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瞬息万变,然而,统计工作在满足党政领导及宏观调控部门的需要、社会公众需求和进行比较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立足创新开展统计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做到优质、高效服务,提升统计的重要地位。
一、统计工作思路要创新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的创新,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要有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思路。统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统计工作的思想观念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甚至超前发展。在观念上大胆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和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订既符合实际,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统计工作思路。
统计调查、统计监测活动要能够及时地跟踪、准确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出现的新动向、新趋势、新问题;要拓展统计信息的内容和服务范围,使统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包括一些新兴行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特别是要关注以网络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当今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要在为领导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尤其要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和统计信息生成速度,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生产消费、投资、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统计工作方法要创新
创建科学合理、规范的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是决定统计工作效率的关键。因此,统计调查制度和方法的创建是统计工作创新创优的核心,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党政领导宏观的决策的需要、社会公众的日常需要为立足点,按照需要和可能原则,来确立统计调查的范围、方法和频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要充分运用抽样调查方法来跟踪调查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焦点,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对路的“快、精、准”统计信息。
三、统计工作机制要创新
一方面是统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创优,即统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创优;另一方面是用人机制的创新、创优,即统计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创新、创优。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统计调查和监督对象,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弊端和潜在的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抗干扰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保障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难以达到统计信息“快速、高效”的要求。
要确保统计数据的客观、公正、准确、及时、更好地发挥统计决策咨询服务功能和为社会公众服务,就必须大力强化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努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能够依法保障统计信息的客观采集和高效运行的统计管理体制。
要强化管理观念,加强政府统计与部门之间协调,并对部门统计工作加强指导、规范和管理,建立一种统一管理下分工协作的统计调查体制,避免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口径不一,数出多门以及交叉重复等现象,减轻基层统计和企业的负担,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浪费,维护政府统计部门的权威性。
统计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创新创优,不仅是统计体制创新、创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和达到观念创新、创优和方法手段创新、创优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统计人才,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这样,才能有统计工作创新、创优的实践者。其次,就是要对统计人才充分挖掘和利用,营造出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氛围,实现统计工作的创新创优。
四、统计工作手段要创新
手段创新、创优最关键的是实现统计工作信息化。无论是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外在要求,还是统计部门自身工作职能的内在要求,都需要统计部门在信息化方面应先进一步。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统计数据的采集、加工、管理、提供和发布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充分开发利用网上信息发布功能,开拓网络环境下统计业务的应用功能;提升统计数据采集、加工、发布的质量、水平和速度,以“快速、高效”的统计信息为各级党政领导宏观决策、社会公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以推动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