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就业服务常态工作。
(一)搭建供求平台,大力促进就业。大力组织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招聘活动。广泛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加大招聘活动密度。支持配合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对接、组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努力做好“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服务周等招聘会系列活动,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为求职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办好人事代理,提供贴心式服务。努力将人事代理的对象覆盖到社会人才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并为高校毕业生和下岗待岗及流动人才提供了免费保管人事档案服务,对市直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全面实行了人事代理。对已经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的大学毕业生,我们主动靠上去做工作,耐心地给他们讲清政策,及时与他们保持沟通联系,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真正将中心建设成“人才之家”。
(三)搭建宣传大格局,畅通求职渠道。一是电视平台。我局在郴州电视台开办了“人社?民生关注”电视专栏。2016年计划共发布60期,预计为200家用人单位发布免费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二是报纸平台。在郴州日报设立了“郴州职场放飞就业梦”报纸平台,每周发布一次企业招聘、人才、政策信息。2016年计划共发布50期,预计为150次用人单位发布免费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
二、面临的问题。
(一)园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针对我市炬神电子、埃瓦新能源、格兰博、东谷电子等公司关于高端人才引进难问题,我中心专门召集四家企业召开了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座谈会上,企业反映现有的人才大多靠经理用高薪高位从其他企业吸引而来,而企业作为人才储备培养的人员中,50个人最后只有1人留下来工作,这就造成了企业一直缺高端人才的现象。我中心根据企业反映的问题在积极拿方案解决,但根本问题也没有得到改善。
(二)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企业招工,但是缺工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企业用工量大,招聘会上的招工情况不错,但据企业反映仍有缺工现象,例如炬神电子前后共招工1000人,留下500人,仍有200人缺工。流失的员工普遍以80,90后为主,他们作为就业的新主力军,具有不稳定性,无形中给企业也增加了人事成本压力。
(三)就业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加强。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就业者在网络活动中频繁,与以往的找工作方式相比,他们更倾向于网络求职,而我市的网络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服务方式落后,也没有建立人才需求网络数据库,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信息不完整,也未及时更新,信息传递习惯于传统的模式,速度慢、效率低,使得网络招聘活动组织工作难度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筑巢引凤的同时注重“养凤”,注重培养本土人才。部分企业反映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在郴州扎根很难,最后留下来的寥寥无几,相比之下培养本土人才更具有现实意义,本土人才具有稳定性强、成本低、资源广的优势,可大大减轻企业的人力成本,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可保证人才使用的延续性。政府牵头建立本土人才储备库,培养企业急需高端人才。此外,要想留住人才还需建立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将人才队伍建设所需资金纳入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同时健全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多层次多途径解决各类人才的住房问题,为人才开通住房、子女教育绿色通道,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郴州扎根下来。
(二)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准确把握网络传播移动化、信息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注重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来推动工作,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建立绿色服务通道,提供菜单服务、定制服务、预约服务等新型便捷的服务。创新运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载体、新技术,打造“互联网+创业就业服务”的新平台,形成立体化、便捷高效的创业就业服务模式。聚焦点对点推送信息,提供包括实名制登记、就业见习、创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保险、劳动维权等在内的创业就业服务。整合用人单位、求职人员相关信息,实现网络共享。
(三)深化常态招工机制,加强就业引导。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劳动用工服务平台,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园区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双百工程”(每年组织100场以上招聘会,建立100个企业用工重点乡镇联络服务站),切实加强园区用工监测,确保企业用工有求必应。督促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根据80、90后出现的就业新现象拿出新的解决措施,积极引导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企业人事部门定期安排走访、慰问、座谈等活动,了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有家的温暖,做到以情留人。
郴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2016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