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不列颠百科全书上说:“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以此论之,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学科。统计学为探索数据内在规律提供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统计方法主要指名目测量法、顺序测量法、等距测量法和等比测量法。统计技术是指统计检定方法以及可供验证实验数据的程序。对大量的统计数据使用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的同时,还需认识许多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以便统计的实践更加深入。
一、统计学引入经济学两大基础理论
一是宏观经济学中的财富循环理论。财富的循环来自三个主体即居民、生产单位(企业)、政府。居民向企业提供劳动资源,企业向居民提供工资、股息和其他形式的货币收入;政府向企业提供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源,企业向政府交税;居民向政府交税,政府反过来向居民提供各种社会福利。三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给予的关系,这种给予根据市场评价,实行等价交换。这一交换过程从总体出发以单个的流量加总而来。因此,国民经济统计有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总就业、总供给、总需求等指标。二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价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效用和生产者费用对立统一的货币表现,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统计学采用了微观经济学中静态意义上的均衡价格,来统计,总体单位的产值或收入。这两大基础理论的引入为研究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统计学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
很多时候,人们只相信全面统计,对抽样统计底气不足。究其原因,是人们不了解统计学中概率论的应用。统计学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探索总体事实的内在数量规律性。当研究对象数量足够大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不允许,并可能随机抽取一部分加以研究。抽样的随机性和只抽取其中的一部分,难免就有偶然性。又因为事物的个性化,其内质之间有差异,使得质量指标数据具有不确定性。抽样的随机性交织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概率论正是研究随机现象数量规律性的应用学科。对随机变量的研究,概率论中重点介绍了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原理。因为正态分布是随机变量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分布,用于描述统计测量误差及射击命中中点与靶心距离的偏差等现象。其计算指标为方差或标准差,计算统计测量的误差范围和偏离程度。如果采用重复随机抽样,随机变量的抽样平均结果具有稳定性,即概率论的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原理。
三、统计学引入社会统计学观念
统计数据不是无源之水,而是社会和自然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信息表现。社会统计学派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对总体现象(或群体现象)数量特征进行计量描述和分析推断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总体而不个别现象。其主要理由是因为社会和自然现象存在复杂性和整体性,必须对总体进行大量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揭示现象内在规律。这个观念告诉人们:统计数据的研究不仅要以计量为依据,而且要以质为前提,既计量也计质,强调以事物的质为前提,用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统计方法认识事物质的重要性。
四、兼容会计基础,剥离统计数据
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的会计主体(即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经济活动管理中基础最扎实、队伍最稳定、数据最详细的一门专业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经济管理活动单位的资金运动。而统计是向所有单位征集数据。统计为经济管理决策需要更具有灵活性。统计的基础偏重统计方法的运用,对数据的采集有时依赖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中的统计数据进行剥离。
五、统计范围的广泛,统计方法的陈旧,统计目标的倾斜
20世纪以前,统计学的领域主要是人口统计、社会统计和经济统计。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它被广泛用于研究社会和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并发展成为有着许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如此多的统计科目,而统计的人力、物力、财力已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需要。最重要的是统计方法的陈旧又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使得统计目标的实现不能简明有效地倾斜。统计目标的有效倾斜在于创新统计方法。如果说采用全面统计只存留着形式,只在“打旗帜”,掩人耳目,不如扎实地开展抽样统计,让抽样统计在概率论的大旗下发扬光大。现在,总有些人怀疑统计数据的真实,叫嚣着“公信力”。这就有个说法:一是你懂不懂统计?不要把统计说得似是而非。统计数据是抽样的数据,就有些不相信,硬要来一个全面统计,有必要吗?比如粮食的单产,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一定的时期有一个静态的“均衡产量”,这个单产在技术水平没有大的提升的情况下,会有多大的变化?这是傻子也能想得明白的。二是你明不明白什么是统计?统计学发展到今天,更多是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只要统计的方法是科学的,点状数据是有依据的,分析推断的总体数据,也是科学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在于统计方法的科学性。统计是研究社会和自然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