湘南三市第一,全省第二。预计全年完成1682亿元,同比增长11%。一是三次产业发展日趋协调。1-9月,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12.2%、11.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低于计划目标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4亿元、971亿元和5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2.1%和11.6%,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二是三大需求快速增长。1-11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2.2亿元,同比增长34.1%,预计全年可完成1471亿元,增长34%。全年累计发行企业债券39.5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6亿美元,增长60.4%。其中出口额17.2亿美元,增长66.2%。若不包含黄金加工贸易额,预计全年可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6.5亿美元,增长32.5%,其中出口14亿美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8亿元,增长12.7%,预计全年增长12.7%,低于计划目标2.3个百分点。三是三大效益稳步提升。1-11月,全市分别完成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5.9亿元和132.1亿元,分别增长15.6%和20.1%,预计全年分别完成216.1亿元和146.5亿元,增长18.7%和22.4%。1-10月,全市规模工业利润总额达到137.5亿元,同比增长16.6%。预计全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9000元、8400元,同比分别增长9%、14%。
2、调结构转方式取得积极成效。农业结构继续调优。全年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国家五星级农庄2家,流转农村土地504.8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10家,增长28.5%,增幅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2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 20%。工业结构不断升级。1-11月,全市规模工业中,高技术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和园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4%、20%和19%,快于规模工业增速10.9、7.5和6.5个百分点;1-9月,全市17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4.3亿元,同比增长23.4%。投资结构持续改善。1-11月,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 106.4亿元、573.6亿元、64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25.6%、45.8%,其中三产业投资占比达到48.6%。民生工程、生态环保分别完成投资82.2亿元、67.8亿元,分别增长42%、55.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5.5亿元,增长83.8%。技改投资447.8亿元,增长37%。
3、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一是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建设加快推进。1月8日,省政府正式批复示范带建设规划纲要及改革方案,省国土资源厅单独为示范带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20平方公里。示范带综合配套改革纳入全市 “推进改革年”活动重点内容。初步统计,1-11月示范带34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3.5%。11个单位成功申报省级两型示范创建单位,永兴县获批全省首个两型示范县创建试点。二是 “大十字”城镇群示范发展有序推进。“大十字”城镇群建设列入《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施纲要》,省住建厅已明确将其作为全省城镇化建设示范点,城镇群建设和推进工作纳入全市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大十字”城镇群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正抓紧编制,土地管理、投融资、人才制度等改革措施即将组织实施。区域内共调度实施重大项目343个,总投资205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545.6亿元,1-11月已完成投资510亿元,完成93.5%。三是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有效推进。按照省罗霄山片区规划部署,“十二五”期间将在我市累计实施重点扶贫攻坚项目635个,投资总额1009亿元,其中566个项目增补列入中省相关行业规划。今年已启动项目265个,完成投资146.7亿元。
4、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进展顺利。一是节能工作有序推进。我市2012年节能降耗目标被省政府节能目标考核小组认定为最高的“超额完成”等级。今年共实施市级节能评估项目60个,1-11月,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43%。二是减排工作不断加强。截至11月底,列入全市2013年减排计划中的205个项目,已完成198个,占97%。拒绝受理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5个,发放年检排污许可证99个,淘汰落后产能项目25个。成立了郴州市排污权交易所。三是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上报省环保厅关于郴州东西河、武水流域、三十六湾及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等实施方案。截至11月底,我市8个节能重点工程获中央预算内投资6342万元。上报国家无主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项目56个,获得国家补助资金3363万元,占全省五分之一。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十大环保工程45个项目完成验收41项。81个项目获中、省重金属专项治理资金11.2亿元。四是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三年城乡绿化攻坚”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强力推进。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绿化7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资兴市先后获批湖南省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3个园区被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6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列入个数占全省近六分之一。成功申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省低碳城市试点。
5、民生民本改善有所提升。一是民生投入力度加大。1-11月,全市财政用于教育、社保、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达170.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67.7%,增长26.3%。100项“民生100工程”项目全部完成。截至11月底,全市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9197套,竣工6311套。廉租房开工建设2094套,竣工6297套(含结转项目)。公租房开工建设24956套,竣工11997套。争取到位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7.15亿元。二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截至11月底,全市共申请专利894件,专利授权785件。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140项,争取经费2500万元。中心城区和县城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7930个,建成3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郴州师范升格创建稳步推进,郴州市应用技术开发研究院正式组建。三是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截至11月底,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7231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50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9%;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96%以内,优于计划目标0.54个百分点;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和失业人员登记办理率始终保持100%。四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截至11月20日已累计补偿赔付患者6819人次,补偿金额2712.5万元。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73.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审核确认参保226.7万人,城镇居民累计登记参保99.6万人。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461元。五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预计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3%,低于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安全生产各项事故指标均控制在省、市安全生产监督委员会下达的控制考核指标之内。今年我市民调工作排名全省第一,再次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工作先进市称号。
