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如何看待当前的“贫富差距”
[刘国光]
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上,主要的功夫应该下在生产关系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它的根本原则在于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在较快增加前面加上“普遍”一词,意味深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大幅增长的同时,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不能得到发挥,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也不可能完成。可以说,当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中心议题。究竟如何看待当前的“贫富差距”问题,从深层次理论上来讲,涉及到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本质”反复讲的“两点”
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的性质。这个定义就生产关系来说,是正确的,但不能完整地解释邓小平1992年南方讲话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那次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消,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句话讲的“本质”,包涵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方面的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的特征是“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关系方面的社会主义特征确实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等社会制度的特征。而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则不能这么说,因为其他社会制度在成立的初期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描述过资本主义制度初期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功绩,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邓小平这次谈话之所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包括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是针对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还极其落后,而四人帮又在搞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醒人们注意中国的社会主义更需要发展生产力,以克服贫穷落后的紧迫性。这样讲是必要的。如果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就不会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的说法,而只能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有一篇讲话涉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1990年12月24日他同江泽民、杨尚昆、李鹏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这与南方讲话中讲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相通一气的,都是讲的生产关系,但是不包括生产力方面的东西。
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的地方并不多,只找到上面两例。他在许多谈话中大量讲的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原则”、“两个最根本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概括起来一个是公有制为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他反复地讲这两点,而这两点同1992年南方讲话所谈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关系方面,又是完全一致的。
社会主义本质论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的矛盾
邓小平之所以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本质、性质、原则中的生产关系方面的东西,就是因为不同社会制度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是在生产关系方面,不是在生产力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着眼于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上,主要的功夫应该下在生产关系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它的根本原则在于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事实上,目前的许多文章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分析上,对于发展生产力方面阐述比较周详,但对于生产关系方面的阐述偏弱,这是不足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偏向?其原因大概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实际上不能消除一切剥削,并且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向。一些就其性质来说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如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等,只要适应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应该存在和发展。这是容许资本主义剥削因素存在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这样,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容忍剥削关系和它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后果,甚至一些同志讳避谈论剥削关系和两极分化趋势的存在。但这显然是同社会主义本质论不相容的。
社会主义本质论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的矛盾,使得许多文章在阐述这个理论的时候,只好强化它的生产力方面,弱化它的生产关系方面。但是,如前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核心,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不然,为什么他说“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这个理论上的假设,也是就生产关系来说的。“失败”是指在假设的情况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要遭受挫折,并不是指生产力。即使在那样假设的情况下,生产力短期内可能有很大的发展。当然,我们要采取一切符合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措施,避免出现邓小平所说的两极分化的前景。
节制私有经济和按资分配的资本主义因素过度发展的对策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之间的矛盾呢?这是需要政治经济学来研究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应根据前述邓小平在众多场合所讲的精神,恢复其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最根本特征,即生产关系方面的含义,而淡化邓小平仅仅在一处(南方谈话)顺便提及的生产力方面的含义。当然发展生产力不论对于贫穷落后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来说,还是对于准备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来说,都是非常非常之重要的,邓小平对这些问题也有丰富的论述。可以另辟一个范畴,用他自己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来专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方面的问题,而让“社会主义本质论”专论生产关系的内涵。
在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解决本质论与初级阶段实践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本质是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包括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社会主义的主导因素包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还必须容许资本主义因素,如私有制和按资分配存在。因为有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积累规律发生作用,所以必然有剥削和两极分化趋势的出现。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容许这些东西存在的,但在初级阶段一时还做不到,为了发展生产力,只能兼容一些资本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又是不能让剥削和两极分化过分发展的。所以要对资本主义因素加以适当的调节和限制。
如果我们细心考察我国的根本大法就会发现,宪法已经对这个事情有了规定和对策。就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规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对分配制度规定了按劳分配为主。这些规定就是为了节制私有经济和按资分配的资本主义因素的过度发展,使其不致于超过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地位,并演变为私有化、两极分化和社会变质。只有认真、坚决、彻底地贯彻实行宪法的这两条规定,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证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真正实现。不然的话,就会发生前述邓小平假设的前景后果,那是我们必须防止出现的。(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