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父亲节了!父亲的音容笑貌便愈加清晰浮现在我的眼前,还是那么慈祥,那么怜爱、那么坚强,还有一点点淘气可爱……2015年4月17日,慈爱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那份锥心的悲痛,依然无以言表。
一、苦难的童年
父亲一生艰难坎坷:由于家境贫寒,上学不到一年就辍学回家;八岁开始学种田、挖土、砍柴、打猪草;九岁给别人挑土砖,每天掙得五个铜版,够买3两食盐;十一岁跟着大人赶圩场,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十三岁丧父,为了安葬病逝的父亲,小小年纪四处求助,膝盖跪肿了,头也磕破了,安葬了亡父,落下一身债务,从此更是饱受生活的折磨与旁人的歧视。可怜的父亲用稚嫩的肩膀背负起一个长兄的责任,勇敢地挑起了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为了养家糊口,早出晚归给人干活;为了换得一斗米、一斤盐,不仅赶墟场,还跟着大人们远赴广东挑盐,来回一趟要10来天,吃的是咸菜杂粮,住的是路边的凉亭寺届,鞋子破了,就光着脚板赶路,自少年起长期超负荷的劳作,原本挺直的腰板过早的弯曲……
敬爱的父亲在苦难中学会了坚韧,在歧视中磨练了意志,在谋生中增强了本领,在挫折中坚定了信念。
二、红旗党支部书记
1949年,全国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了主人,年仅28岁的父亲也从此获得了新生。这一历史性的巨变,让父亲深切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光荣伟大。一心一意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成了父亲终身的信仰和永恒的信念。解放初期就加入了农会组织,做了一名光荣的农协委员。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父亲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成了党在推动农村工作中的一名中坚骨干,1957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起,先后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水库管理所所长、五七工厂、自来水站等负责人。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父亲自带工具、自带铺盖、自带粮食、自带劳动手册,深入到最困难的生产队,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带领群众科学种植,精耕细作,很快改变了那里的落后面貌。父亲所领导的支部被省、地、县授予红旗党支部称号,父亲的模范事迹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资兴原县委书记、省高院院长苗捷夫在回忆录中写到:“人民日报发表了资兴仙桥党支部书记谭坤元的模范事迹后,干部群众好像睡狮方醒的情绪,活跃起来了。”父亲的模范事迹在当时产生的轰动效应,让苗院长几十年后还记忆犹新。
三、人老心红,牢记宗旨
父亲六十多岁退休后,仍然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农村基层干部,没有退休金,直到2000年后,政府每年补助几百元的基层干部补贴。子女孙辈们逢年过节孝敬给他的那点钱,父亲自己舍不得用,但为需要帮助的乡亲和村里的公益事业,却毫不吝啬。
父亲在退休后的三十多年时间,除了在地里干活,就是千方百计做点公益,做点好事、实事:
七十岁那年,自己掏钱买来水泥、沙子、碎石,请人施工,花了近两个月时间,修通了从资兴一中至S322线近2公里的人行道,现在成了方便周围居民及学生来来往往的遮阴道、便捷道、平安道。
七十五岁那年,用一根竹竿,一条皮尺,通过几个月的现场勘测,土法上马,把远在三里多外的山泉水引进了村庄,解决了村民的喝水问题。
八十岁那年,父亲种出的红薯一兜达80多斤,郴州日报以《红薯大王》为题,刊登了红薯的大幅照片及父亲的事迹,令人惊讶不已。
八十七岁那年,父亲种植的红薯,单产再创新高,当年被资兴市兴宁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九十二岁那年,已患脑梗、且行动不便的父亲,通过多方努力,说服有关政府部门,下拨专项资金,在全组人员的齐心协力下,将村门口长满杂草、荒废多年的水塘修缮一新。
包产到户后,一些公共设施无人管理,父亲便默默地当起了义务维修工。通往田间地头的人行道,每到春季都长满了杂草,父亲就拿着镰刀、背着锄头一段一段地修理,哪里路面塌陷下去,您就填上几担土,路面铺上几片石块,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四、千辛万苦,创修族谱
七十六岁那年,开始寻找全套谭氏旧谱,多少个日日夜夜,冒着严寒和酷暑,穿梭于资兴境内有谭姓住居的十多个乡镇、村落之间,寻访散居各地的谭氏宗亲,收集族谱编修所需的基础资料,还发动侄子等有关人员四处寻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找到了一部完整的谭氏旧族谱。
八十岁那年,父亲毫不犹豫地拉开了修普的序幕,组织班子,筹措资金,把修谱工作人员的食宿也安排在自己家里,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间断七十年的第七次谭氏修谱任务,为谭氏子孙后代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自强不息,乐于助人