6、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一是整体改革全面推进。印发2013年“推进改革年”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要素市场、财税金融和投融资、经济管理、社会领域、城乡管理以及涉外经济等8大领域45项改革。重点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户籍制度、财政体制及部门预算等9项改革。截至11月底已全面启动实施45项,实施率达100%。《中国改革报》、《湖南日报》、国家发改委网站等数家媒体对我市改革情况进行了报道。二是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精心筛选包装8本招商引资项目册。申报21个外贷项目,拟申请贷款总额3.35亿美元。1-11月,全市累计承接转移项目380个,利用外资9.5亿美元,到位内资293亿元,总量分别居全省第二、三位。新建标准厂房345万平方米,出租率95%以上,总数居全省第一。成功举办首届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20个,引进资金352.6亿元。1-11月,全市共接待游客2683万人次,增长18.8%,实现旅游收入173.2亿元,增长22.1%。
总体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2013年全市经济总体上实现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际方面,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增长乏力。欧债危机持续扩大,美日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面临增长动力不足、外需不振、结构性矛盾突出、货币贬值压力增大等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地区局势不稳定等因素也影响了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国际组织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在3%-4%之间。国内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从10%左右的高速向目前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转换期,面临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化解产能过剩压力巨大、财政金融和地方债务风险增大、外需预期不振、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等突出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在7.5%-7.8%之间。市内方面,产业转型压力大、要素保障趋紧、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长下滑和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了我市的进出口加工贸易与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结合今年经济运行情况,建议我市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又好又快的总基调。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大干新三年”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三量齐升”的总要求,以“一化两城三创四大”为总体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抓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惠民生、促和谐,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大干新三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左右,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5%、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单位GDP能耗下降率3.6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1.5%、3%、10%、2%(详见附件)。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紧紧抓住宏观环境倒逼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新机遇,坚持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并驾齐驱,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确保投资持续快速增长。认真编制年度投资和重大项目计划,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3亿元,增长28%。初步安排亿元以上项目920个,年度计划投资126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231个,计划投资321亿元;产业建设项目322个,计划投资457亿元;民生和社会发展项目292个,计划投资389亿元;节能环保项目75个,计划投资94亿元。扎实抓好项目开发、筛选和储备工作。积极把握政策热点和动态,争取更多地项目进入中省规划笼子,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支持。完善项目调度机制,加快在建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二是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引导高端餐饮、房产企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巩固传统消费市场,着力提升中介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新领域,积极培育文化、教育和家居服务等新热点。进一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加大对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财政性支出,增加对城乡低收入群体补贴,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释放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实施“市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市城区及郴州大道沿线重点建设好1个现代农产品批发中心、3个综合市场、6个专业市场以及步步高新天地、美美世界等7个城市综合体。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加强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三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境外发展,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展览会和展销会,围绕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配套政策和服务。优化外贸发展结构,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大型外贸企业,培育一批“专精新特”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
2、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深入推进产业转型 “三年行动计划”,确保三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加快构建符合郴州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有色金属“五个一”战略体系建设,推进采选升级改造,发展精深加工。重点支持国家有色贵重金属郴州质检中心、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烟叶生产及深加工基础建设,重点支持郴州烟叶复烤厂搬迁、郴州卷烟厂异地技改工程建设。加快淘汰落后小煤矿,促进煤炭企业集团化。推进新型建材规范化。重点支持南方石墨、明大石墨(碳素)制品等企业和项目发展,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建材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氟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中盐华湘、郴化集团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优势企业集群,重点支持高斯贝尔、台达电子、临武东佳电子等优势企业发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支持格兰博、富士电梯、春意空调、郴州粮机等优势企业发展。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LED产业基地和千亿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华磊光电、格瑞普、飞利浦照明等企业发展。