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郴州市2013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2014年6月26日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谢革非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报告2013年财政决算(草案)情况。
2013年是郴州科学发展、推动起飞迈出坚实步伐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各项决议决定,抓收入、调结构、推改革、促发展、惠民生,各项财政工作完成良好。
一、全市财政决算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完成216.1亿元,为预算的104.2%,增长1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6.5亿元,为预算的108.9%,增长22.5%;税收收入完成141.3亿元,增长13.1%,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5.4%,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完成302.6亿元,为预算的119.8%,增长21.7%。
按现行财政体制和有关政策办理省与市辖区、各省管县市的财政结算后,全市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当年地方财政收入146.5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153.7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5.5亿元、上年结余5.1亿元、调入资金2725万元,收入合计311.1亿元。公共财政支出302.6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2.2亿元、债务还本支出2亿元、调出资金6874万元,支出合计307.5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3.6亿元。结转下年支出3亿元,净结余6668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1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47.9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等转移性收入11亿元,收入合计58.9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55.5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6030万元,支出合计56.1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8亿元。
(三)社保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13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包括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七项,下同)收入完成51.7亿元,加上年结余44.1亿元、上级补助收入6471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818万元,收入合计96.6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47.8亿元,上解上级支出7445万元,支出合计48.5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48.1亿元。
二、市级财政决算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决算情况
2013年,市级(含郴州经济开发区、郴州出口加工区,下同)公共财政收入完成69.9亿元,为预算的103.5%,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8亿元,为预算的107.1%,增长16%;税收收入完成51.4亿元,增长11.9%,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3.5%,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完成61.3亿元,为预算的128.9%,增长26.9%。
2013年,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当年地方财政收入44.8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23.5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收入2.2亿元、上年结余3.5亿元、下级上解收入1.8亿元、调入资金2000万元,收入合计75.9亿元。公共财政支出61.3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6528万元、补助下级支出9.5亿元、调出资金6794万元、转贷市辖区地方政府债券4900万元、债券还本支出9520万元,支出合计73.5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3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1亿元,净结余2373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13年,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3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等转移性收入2.6亿元,收入合计15.6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1.7亿元,加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调出资金等转移性支出2.3亿元,支出合计13.9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7亿元。
(三)社保基金收支决算情况
2013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16.8亿元,加上年结余18.1亿元、上级补助收入2285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818万元,收入合计35.3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15.1亿元,加上解上级支出3238万元,支出合计15.4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19.9亿元。
(四)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决算情况
2013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415万元,其中:资本性收入415万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376万元,其中:资本性支出315万元,国有资产监管费61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39万元。
(五)财政收支决算的主要变化情况
上述市级财政收支决算数,与2014年1月7日向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2013年预算执行数比较,市级收入数据一致,公共财政支出及部分上级补助收支项目数额有些变化,其主要原因:一是因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于2014年1月初召开,向大会报告的2013年支出预算执行数均为快报数;二是经过决算清理和上级审核,因指标在途、上下级财政结算事项变动等进行了调整。
