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局长 谢革非
(2010年6月22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郴州市2010年财政决算(草案)报告如下。
一、全市财政决算情况
(一)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7.82亿元,为预算的109.11%,比上年增长31.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2.71亿元,为预算的113.87%,增长35.54%;上划中央收入37.8亿元,为预算的103.18%,增长26.76%;上划省级收入7.31亿元,为预算的102.8%,增长18.89%。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1.15亿元,为预算的112.57%,增长22.74%。
按现行财政体制和有关政策办理省与市辖区、各省管县市的财政结算后,全市2010年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当年一般预算收入62.71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96.69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2.9亿元、上年结余4.09亿元、调入资金1.79亿元,收入合计168.1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61.15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1.86亿元、调出资金0.19亿元,支出合计163.19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4.99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37亿元,净结余2.62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和社保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1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4.09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等转移性收入5.99亿元,收入合计20.08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7.74亿元,加上解支出、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0.58亿元,支出合计18.32亿元。收支相抵,全市基金年终滚存结余1.76亿元。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包括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七项,下同)完成28.25亿元,加上年结余27.79亿元,收入合计56.04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25.52亿元。收支相抵,全市社保基金年终滚存结余30.52亿元。
二、市级财政决算情况
(一)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10年,市级(含经开区、有色园区,下同)财政总收入完成35.56亿元,为预算的113.5%,比上年增长32.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13亿元,为预算的121.16%,增长36.78%;上划中央收入11.67亿元,为预算的104.44%,增长28.96%;上划省级收入2.76亿元,为预算的101.58%,增长15.85%。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3.51亿元,为预算的116.4%,增长1.78%。
市级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当年一般预算收入21.13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15.19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6亿元、上年结余0.82亿元、下级上解收入1.43亿元、调入资金0.83亿元,收入合计41亿元。一般预算支出33.51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0.29亿元、补助下级支出5.59亿元、调出资金0.04亿元、转贷市辖区地方政府债券支出0.24亿元,支出合计39.68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32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1亿元,净结余0.22亿元。
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超预算16.4个百分点,主要是上级追加专项指标8.48亿元,但支出增幅较低,其主要原因:一是2009年上级追加的政策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较多,抬高了当年支出基数,如中央下达扩大内需项目资金2.45亿元;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中央一次性补助1.67亿元;成品油税费改革后,中央补助我市二级公路还贷等专项资金1.45亿元,因年底分配方案尚未确定,全部列市级支出。二是按预算会计核算要求,市级对县市区的补助支出均列为补助下级支出,没有体现市级一般预算支出。2010年市级对县市区的补助支出5.59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剔除以上因素,2010年市级一般预算支出同口径增长33.77%。
省和城区财政体制改革后,市本级(不含经开区、有色园区,下同)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取向,在财力配置和项目安排上着重向“两区两园”(即北湖区、苏仙区、经开区、有色园区,下同)倾斜。2010年市本级对“两区两园”的补助支出达4.43亿元,比上年增加3.13亿元,增长2.4倍。其中:新增城区财政体制改革固定基数补助2.7亿元,新增体制激励机制奖励(共享税收增长和委托代征税收奖励)0.28亿元,各类专项转移支付1.03亿元。同时,2010年市本级减免“两区两园”上解支出942万元,其中豁免定额上解支出310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和社保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5.57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等转移性收入0.82亿元,收入合计6.39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5.31亿元,加补助支出、上解支出、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0.63亿元,支出合计5.94亿元。收支相抵,市级基金年终滚存结余0.45亿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10.96亿元,加上年结余14.18亿元,收入合计25.13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10.53亿元。收支相抵,市级社保基金年终滚存结余14.6亿元。
上述决算数字,与年初向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的2010年预算执行数比较,部分收支项目的数额有变化,主要是决算清理期间,因指标在途、上级补助变动、省体制改革新增结算事项填报口径改变、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统计口径变化等进行了调整。
市级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数的变化情况:一是收入合计增加0.51亿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减少0.95亿元(返还性收入增加0.54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加0.19亿元、专项转移支付减少0.13亿元、体制改革新增结算收入减少1.55亿元),上年结余增加0.58亿元(2009年结转下年支出),下级上解收入增加0.45亿元,调入资金增加0.43亿元;二是支出合计减少0.7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减少1.03亿元(省2010年提前下达2011年专项指标按要求列2011年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减少2.26亿元,补助下级支出增加2.45亿元;三是年终滚存结余增加1.3亿元(决算代扣县市区郴资桂公路回购款等延至下年列支);四是净结余增加0.19亿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数的变化情况:一是收入合计增加0.08亿元,其中: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增加0.04亿元,调入资金增加0.04亿元;二是支出合计减少0.37亿元,其中:基金支出减少0.08亿元,政府性基金补助支出增加0.13亿元,政府性基金上解支出增加0.01亿元,调出资金减少0.07亿元,年终结转减少0.36亿元。三是年终滚存结余增加0.45亿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决算数的变化情况:一是本年收入增加0.19亿元;二是上年结余增加14.18亿元;三是本年支出增加1.43亿元;四是年终滚存结余增加14.6亿元。