加快生物质能发电、风电开发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260万亩,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21%。培育产值过10亿元龙头企业1家,过5亿元4家,过亿元40家以上。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创建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抓好以郴桂嘉为重点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郴资桂-郴永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林下经济和休闲农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紧出台《郴州市服务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措施,着力构建“一核四极多区外环”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2014年,初步整理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9大类重大建设项目486个,总投资2585.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32.5亿元;重大前期项目138个,总投资1077亿元。加快推进湘南国际物流园、海联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贸易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推进苏仙岭、万华岩、龙女温泉等景区打捆创建国家5A级景区,确保东江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服务外包平台建设和主体培育,积极创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业。五是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力争专利授权突破1000件、组建2家科技公共服务孵化器。重点培育首批1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3、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抢抓国家大力扶持新型城镇化的契机,强化项目带动和产业支撑,着力增强“大十字”城镇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加速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拟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7个,年度计划投资196亿元。开展城市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等方面的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00台。巩固“创园”、“创模”成果,扎实推进“创文”工作,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二是促进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加快发展。加快示范带改革创新步伐,全力组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十大工程,拟实施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451个,年度计划投资629亿元。加大“两型”示范创建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培育“两型”产业,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加快推进 “大十字”城镇群建设。加快完成“大十字”城镇群规划纲要及各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并认真组织实施。全力实施交通同网、环境同治、城乡同筹、产业同兴、城镇同建五大建设工程。研究出台户籍、土地、投融资、人才、农村产权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农村土地流转及股份合作社、农村建房、农村金融创新等改革试点工作。努力争创全国中小城镇建设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四是加大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力度。抢抓国家高度重视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契机,突出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加快实施一批扶贫开发重点工程,在4个片区县实施项目280个,力争完成投资320亿元。继续抓好桂汝106国道扶贫攻坚示范带建设,力争12万贫困人口脱贫。
4、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美丽郴州”。 围绕建设生态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宜居、生态文化等四大体系,扎实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积极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大力实施“青山、碧水、净土、蓝天”四大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力度,突出建设以 “大十字”城镇群为核心的森林生态“绿心”。市城区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快推进“绿城攻坚”四期工程,加快建设六大水生态文明工程。全年完成荒山荒地和迹地更新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公路通道绿化1000公里。力争北湖、桂东进入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二是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严格实施新项目总量指标环评前置审批。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工程减排监督,积极推行排污权交易工作,健全和规范污染减排制度,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三是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十大环保工程,重点抓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三江源头污染综合治理和矿山综合治理等工作。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大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
5、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深入实施“民生100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努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强化就业援助力度,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创业带动就业“五大体系”,努力消除城乡、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进一步完善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鼓励自主创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力争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新(筹)建保障性住房3.95万套。三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推进城区义务教育扩容、村级合格学校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食品药品监管,扎实开展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督专项整治。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争创“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城市”。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双十”工程,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创建体育之城。四是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平安郴州”和“法治郴州”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群众诉求处理方式,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应急管理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持续推进公路“治超”和客运市场整治。
