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苏仙长大的,从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到秉烛夜读的少年时代,再到今天站在高大的办公楼窗前凝视楼下的车水马龙,我生命中最珍贵的青春岁月,都和这片热土息息相关。对苏仙,我始终保持一种最原始的感情:热爱、感激、尊重和珍惜。从逝去的日子中积淀下来的这些情感,已经深深镌刻在生命中。梳理这些记忆,对于我而言,是一次珍贵的精神旅程,也是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这其中有我的生活我的歌,也有苏仙建区16年来拾阶而上的豪迈和变迁。
那些年,苏仙还到处是成片的农田,废旧的臭水沟,崎岖不平的道路;那些年,私家车还是奢侈品,一辆捷达就算不错的坐驾,街上还有黄色的面包出租车,美其名曰“面的”;那些年,产业园区还是片荒山草地;那些年,城东新区还只是一片荒田村落……与这些记忆相随的,是黑白色的苏仙。
很快,当这些黑白的记忆翻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绚丽斑斓的彩色。这些年,我目睹了郴州大道、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城东新区、产业园区等的建设,目睹了苏仙高楼林立、街道纵横的变迁,苏仙已繁华盎然。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各种市政基础建设加速建设,区财政收入连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提升,宽敞笔直的马路取代了污浊恶臭的水沟,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了一片片住宅小区;现代化的居民住宅小区设施先进、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服务周到,整个苏仙旧貌换新颜,到处高楼林立、绿草成茵、花团锦簇。
苏仙人永远是不甘落后的,我们在整体摆脱贫困落后的历史进程中,提前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速跨越,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和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苏仙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11.9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6.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73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9年在全市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中名列前茅,2009年以来,在全市年度综合绩效评估中蝉联第二名,2010年获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第一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第三名)、投资工作是全市唯一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区。2010年,苏仙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对24940名年满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发放了养老金885万元,每人每月领取了55元基础养老金,这是盘古开天地,从来没有的事。
经济的苏仙也是文化的苏仙。苏仙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人文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民居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几个方面。早在唐初,就有佛教传入苏仙区。苏仙区关于仙人的传说也是数不胜数,最为著名的是苏仙、王仙和寿佛。除了这些仙人云集外,还有历史人物荟萃、历史事件与故事传奇生动的特点,如韩愈、刘禹锡、秦少游、苏东坡、米芾等文人墨客,黄巢义军、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领袖和队伍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苏仙区还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这里是湘南暴动的策源地。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伟大斗争中,苏仙区人民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风起兮春潮涌,正是破浪扬帆时。我们有理由激动,我们有理由骄傲,我们有理由自豪,因为苏仙要走在前列,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心血来潮,是人民的愿望,是时代的召唤,我们无法停止前行的脚步,只有在风起云涌,惊心动魄的竞争中,勇往直前。这是一种坚定的政治态度,这是一种奋进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大气的发展意识;这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持续;这是一次活泼生动的实践,是苏仙人延续光荣与梦想的新的旅程,是苏仙人充满胆识地创造又一个新奇迹的开始。
三十年,我虽不曾见山河流转,沧海变桑田;却亲历了春风化雨,和谐有序的新时代。在这一段不平凡的路途上,有我如歌般的年少岁月,有我在挥洒在青春年代里的汗水,所有关于我的故事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深刻而又清晰,今生今世恐怕再也不能忘怀,也不敢忘怀。每时每刻,我欣喜于苏仙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动于苏仙和谐的社区文化,受教于苏仙人永不止步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人、这些景、这些故事,都将深深镌刻在我的生命里。
我热爱这片土地,就像热爱我的生命,我会用自己的行动为苏仙的统计事业发一份光和热,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