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一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被人们所向往的“林中之城”;一座地处中原通向华南沿海的咽喉要地,“处要冲而当中,实扼塞而控险”的交通枢纽;一座“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化都市。在撤地建市十年以来,城市规划进入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来,城市规划工作全面展开,1995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近期向南、远期向东发展的“南延东进”战略,空间布局形成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一市新老两城并联的多组团结构。京珠高速公路以西为老城区,是全市的行政、文化、商贸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京珠高速公路以东为新城区,是城市的次中心,是以大、中型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和居住-商贸综合发展区。随后开展新城区分区规划、柿竹园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规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等,为城市“南延东进”发展奠定了基础。湘南绿屏——王仙岭风景区规划、郴资桂高等级公路沿线生态旅游带概念性规划,为城市的生态建设描绘了新的蓝图,规划对引导与控制项目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加强了老城区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的编制,相继开展了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消防与防洪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等;进行了五岭广场、湘南学院、高科技工业园规划设计,湘南风情园、商务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规划,郴江河、燕泉河整治规划,苏仙岭风景区、烈士公园、南塔公园、北湖公园的规划修编与深化,郴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下湄桥分区规划,以及明桂园、涌泉小区等大量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为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与宏伟的蓝图。
随着“园区兴工”战略的实施,市高科技工业园和柿竹园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南延东进”战略提供了充足的产业带动力,加速了老城区南延和东部新城区的形成。到目前为止,随着五岭广场等项目的建设,规划确定的“南延”构想已基本实现,位于城市南部的城前岭片区初具规模。郴资桂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湘南学院、白露塘政府搬迁、白露塘大市场项目的实施,钻石钨冶炼、柿竹园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以及体育中心等项目的筹划建设,标志着“东进”——新城区规划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初具雏形。
规划实施九年来,市区城市化水平由41.8%增加到62.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7%,绿地率3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3平方米,自来水、燃气普及率达到95%,公汽营运车辆621台,营运里程262公里。以人民路、国庆路、东西南北街、马家坪、火车客运站等为主的商业中心区以及以五岭广场为核心的行政、商务、文化中心区基本形成;老城区三纵四纵加环路的主道路骨架基本形成,青年大道、107国道、人民路、国庆路、燕泉路等主要道路完成提质改造,郴州大道、梨树山路、香雪路、污水处理厂一期、兴隆商业步行街等一大批关系到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郴江河综合治理、樟树岭隧道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居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提高,城区面貌大为改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载体,先后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光荣称号,中心城区规划建设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时期。
1994年末至2003年底,全市城市化水平由19.7%快速提高到32%,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由33%增加到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67元增加到7559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4.95平方米扩大到29.1平方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最初的23平方公里扩展到30.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5万增加到近40万,平均年递增10%,是郴州市有史以来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黄金”时期。
春风满帆又远航。未来的20年,将是郴州城市化加速发展、经济全面起飞的20年,为了更好的指导快速发展时期郴州的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新一轮“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开始进行。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城市规划工作者、建设工作者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可以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拓展城市空间,把城市“做强、做优、做美”,使郴州这颗湘南明珠更加璀灿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