6、突出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改革开放推动全局发展,为郴州起飞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一是深入推进全市整体改革。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资桂“两型社会”示范带、“大十字”城镇群建设、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内容,全面深化8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商事登记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继续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加快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创新型郴州建设,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加速园区调规升级步伐,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积极推进营改增试点,做大做强融资平台,进一步深化公务卡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改革。加快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机制建设,强化垃圾处理费征管,进一步完善排污收费政策,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推进郴州经开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大力扶持桂阳工业园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项目区、富士产业园、奥美森工业园等专业项目区建设。争取新建标准厂房280万平方米。力争郴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长沙海关驻郴州办事处调整为郴州海关。加快郴州口岸国际物流中心、铁路口岸配套和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开通“五定班列”。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型央企、百强名企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郴州市2013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计及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附件:
郴州市2013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预计及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指标名称 |
计算 单位 |
2013年 |
2014年 |
|||||
计划目标 |
全年预计 |
比计划±% |
计划目标 |
|||||
绝对值 |
±% |
绝对值 |
±% |
绝对值 |
±% |
|||
*一、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750 |
12以上 |
1682 |
11 |
-1 |
1874 |
11.5左右 |
一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170 |
3.5 |
164 |
2.3 |
-1.2 |
171 |
3 |
二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1040 |
14 |
971 |
12.1 |
-1.9 |
1078 |
12.5 |
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950 |
15.5 |
— |
12.5 |
-3 |
— |
13.5 |
三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540 |
12.5 |
547 |
11.6 |
-0.9 |
625 |
12 |
二、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400 |
28 |
1471 |
34 |
6 |
1883 |
28 |
三、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 |
% |
104 |
4左右 |
103 |
3 |
-1 |
104 |
4 |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638 |
15 |
625 |
12.7 |
-2.3 |
709 |
13.5 |
五、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207 |
15 |
216.1 |
18.7 |
3.7 |
248.5 |
15 |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亿元 |
134 |
15 |
146.5 |
22.4 |
7.4 |
168.5 |
15 |
六、外贸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24 |
20 |
26.5 |
32.5 |
12.5 |
32 |
20 |
其中:外贸出口额 |
亿美元 |
12 |
20 |
14 |
40 |
20 |
17 |
20 |
*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3300 |
15 |
19000 |
9 |
-6 |
21000 |
10 |
*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8600 |
17 |
8400 |
14 |
-3 |
9600 |
14 |
九、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8.6 |
15 |
10 |
33.3 |
18.3 |
11.5 |
15 |
十、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 4.5 |
— |
3.96 |
— |
-0.54 |
< 4.5 |
— |
十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 7.6 |
— |
6.27 |
— |
-1.20 |
8.1 |
— |
十二、单位GDP能耗下降率 |
% |
— |
-3.7 |
— |
-4 |
-0.3 |
— |
-3.66 |
*十三、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率 |
% |
— |
-1.5 |
— |
-1.5 |
0 |
— |
-1.5 |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 |
% |
— |
-1.6 |
— |
-1.6 |
0 |
— |
-3 |
氮氧化物削减率 |
% |
— |
-3 |
— |
-5 |
2 |
— |
-10 |
氨氮削减率 |
% |
— |
-1.8 |
— |
-1.8 |
0 |
— |
-2 |
注:1、指标前标注“*”的为季度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中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10月实际数。2、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为年度统计数。3、受国家住户调查改革影响,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低于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更名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外贸进出口总额、外贸出口额2013年计划目标、全年预计及2014年计划目标均不含黄金加工贸易额。
名 词 解 释
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务部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一项重大工程。该工程主要是通过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在农村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建设直营店或加盟店,通过连锁经营这一现代流通方式,构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满足农村消费需求。
2、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郴政发[2011]20号)提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文化创意等产业。
3、一核四极多区外环:《郴州市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提出的我市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一核”指中心城区。“四极”指资兴、桂阳、宜章、永兴四个县(市)城区服务业发展极。“多区”指“三港六区13条特色街十大市场集群”的多区支撑体系。三港即无水港、公路港和信息港;六区即五岭金融服务集聚区、城东新区文化休闲和会展集聚区等6个以上省级服务业示范区;13条特色街即兴隆步行街、八一步行街、裕后街等13条以商贸、文化、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主的特色街;十大市场集群即在万寿桥、槐树下、万华岩等地建设的以类型划分的十大市场集群。“外环”指包括安仁、桂东、汝城、临武和嘉禾5县的生态旅游及区域边际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圈。
4、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它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5、五大体系:人社部《关于推动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的通知》(人社部发[2008]87号) 提出的,关于创业型城市创建的五项主要工作任务: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和健全工作考核体系。
6、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截至201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有33家。
7、五定班列:是指在主要城市、港口、口岸间铁路干线上组织开行的“定点(装车地点)、定线(固定运行线)、定车次、定时(固定到发时间)、定价(运输价格)”的快速货物列车,具有“运行高速、手续简便、运期保证、安全优质、价格优惠”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