我的父亲一生自强不息,性情刚毅。对他而言,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走不通路,没有做不成的事。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在那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期间,作为修正主义的黑典型受到冲击,在那些备受屈辱的日子里他依然笑对人生。由于劳累过度,父亲先后患上“腰椎盘突出”、“蜂窝囊肿”、“脑梗死”几场重大疾病,两次动大手术,四次被下病危通知单,顽强的老父亲,一次次战胜病魔,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次创造生命奇迹。
父亲一生与人为善,真诚待人,谁有苦难,哪家有困难他总是乐施好善,自己再忙也要先帮别人,自己家再苦也要鼎力相助。1976年,奶奶临终前含着眼泪给我们讲述了父亲“置五副棺材,当五回孝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感天动地,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最孝顺的儿子,最有爱心的农村干部,也是最优秀的共产党员。
六、勤奋好学,不忘党恩
父亲爱读书写字,“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父亲一年级都没有读完,可他七八十岁了,还能完整地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毛主席的一些篇章和几十条毛主席语录,能讲好多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孙辈们放学回家后,都喜欢缠着他讲故事,并称爷爷是故事大王。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父亲已是82岁高龄,他把十六大报告看了一遍又一遍,一笔一划,用资兴土话写出了《十颂党的十六大》的诗歌,并自己套上曲子,逢人就唱。在东江完小举行“庆祝六一”活动的会场上,父亲满怀豪情的为全校师生演唱了这首歌,赢得满堂喝彩。
2009年,大姐给市委机关一个单位科学发展观讲座,八十九岁高龄的父亲在二姐的陪同下,艰难地爬上五楼去听讲课,整整三个多小时,一步都不肯离开,令所有与会人员感动不已。一位新闻记者关于“九旬老党员参加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报道,先后在人民网、红网、郴州新闻网、资兴新闻网发表。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社区党委将修改后的新党章送到他手上。这时的父亲,身体每况愈下,眼睛也看不清楚了,他就让儿女们、孙子们一段一段地读给他听,并嘱咐还没有入党的孙子,一定要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教子有方,慈爱无疆
重视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是父亲自认为此生最大的成功。
“买田买地不如买书,积粮积谷不如积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父亲常用这两句话勉励子孙用功读书。
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村里同年龄的孩子,大部分初中毕业就辍学务农、尽早成家立业。而我们家六个兄弟姐妹,在父亲的鼓励下,一直都在读书学习。
大姐高中毕业,正好文革期间,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1984年报名参加第一批自学考试,一边忙工作、一边带小孩、一边参加自考。六十多岁的父亲为了圆女儿的大学梦想,每次自考前一个月,就帮着带小孩、做家务。每天晚上,大姐到办公室复习到十二点多才回家,父亲总会坐在客厅等她,桌上放着一碗热稀饭,一个滚烫的鸡蛋,正是父亲这种无声的爱,给了大姐无穷的力量,每次考试都一次过关,先后拿到了专科、本科的毕业证。
大哥初中毕业就进厂当工人了,他刻苦学习,白天干活,晚上坚持上夜校,终于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
二姐高中毕业当民办老师,1982年县里有一个上长沙第一师范的名额,她以全县民办老师第一的成绩被录取。
三姐和我都通过自学考试、上函授,获得了大专以上文凭。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孙辈们都发奋学习、有所作为,有的获得了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有的在党的培养下,走上了处级、科级领导岗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父亲一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一生传递正能量。几十年了,我们每次回家聚会,父亲都会领着我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两首歌,反复教导我们不要忘记党的恩情,永远跟党走,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
敬爱的父亲啊,面对您艰难而非凡的一生,任何语音都是那么的苍白;面对您博大而厚重的爱,任何词语都无法表达儿女对您的思念和爱戴;在儿女们的世界里,您是伟岸的高山、不朽的丰碑!
谭满香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