1、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决算数的变化情况。一是收入合计增加6.1亿元,其中:上级补助收入增加5.4亿元,下级上解收入增加5135万元,调入资金增加2000万元。二是支出合计增加6.2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支出增加3.6亿元,补助下级支出增加2.6亿元,上解上级支出减少1818万元,调出资金增加6794万元。三是年终滚存结余减少6122万元。四是结转下年支出减少6438万元。五是净结余增加316万元。
2、市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数的变化情况。一是收入合计增加1.5亿元,其中:本年收入增加408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增加3492万元,调入资金增加7649万元。二是支出合计增加9969万元,其中:本年支出减少8151万元,补助下级支出增加1.6亿元,上解上级支出增加134万元,调出资金增加2000万元。三是年终滚存结余增加5254万元。
3、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决算数的变化情况。收入合计增加19.9亿元,支出合计增加1.7亿元,年终滚存结余增加19.9亿元。
(六)预算超收收入的实际收支情况
2013年底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了当年市级预算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报告预计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7亿元,预计超收4.9亿元,实际超收3亿元,比预计超收减少1.9亿元。其中:国税部门预计完成4.6亿元,预计超收2046万元,实际短收245万元;地税部门预计完成19.2亿元,预计超收5469万元,实际短收4573万元;财政部门预计完成22.9亿元,预计超收4.2亿元,实际超收3.5亿元。报告预计超收收入安排支出4.9亿元,因实际超收比预计超收减少1.9亿元,实际通过超收收入安排支出3亿元,另通过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压缩市本级年初预算支出置换财力安排1.9亿元。具体如下:一是新增均衡性转移支付3370万元及再生资源企业减收增支省级补助1000万元;二是年初预算安排总预备费7000万元,实际支出1200万元,结余5800万元;三是年初预算预留事业单位绩效工资5600万元,因此项改革当年未实施,经费未拨付;四是城区部分重点产业因项目申报延后而缓拨的产业扶持资金3930万元。
(七)法定及重点支出决算情况
1、农林水支出。市级农林水支出完成3.7亿元,为预算的200.6%,增长24%。其中:安排拨付5000万元“三年城乡绿城攻坚”专项资金;新增拨付2600万元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及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资金;拨付农村公益事业及一事一议财政补助资金1957万元;新增拨付500万元农村环境整治资金、1000万元“村村亮”工程贷款贴息资金;安排1085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新增400万元罗霄山脉片区扶持资金;拨付引导金融机构支农补助3287万元、防汛抗旱资金688万元。
2、教育支出。市级教育支出完成7.5亿元,为预算的121.7%,增长19%。其中:拨付城区教育费附加支出1.2亿元;投入1亿元初高中普通教育经费、1.2亿元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拨付1500万元新建小学专项经费、1423万元特殊教育经费、1958万元干部教育培训经费;落实学杂费减免、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等市级配套2721万元。
3、科学技术支出。市级科学技术支出完成6030万元,为预算的184.7%,增长17.2%。其中:安排拨付科技产业引导资金1100万元、科技三项费900万元;投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746万元;拨付科学技术普及资金1644万元、人才基金300万元、科技进步奖140万元。
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市级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9811万元,为预算的122.3%,增长21.5%。其中:文化支出3009万元,主要是支持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850万元用于团体艺术表演、278万元用于图书馆建设与运营,安排100万元用于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拨付120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育支出1724万元,新增拨付“体育之城”创建专项经费500万元,投入730万元支持举办2014年世界排球锦标赛亚洲区资格赛。
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市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9亿元,为预算的214.3%,增长17.1%。主要用于社保提标扩面、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安置退役士兵等。主要支出项目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3.2亿元、就业补助1亿元、退役安置2485万元、残疾人事业1543万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942万元、社区建设经费860万元。
6、医疗卫生支出。市级医疗卫生支出2.8亿元,为预算的113.7%,增长17.8%。主要是实施公立医院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健全疾病防控和采血机构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其中:公立医院支出8241万元、公共卫生支出4920万元、医疗保障支出9546万元、食品药品监管支出1497万元。
2013年市级经常性收入增幅为10.4%,市级农林水、教育、科学技术支出增幅分别高出经常性收入增幅13.6、8.6、6.8个百分点,均达到法定要求。
(八)市本级重点专项支出安排使用情况
1、产业引导资金安排使用情况。2013年市本级年初预算安排产业引导资金1.03亿元,实际拨付8752万元,具体安排情况如下:
(1)工业产业引导资金安排5000万元,拨付4680万元,其中:2012年提前下达2150万元,主要用于郴州方舟化工、郴州兰博科技、湖南华信有色金属等重点企业奖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1000万元、新型工业化奖励120万元、企业纳税贡献奖280万元、工业大转型考核奖励100万元;扶持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200万元;央企对接和工业项目大会战等专项工作经费239万元;湘能华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郴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奖补资金460万元。
(2)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安排拨付1000万元,其中:续建2万吨方便粉工程、高山菊基地扩建等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630万元;野果子酒产业项目、金银花饮和本草可乐技术改造项目等现代农业产业项目资金370万元。
(3)科技产业引导资金安排拨付1100万元,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矿业优势资源和新型材料技术及深加工、重金属污染治理与环保新技术应用等产学研重大项目95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及省市技术研发中心奖励100万元;省市、市校合作及产学研对接活动经费50万元。
(4)旅游产业引导资金安排1200万元,其中:东江湖景区创5A级景区、“中国温泉之城”建设等旅游项目733万元;旅游节会、宣传357万元;旅游综合考核奖励、床位数普查以及新农村建设驻点村旅游规划等110万元。
