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面前,如何把握“本质”
[卫兴华]
五中全会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很明确地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结合和统一起来。也就是把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结合和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标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五中全会的发展与改革方针、政策与目标,体现了这一本质要求。 将生产力的标准和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结合与统一起来,有利于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如果仅从事物的现象上来看,从当前的实践过程出现的一些情况来看,呈现出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相矛盾的情况,从理论层面上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之间在某些方面似乎矛盾的问题。其实,从发展的趋势和事物的本质来看,从辩证关系看,二者是统一的。
市场不同情弱者,会产生分化
从经济内容来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社会经济性质是不同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两种形式,是社会主义经济。外资企业是外来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性质,它从属于占主体地位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在遵纪守法条件内的剥削是合法的。因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符合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因而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允许、鼓励、支持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内部实行按劳分配,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实行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商品生产和按要素分配,受价值规律自发支配。市场不同情弱者,不怜悯眼泪,会产生分化。但是只要切实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就可以遏制这种分化。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现象上看,这一本质规定,与我国现阶段还存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和剥削现象,特别是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事实相矛盾。
现阶段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应从两个相互联系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规定:
第一,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本质要求,是对进入高级阶段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达不到这一步。但应牢记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方向。第二,对现阶段还居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本身来说,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不会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除非公有制被腐败分子和异己分子所把持变质了。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力。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是生产力有一定发展的结果,而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完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目前出现的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分扩大的趋势和贫富分化,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偏离,也与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偏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被削弱相联系。
近几年来,党中央已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社会建设,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可以缓解或遏制收入差距继续不合理扩大的趋势,使发展与改革的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向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这次全会很好地反映了这一主旨。但是,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采取一些标本兼治的政策措施。(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