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郴州市委文件
郴发〔2012〕9号
中共郴州市委
郴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产业大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的决定
(2012年7月19日)
产业转型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是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郴州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全市产业大转型、结构大优化、经济大发展,确保实现“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决定,2012—2014年在全市实施产业大转型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开放崛起、转型发展、着眼国际化、建设新郴州”目标,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总揽,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以提高产业总体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主动适应高铁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从重型向轻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附加值型向高附加值型、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立足干、坚持特、追求好、突出新、敢争先,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争当全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2012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年,2013年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年,2014年为提质提效年。每年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任务落实。
1.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到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00亿元,年均增长14.5%以上;财政总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0元,年均增长1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年均增长17%以上。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同步粤北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到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8:33,主导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13%,年均增长30%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6大高能耗工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11年下降8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到2014年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
3.“两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到2014年,规模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现代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65%,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0%,森林覆盖率达到66%。林木蓄积量提高,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力争空气质量达标率达100%。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市城镇化率快速提高。郴资桂一体化区域成为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带,核心增长极作用更加突出。
三、战略路径
(一)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坚持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到201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1340亿元,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24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4大新兴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把新能源、文化创意、生物医药作为先导产业培育,力争到2014年,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4%。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材料、稀土材料及化工材料6大领域。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培育消费类电子整机、新一代信息网络终端、太阳能光伏和LED照明、新型显示器件和电子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以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档数控装备、乘用电梯、粮油机械等为发展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装备和节能服务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境污染控制装备和环境服务产业3大领域。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利用现代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以转变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将郴州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国银都”、“中国铋都”、钨钼精深加工、铅锌精深加工、锡材精深加工等产业基地。编制郴州有色金属价格指数,提高郴州有色金属的市场话语权。2014年,有色金属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600亿元。做精做优化工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化学工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盐(氟、硅)化工3大子产业,配套发展支农化工、现代煤化工、新能源化工、化工装备、化工物流5大产业。把郴州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氟化工产业基地。做强做优消费品工业。以烟草、食品等消费品工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移和集群升级步伐,推进自主品牌建设,逐步实现消费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重要的食品加工和烟草生产基地。
3.淘汰限制落后工业。有色金属:淘汰落后方式炼锌或生产氧化锌工艺装备,淘汰烟气制酸干法净化和热浓酸洗涤技术,淘汰落后方式炼铅工艺及设备。煤炭:淘汰国有煤矿矿区范围内的各类小煤矿,不能实现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的选煤工艺、不能实现粉尘达标排放的干法选煤设备;限制淘汰产能低、非机械化开采项目。建材:淘汰水泥机立窑、干法中空窑、湿法窑,小直径水泥粉磨设备,无复膜塑编水泥包装袋生产线,平拉工艺平板玻璃生产线。
(二)走现代农业之路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村家庭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型;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村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农村粗放式经营向标准化经营转型。努力把郴州打造成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三大城市群优质农产品供应地、乡村旅游休闲目的地、高素质农民工培养地,为我市“两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1.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认证,严格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确保上市农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推行猪—沼—果(菜、林)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增强土地对养殖排放物的消纳能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围绕郴州城镇群,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体验、创意、观光等新型农业,努力打造一批集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农事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企业。
2.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改造提升种植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按照“一县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粮油、烤烟、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养殖业。做大做强临武鸭、宜章朗德灰天鹅等家禽养殖产业,重点发展以东江鱼为主的特色水产品养殖。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较大、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进一步发挥加工园区的“聚集”效应。
3.淘汰限制落后农业。禁止发展低水平的污染水体和空气、超环境承载能力的养殖项目。禁止毁林拓荒、陡坡耕作等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开荒性农业开发。限制低端、严重污染环境的农产品加工业。
(三)走现代服务业之路
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增强新功能,实现服务业结构现代化、服务功能区域化、增长模式开放化,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760亿元。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培育多元化、多功能金融组织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鼓励和支持各银行机构加大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扩大金融业总量,提升金融发展层次,努力打造湘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到2014年力争全市新增3家上市公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我市地缘优势和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多层次、社会化、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逐步构建与国内外接轨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骨干文化企业,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完善传媒体系建设,把办台、办节目与媒体广告、创意、策划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传媒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技术交易及评估与咨询等科技服务,大力推进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审计、代理、会展、信用评估、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电子商务、报关、报检等商务服务业,鼓励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项目和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提升组织化、品牌化水平。
2.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业。加快现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的改造升级,促进机电、建材、汽车、农产品等专业市场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构建多层次的城市商贸服务体系。改造提升旅游业。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提高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改造提升居民服务业。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居民服务业,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和吸纳社会就业的要求,大力发展购物、餐饮、娱乐、体育休闲、康体健身等服务业,扩大就业,优化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淘汰限制落后服务业。限制城区发展低端的农贸市场,禁止马路市场、路边摊等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各类商品市场。逐步淘汰在社区住宅底层影响居民生活的餐馆、歌舞厅等设施及可能造成环境污染、阻碍交通的低档餐饮业、小五金、汽车服务等。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产业大转型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专人和工作经费,协调推进全市产业大转型工作。工业、农业、服务业均要成立产业转型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配强力量,安排工作经费,形成具体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资金扶持。市级各类产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重点园区、重大产业,并随财政收入增幅逐年增加。各县市区也应设立产业转型专项资金。加强金融保障,鼓励发展各类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私募股权基金,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强部门协同合作,积极争取国、省资金支持。
(三)加强政策引导。根据国家最新产业政策,结合实际,及时发布郴州产业指导目录。加强国、省政策研究,实施与沿海发达地区政策对接,出台工业、农业、服务业大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的土地、财税、投融资、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四)强化科技引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水平。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示范企业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的给予适当奖励。
(五)鼓励做大做强。大力实施企业成长“351工程”,即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对年度销售收入首次过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且入库税金1亿元以上的),按照市政府培育标志性工业企业意见给予奖励。对年度销售收入首次过10亿元、25亿元、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照标志性工业企业标准给予奖励。
(六)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企业家队伍培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组织企业高管到高等院校培训。组织专家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巡诊与辅导。建立健全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培养机制,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在专业领域有较高造诣、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鼓励发展与我市重点产业密切相关的职业院校,培养一批技能型、实用型的操作工人,打造一支高素质技工队伍。
(七)严格考评奖惩。由市产业大转型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绩效考核办、市委农村部、市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部门建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由市财政安排奖励资金。建立目标考核办法,制定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实施考核并兑现奖惩。将推进产业大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此件发至乡镇)
中共郴州市委办公室 2012年7月1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