(5)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安排拨付800万元,其中:非遗展示馆建设、《南国丽都秀》文艺节目等文化产业项目资金248万元;“美丽郴州我的家”及“欢乐潇湘”等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进公园等文化事业项目资金212万元;偿还债务180万元;乡村文化事业、产业经费160万元。
2、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2013年市本级年初预算安排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实际拨付5050万元,其中:标准厂房补助、境外参展及平台建设2050万元;园区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1000万元;首届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贸易洽谈会活动经费980万元;兑现2012年加工贸易物流补贴500万元;招商引资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奖励200万元。
3、总预备费安排使用情况。2013年,市本级年初预算安排总预备费7000万元,实际拨付抗旱救灾资金1200万元,结余5800万元全部用于预算平衡。
(九)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情况
2013年,中省对市级转移支付23.5亿元。市级转移支付的主要项目及使用情况如下:
1、返还性收入。2013年,市级返还性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加244万元,增长1.2%。其中: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9200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3391万元,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3094万元,省财政体制改革增值税营业税基数返还5114万元。此项收入全部用于补充地方财力。
2、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013年,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6.3亿元,比上年增加3662万元,增长6.2%。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1.1亿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1.3亿元、结算补助3998万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090万元和体制补助256万元,作为上级财力性补助与地方财力统筹安排支出,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均按规定要求安排使用。主要支出项目为:基本养老保险及低保转移支付收入1.7亿元,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转移支付3553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收入2349万元,企事业单位划转补助收入2045万元,市属中职学校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补助资金1386万元。
3、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013年,市级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增加6.4亿元,增长74.5%,剔除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由专户下达调整为指标下达,县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等资金通过市级下达等因素,同口径增加2.1亿元,增长24.6%。主要支出项目有:郴州师范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及以奖代补资金1355万元,退役安置补助1112万元,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3250万元,就业补助8892万元,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资金1.5亿元,污染防治补助2845万元,能源节约利用补助2294万元,公路养护补助7545万元,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专项补助9316万元,石油价格改革对交通运输的补贴4506万元,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补助2518万元,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补助2亿元,棚户区改造补助3515万元,公共租赁住房补助9043万元。
三、人大预决算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
2013年度,市四届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在人大二次、三次会议及常委会第十一次、十四次会议上就2013年市级财政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市本级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及相关预算调整方案等预决算工作作出了3项决议、决定。市人大常委会还对市级2013年财政预算、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全年预算执行情况及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方案等预决算工作提出了审议意见。这些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既符合我市实际,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法律监督,更体现了市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对此,市人民政府及财税部门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人大预决算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切实做好和改进财政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增强财政增长后劲。一是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市本级安排1.03亿元产业引导资金、投入5000万元开放型经济发展资金、调度3.5亿元财政资金,大力支持“产业大转型”新型工业化战略。重点支持有色、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中扶持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兴财源体系。二是大力帮扶企业发展。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清费减负政策,稳步实施“营改增”和资源税从价计征试点改革。强化财政对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引导,市本级筹措中小企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拨付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741万元,多渠道帮助中小微型企业破解生产和融资难题,提升中小微企业发展能力。三是倾力助推招商引资。抢抓建设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大力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生产性大企业项目,成功引进富士工业园等大型企业项目,飞利浦LED项目成功落地,实现我市“世界500强”制造业项目引进零突破,推动招商引资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是全力开展争资立项。认真研究中省政策,准确把握导向,搞好项目对接,落实跟踪服务,全力开展争资立项工作。争取全市11个县市区纳入原中央苏区联动县市区政策支持范围。推动东江湖成功纳入国家重点支持湖泊,永兴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分别将获得不低于10亿元和3亿元的中省财政扶持资金。当年全市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61.8亿元,比上年增加22亿元,增长15.7%。
