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一季度国土资源管理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
(2015年4月29日)
一、基本情况
(一)土地管理方面
1.用地报批。一季度,全市共报省批准新增建设用地123.44公顷,其中,城镇村建设用地111.25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2.19公顷。
2.耕地保护。一季度,建设项目占用耕地31.67公顷,同期,完成新增耕地占补指标53.43公顷。所有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都实现了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全市申报立项土地整治复垦项目30个,建设规模约8770.44公顷,总投资约2.91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争资立项任务。组织安仁、永兴申报实施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县项目2个,建设规模4448.9公顷,总投资15897.57万元;组织申报2个历史遗留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项目,建设规模34.95公顷,总投资260.01万元。
3.土地市场。一季度,市本级供地127宗,面积86.1127公顷。出让117宗,面积81.5539公顷,成交金额5.0777亿元,其中,工业用地13宗,面积62.4293公顷,成交金额2.0579亿元;商服用地17宗,面积10.5284公顷,成交金额2.0385亿元;住宅用地87宗,面积2.3117公顷,成交金额0.5233亿元。
(二)矿产资源管理方面
1.矿产勘查开发。一季度,全市新立采矿许可证6个,注销7个。采矿权出让7个,收取采矿权价款798.98万元。矿业权年检报备系统中的2014年探矿权年检任务全部完成,应检83个,已检83个,年检率100%。积极配合采矿权人及地勘单位申报矿山边深部找矿项目。加强储量动态监管,全市除正在办理整合、关闭或停产的矿山外,其余矿山都编制了储量年报,共送评110个矿山储量报告。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组织编制了全市“安全生产提升年”活动地质灾害防治战役实施方案。完成了汛前地质灾害排查工作。通过省市县三级排查确定,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300处。组织开展了市、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工作,5月底前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示范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总体来说,前段地环管理工作比较顺利,但后面的工作面临较大挑战,一是今年出现恶劣气候天气的可能性较大,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二是少数县市区对矿山复绿工作重视程度还不高,资金、措施未完全落实到位,特别是城镇周边的采矿场和鲁塘、荷叶的矸石山年内完成复绿工作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综合管理方面
1.执法监察。全市共发现国土资源违法案件10件,收回土地0.06公顷,收缴罚没款19.58万元。正在部署开展2014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组织开展了砖厂用地清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地清理、市中心城区驾校用地清理和今年第一轮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为规范宝玉石开采秩序,对全市矿物宝石产业开采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对发现非法开采矿物宝石的行为进行联合执法。
2.规费征收。一季度,全市共征收各项规费4026.26万元,同比减少8628.28万元,下降68%。其中,采矿权价款2723.8万元,同比减少782.8万元,下降22%;耕地开垦费1121.71万元,同比减少6320.6万元,下降85%;矿产资源补偿费180.75万元,同比减少1524.87万元,下降89%。市本级征收各项规费301.75万元,同比减少4207.14万元,下降93%。降幅较大的有2项:采矿权价款218.54万元,同比减少1796.82万元,下降89%;耕地开垦费54.07万元,同比减少2384.16万元,下降97%。全市缴存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166.12万元,同比增加42.12万元,增长34%,其中,市本级缴存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65.99万元,同比增加30.67万元,增长86%。
二、形势分析
1.土地报批总体形势严峻,报批压力大。一是今年全国用地计划指标总体减少,湖南也不例外,省下达我市的指标也将会进一步减少。二是有些业主不重视土地报批工作,不能积极主动提供用地资料。三是土地报批资金准备不足,导致不能及时缴纳规费,而拿不回批单。
2.土地市场持续降温。从全省来看,由于经济发展趋缓,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房地产用地流拍现象较多,一季度土地总价款和均价均大幅降低。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土地市场成交偏冷、楼市观望情绪浓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计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土地市场整体收益及活跃度还将有所下降。从我市来看,一季度,市本级流拍土地9宗,金额达4.33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工业用地供地规模有较大增加,但商业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地规模大幅减少。预计今年土地交易工作将是比较困难的一年。
