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一般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功能。概括地讲,统计文化的作用就是要使其成为增强统计部门内部凝聚力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导向作用
统计文化的导向作用,是指统计文化对统计部门成员的思想、行为起着导向作用,通俗地说,就是有什么样的统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统计行为。
统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统计工作的实践,经过培育、提炼、升华后,又指导、推动着统计事业的发展。因此,统计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对统计部门的运营思想和管理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从统计部门发展方向的确立,目标和战略的制定,到统计部门组织管理模式的确定,运行机制的建立,内外部关系的处理等,无不受着统计文化的影响。因此,统计文化决定着统计部门的价值取向。
从统计文化的构成来看,价值观是统计文化的核心,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的统计文化,导致不同的运营结果。
整合作用
统计文化的整合作用主要是指统计部门正常的运营过程不仅是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报告的产生过程,更是人们思想、观念、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统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统计部门这个独特群体中的表现。
协调作用
统计文化的协调作用主要通过确立统计部门的核心价值观,使统计部门成员的目标与统计部门最高目标相一致,倡导和发展那些有利于统计部门内部管理和适应外部竞争的价值观念,限制那些与统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价值观念,并且使这种核心价值观念为统计部门内部全体成员所认同,从而将成员的次要的或不合理的目标引导到统计部门的共同目标上来。增强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交流、沟通和协作,进而促进统计各项工作和活动更加协调,团队力量充分显现。
激励作用
统计文化的激励作用,是指激发和调动统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确保统计部门目标实现的心理引导过程。
统计文化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信任、关心、尊重、鼓励等方式实现的。信任是一种感情沟通,往往表现为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必要的分工授权、参与和肯定,使被管理者产生自豪感、成就感,从而消除思想顾虑,把工作变为主动的、自觉的行动。关心是指重视统计人员的精神需求,体察统计人员的心理变化,了解职工的愿望,注重改善统计人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解决统计人员的实际困难,切实保障统计人员依法享有的各种福利,使全体统计人员感受统计部门的温情,从而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尊重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作为劳动者,统计工作者是生产要素的重要构成因素,拥有法律赋予的应有权利。因此,在人格上,统计部门的每个个体之间都是平等的。统计文化正是基于这一点,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以及他们各自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维护人格的尊严,在统计部门内部营造平等、公正、和睦的氛围,强化团队的合力。鼓励是指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肯定、表彰、弘扬统计人员积极的行为和劳动成果,倡导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以此强化职工的荣誉感、责任心和自信心,不断激发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为争取集体荣誉而奋发努力。
约束作用
统计文化约束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计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这是统计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是支撑管理的重要因素;二是统计文化中的自我约束机制,这是在制度中没有规定的行为、语言、形象、方法等,应在“自觉”中得到延伸和发展,这是统计部门最宝贵的财富,是判定统计人员个人品格的唯一标准。当人们感受到先进统计文化力量的时候,会努力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时约束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与责任。
辐射作用
统计文化是在长期实践积累和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一种统计形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统计文化对统计部门内部有支配统计人员行为的作用,同时,还会通过业务交往、公益活动、媒体宣传、文化交流、参政议政等各种形式将统计文化自然地融入到社会之中,不断地向统计部门外部辐射,从而提高统计部门的影响力。
上述六大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导向作用。由于这个主体作用,统计文化才能有效地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追求与部门的目标一致,并能使人们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始终如一、执著地为统计部门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同时六种作用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综合发挥作用,成为统计部门不断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