(二)进一步强化依法征收,加强收入质量考核。为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利润下滑、政策性减收扩大等因素影响,政府领导和财税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坚持依法依规征收,不断创新征管手段,做到应收尽收,科学增收。一是改进考核机制。改进财税工作考核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科学合理确定收入预期目标,强化对均衡进度和收入质量的考核,切实增加税收;规范总部经济扶持奖励政策,设定奖补上限,禁止在市辖区范围内互挖税源。二是强化收入调度。强化市级领导、财税部门领导联系县市区和重点企业、项目的机制;多次召开财税形势分析会、收入调度会,及时掌握形势,科学调度收入。三是提高征管信息化水平。加强涉税系统信息共享、比对应用,努力挖潜堵漏,经对涉税信息分析利用,市本级补办税务登记证1016户,查补入库税收6972万元。四是健全征管机制。完善存量房交易纳税评估系统和部门协税护税联动机制;开展房地产、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等税收专项清理和煤炭、有色金属、医药等重点行业税费评估稽查。五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严格非税收入缓减免审批程序,拓宽征管范围,将市属电台、电视台、郴州日报广告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管和国土出让收入清欠,建立市城区基本建设项目合并收费电子审批征收系统。
(三)进一步调优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严控一般性支出。市本级“三公”经费连续三年下降,其中去年公务接待费下降22.6%。调优支出结构,腾出更多财力用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民生支出。二是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全市及市级民生支出分别达217.3亿元、37.3亿元,比上年增加43.2亿元、7.8亿元,全市投入“民生100工程”项目资金达100.5亿元。三是全面落实社保扩面提标政策。企业在职军转干部、企业退休人员、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医保普补、新农合补助等各类社保、医保覆盖面继续扩大、保障标准也有较大提高。四是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市筹集医改资金5.5亿元,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大病医保试点,发放救助资金4561万元。五是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实施绩效考核制度,适当提高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奖励标准;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机制,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四)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一是严格预算约束。坚持先预算后支出,无预算不开支的原则,科学编制年初预算,减少预算追加和科目调剂;依法依程序向市人大及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安排、执行、调整等重大事项及城市维护建设费、预计超收收入等情况。二是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市本级试编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一步细化了支出项目,建立了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资产配置预算审核制度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联合监管制度;实行基本建设计划申报制度,促进预算编制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三是稳步推进预决算公开。在政府门户网等媒体公开了财政预决算报告和首批22个市本级预算单位2013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情况,目前正组织公开相应决算情况及市本级2014年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四是强化专项资金管理。加强市本级产业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明确了组织申报、专家评审、财经领导小组审定、社会公示四个程序和“早”(尽早安排)、“大”(集中财力办大事)、“专”(专款专用)三大原则;在全省率先开展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绩效运行监控试点,完成了对市本级工业产业引导资金等8个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加强政府性债务资金管理,对投融资资金账户实行“双控”管理,适度控制债务规模,完善偿债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2013年,全市及市级财政收支运行总体良好。但我们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财政收入质量不高,税收比重过低,可用财力增长有限,刚性支出加大,收支矛盾突出,资金调度困难;重点税源增长乏力,支撑作用减弱,新兴产业税收贡献率不高;中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合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加上我市财政收入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向上争资难度加大;预算支出进度不够均衡,勤俭办一切事业思想仍需强化,部分资金使用绩效有待提高;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偿债机制及来源不健全,蕴藏一定的财政风险,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研究解决。一是调优收入结构。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强育大新兴产业,筑牢支柱财源,做强新兴财源,调优收入结构。二是全力争资立项。牢固树立“争资就是增收”意识,加强政策研究,精心包装项目,加强汇报衔接,深化改革创新,力争更多的财税优惠政策和改革试点落户我市,提高上级转移支付额度。三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密切关注中省财税体制改革动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适时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逐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开展预决算公开,稳步扩大公开范围;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