三、重点支出决算情况
(一)农林水事务支出。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8.7亿元,为预算的111.51%,同比增长23%。其中:市级完成2亿元,为预算的95.8%,同比增长16.1%。全市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涉农补贴4亿多元,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及东江库区移民避险搬迁资金3.6亿元,下达村级组织运转经费2023万元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7889万元,安排8487万元解决了农村21.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市财政拨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配套资金4195万元、建整扶贫等专项资金990万元以及通乡通村公路、公路主干道和农村客运站建设配套资金2109万元,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市级农林水事务支出未完成预算的原因: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按进度拨款,当年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未完工,没有全部拨付。二是农产品保险项目支出原统一拨付市直有关保险公司,列市级支出,再由保险公司下拨各县市区。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后,各县市区的支出基数通过结算划解,不列市级支出。
(二)教育支出。全市教育支出完成31.75亿元,为预算的136.99%,同比增长22.46%。其中:市级完成3.29亿元,为预算的124.62%,同比增长11.74%。各级财政在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重点支持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市投入1.9亿元完成了218所学校、257栋1.68万平方米校舍安全改造任务,落实1.5亿元支持116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下达中央奖励资金670万元专项用于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城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市财政筹集城区义务教育扩容建设资金1.4亿元,两年累计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2万个,其中2010年新增7980个;拨付城区教育费附加支出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对教育资源配置薄弱环节的投入明显加强。
(三)科学技术支出。全市科学技术支出完成2.33亿元,为预算的175.64%,同比增长20.91%。其中:市级完成0.35亿元,为预算的118.47%,增长16.17%。重点支持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全市拨付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9716万元、科技条件与服务支出2436万元和科学技术普及支出1944万元,其中市财政拨付产学研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1300万元。
由于市级对县市区的补助支出在会计核算上列为补助下级支出,而2010年市级对县市区重点支出的配套资金较多,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补助增加2958万元、教育支出补助增加7371万元、科学技术支出补助增加613万元,均未体现为市级相关支出,考虑此因素,2010年市级农林水事务、教育、科学技术三项重点支出增幅分别为37.31%、36.8%、36.31%,均高于当年经常性收入增幅(36.24%),达到规定的要求,且资金使用效果明显。
四、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情况
2010年,上级对全市转移支付(含基金收入补助,下同)101.02亿元,比上年增加16.87亿元,增长20.04%。一是返还性收入9.1亿元,比上年增加3.66亿元,增长67.33%。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40.45亿元,比上年增加7.26亿元,增长21.88%。三是专项转移支付51.47亿元,比上年增加5.95亿元,增长13.05%。
上级对市级转移支付15.54亿元,比上年减少3.25亿元,下降17.29%,剔除上年扩大内需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资金、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一次性专项转移支付5.57亿元,同口径增长17.64%。市级转移支付的具体项目是:
(一)返还性收入1.93亿元,比上年增加0.01亿元,增长0.74%。其中: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0.78亿元,所得税基数返还0.34亿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0.3亿元,其他税收返还(省体制改革增值税营业税基数返还)0.51亿元。
(二)一般性转移支付4.39亿元,比上年增加1.64亿元,增长59.49%。其中:体制补助0.03亿元,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0.89亿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1.27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补助0.03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0.23亿元,结算补助0.42亿元,企事业单位划转补助0.16亿元、公共安全转移支付0.2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转移支付1.02亿元,工商部门停征两费、教育等其他转移支付0.11亿元。
(三)专项转移支付9.22亿元,比上年减少4.46亿元,下降32.64%。剔除上年一次性补助5.57亿元,市级专项转移支付同口径增长13.56%。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收入任务圆满完成,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从去年财政决算和审计情况看,当前财政运行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财源结构不够合理。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9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全市总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8.8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2个百分点。我市经济发展的财税贡献率相对偏低。二是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和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较多,组织财政收入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财政保障范围越来越大,支出增长刚性强,财政资金调度相当紧张。三是财政财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预算编制不够完整,部分项目支出预算需进一步细化,项目资金的滚动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预算执行不够均衡,预算约束性不强,预算追加仍然存在;有的单位和部门存在资金管理不规范、使用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性债务不断增长,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任务加重。
对上述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一是进一步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加强收入执行分析,坚持日常征管和堵塞漏洞“两手硬”、自身发展和向上争资“两手抓”,切实增强财政实力。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严控“三公一费”支出,切实保障民生、“三农”等重点支出需要。二是努力加快支出进度。坚持把加快支出进度作为贯穿全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和具体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三是强化财政管理与监督。完善部门预算,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探索建立预算绩效制度,重点开展对基本建设、民生和涉农等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建立和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