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郴州市委
郴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2014年5月9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利居乐居的“山水名城·美丽郴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统筹推进水与山、水与绿、水与城的融合,统筹安排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建设,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围绕建设“山水名城·美丽郴州”的目标,着力打造“青山为屏、河流为脉、山环水绕、城水相依、林水相亲、水绿相映”的城乡山水格局,将城乡重点水域和重要滨水区建设成为堤防安全的防洪带、风光秀美的景观带、经济繁荣的产业带、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到2016年全面完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任务,到2020年把郴州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14—2016年试点建设期间完成以下主要目标任务:
1.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5亿立方米以内;
2.全市城市供水安全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2%以上,生态用水水源水质在Ⅲ类以上;
3.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0以上;
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90立方米以内;
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6.市中心城区和县城防洪标准分别达到50—100年一遇和20年一遇;
7.全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千米/年,中心城区水域面积率6.4%。
二、优化规划布局
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照“一核两廊四极多节点”规划布局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完整自然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安全集约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长效的水环境整治与保护体系、健康优美的水景观体系和具有郴州特色的水文化体系等六大水生态文明体系。
(一)“一核”即市中心城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重点推进“五河、十一湖、十库”水生态文明建设。五河:郴江河、同心河、燕泉河、东河、秧溪河(城东西河)等城区蓝脉;十一湖:北湖、爱莲湖、南湖、王仙湖、苏仙湖、骆仙湖、西湖、东湖、刘仙湖、金田湖、金银湖等城市湿地;十库:仙岭水库、四清水库、高峰水库、山河水库、江源水库、赵家水库、龙潭水库、雷溪水库、东波水库、观山洞水库等环城水生态体系。
(二)“两廊四极”即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加快推进“一轴、三带、两湿地、十片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一轴:耒水东江—翠江—便江景观轴;三带:郴江、西河、舂陵江三条河流景观带;两湿地:东江湖和舂陵江两大湿地公园;十片区:中心城区的十湖片区、龙女和天堂温泉片区、华塘—小埠片区、仙岭湖—四清湖片区、东湖—龙潭湖片区、飞天山新城片区、桂阳城区滨江片区、资兴城区滨水片区、永兴城区滨水片区和宜章城区滨水片区。
(三)“多节点”即全市城镇乡村水生态文明建设辐射区,着力推进“一轴五带、十城百景”水生态文明建设。一轴五带:以东江为主要水系构成的生态轴以及舂陵江、武江、郴江、西河、永乐江景观带;十城百景:以中心城区和九个县(市)城区为重点,依托河流、水库、湖泊和温泉等水资源构建100处水生态景观工程。
三、突出建设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结合当前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六大工程。
(一)水资源保护工程。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三条红线”“四项制度”,加强依法治水。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动态监测体系;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实行封山育林植草;加快崩岗、坡耕地、小流域、石漠化等综合整治步伐;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切实保护水资源。
(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一批骨干水源、防洪减灾、除险加固、农村水电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把治理水患与水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变害为利,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增强防汛抗旱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水平。
(三)水环境整治工程。综合运用调水引流、限制排污、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提升流域调节能力。加快城市污水净化处理、河道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化治理河湖渠岸线建设,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大力开展中水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严厉打击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
(四)地热水开发工程。用足我市点多、面广、量大、温高、质好的温泉资源,吸引高水平的策划运营团队和战略投资者,重点开发好郴州城区的天堂、龙女、仙岭和汝城热水、宜章莽山、一六及永兴悦来等温泉,形成完整的集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疗养、居住等于一体的温泉产业链,打造温泉特色小镇,形成高品质的温泉商务休闲度假区和温泉生态居住区,把郴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温泉旅游度假目的地。
(五)水效率提升工程。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优化用水结构,转变用水方式。一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实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建立以重点功能区为核心的水生态共建与利益共享的水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二是加大农田灌溉渠系建设和农业节水力度,疏通田间沟渠,解决农业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和土壤水利用率。三是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四是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大力推广和应用节水产品,杜绝输水管网跑、冒、滴、漏,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六)水景观打造工程。以城镇区域和重要风景区河流、水体景观建设为重点,按照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要求,将水与安全、水与生态、水与文化、水与艺术、水与经济、水与环境有机结合与融合,打造一批“可近、可观、可游、可闲、可留”的亲水平台。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加强对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举全市之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
(二)加强科学规划。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水利规划委员会,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和约束指导功能。要按照“自然化、景观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要求,着眼国际化现代化,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区域水利发展总体规划、城乡统筹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以规划为指导,融水资源开发、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水旱灾害防治于一体,统筹考虑防洪、灌溉、发电、生态的水资源需求,合理配置上下游、左右岸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区域的水资源供给,按照优先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和水旱灾害问题,重点解决水污染问题,有序推进水生态修复措施,抓紧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路,科学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设计。
(三)加强投入保障。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建立和优化政府财政投入、金融信贷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受益主体主动的多元投入长效机制,切实落实上级关于加大水利投入的各项政策,确保各级财政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明显提高,加大各级涉水投融资平台服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为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和保障。
(四)加强宣传引导。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措施,广泛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文化、工作典型,提高公众对水生态文明的认知度、认同度和参与度。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厂矿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爱水、护水、惜水、兴水意识。组织开展水生态文明县、乡、村和小区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共享水生态、支持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责任考核。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总抓手,建立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考核机制,并纳入年度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相关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以及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转载自郴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