3.优质耕地指标储备严重不足,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吃紧。由于拿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周期长,许多耕地开垦项目都没有进入验收阶段,无法提供耕地占补资料,影响项目报批进度。根据建设用地审批数据,2014年我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568.46公顷,其中占用水田427.08公顷,占全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数的75.13%。当前,除宜章县外,其余10个县市区均无水田占补指标。全市已立项正在实施的水田开发项目15个,预计最快在10月份前才能形成水田占补指标140余公顷。
4.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仍然艰巨。一是村民拆迁安置推进缓慢。这是制约征地拆迁圆满完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先安置,后拆迁”的要求得不到有效落实;村民公寓式安置推进艰难;部分安置小区项目用地条件不优,安置房建设前期成本投入高、“三通一平”及基础工程耗时长。二是未批先征、少批多征、未批先用等违法违规征地行为仍然存在,依法用地意识不强。三是征地拆迁补偿争议调处机制不健全。四是应对“钉子户”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制约了征地拆迁工作的有序推进。
5.矿业经济持续低迷,矿产资源面临困难较多。全市矿业受经济低迷和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整体表现欠佳,基本延续了过去3年以来的发展颓势。大部分矿山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有的矿山企业已停产数年。新设矿山多为砂石、砖瓦厂等,重要矿种新设采矿权不多。全市矿业将继续深度调整,艰难酝酿复苏。
6.国土资源改革呼声很大,但整体推进乏力。国家明确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和机构整合任务。目前,我省已明确省国土资源厅负责指导监督全省不动产登记工作,在省国土资源厅增设了湖南省不动产登记局。市委市政府安排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因该项改革涉及多部门职能整合,市改革办已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但我市实质性工作尚未启动。主要原因是受现行法律制度和其他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职责整合难,机构设置难,信息共享难,不仅存在诸多部门利益和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很多法律政策、技术理论方面的重大问题需要解决。
三、下步工作建议和措施
1.进一步为稳增长提供保障和服务。一是适应新常态,研究加强计划调控的方式方法和具体举措,力求计划调控精准有效。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扎实做好用地保障服务工作。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重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工程以及重点招商引资和新型工业化项目用地,并优先呈报省审批。加快报批速度,着力调度交通大建设、工业大会战、市本级新开工基础设施等项目用地的报批进度,并提请市政府适时召开项目报批调度会。二是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督促各县市区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科学编制全市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强化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继续抓好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工作。依法规范矿山用地。推进开发园区节约集约用地。三是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支持农业设施、养老服务业、物流业发展等特殊用地政策。
2.进一步加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一是在坚持公寓楼安置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安置方案。严格落实“先安置、后拆迁”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安置房建设层数。根据区位和安置房建设资金情况,允许村民建多层公寓楼安置房。实行多元化安置方式。对零星散户的安置鼓励项目业主就近购买商品房用于村民安置,所需资金列入相对应征地拆迁项目的土地成本。二是加快项目建设用地前期手续办理,严格执行征地程序规定和“三公告一登记”制度。对土地未获得征地审批前,一般不得实施征地拆迁,更不得开发建设。严格控制预征地范围和条件。三是严格征地拆迁工作程序,规范征地拆迁行为,加强监管,强化部门配合,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征地行为。
3.科学、规范供应土地。要依据规划、单位面积的投入产出、投入产出的有效性、对财政的贡献率,有序报批土地、有序供应土地。进一步强化土地经营意识,规范土地招拍挂市场,统筹兼顾,把握节奏,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确保年底供地率达标。
4.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一是充分利用“二调调减耕地调查评价数据库”加紧水田开发项目的立项、实施与验收工作,为全市用地报批提供优质、充足的耕地指标储备。在水田开发项目立项时,尽量做到整村、整乡镇推进,争取将小块、边、角后备资源全部利用到位。二是用好“旱改水”政策,严格“旱改水”承诺兑现。目前我省仍然执行占用水田实行旱改水承诺政策,督促各县市区抓紧时间尽快组织用地报批。
5.引导推动矿业转型升级,助推矿业经济向好。推进重要矿产、重点矿区的资源开发深度整合,重点抓好苏仙红旗岭矿区、柿竹园矿区,南方石墨鲁塘荷叶太清矿区、临武香花铺矿区资源深度整合。继续做好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和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工作。做好全市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申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力争将郴州打造成为全国有色金属节约和综合利用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