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郴州经济形势权威发布
稳中有进 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以四个“四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不懈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加快建设“五个郴州”和湖南“新增长极”,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GDP完成44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3%,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
一、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一是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全市春收作物种植面积183.79千公顷,完成烟草移栽面积42.54万亩,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6亿元,同比增长2.3%。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42家。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今年已新增休闲农庄60家,总数达到1840家,其中省三星级以上农庄192家(省五星级30家、四星级73家、三星级89家)。1-3月,全市休闲农庄接待游客43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5.3%。二是新兴工业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工业、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5.2%,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7.7和9.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电子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11.1%,增速分别比全部工业高6个和5.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8.6%,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快8.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去年同期6.1%提高到6.6%,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全市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0家,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9%,产业集聚不断增强。三是第三产业贡献突出。全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同期9.7:49.6:40.7调整为9.1:48.6:42.3,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10.5%,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快于全市GDP增速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8.3%,直接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二、改革攻坚持续深化。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从去产能看,全市关停、整合了一批以煤炭开采和有色金属采选为主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季度,煤炭开采、有色金属采选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3.2%和15.8%,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下降到11.0%和6.1%。从去库存看,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显著。1-3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4%;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262.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5%。从补短板看,薄弱领域投资增长较快。1-3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生态环境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9.7%、28.2%和30.2%,快于全部投资30.2个、18.7个和20.7个百分点。
三、创新发展持续增强。一是新主体、新成果不断涌现。随着我市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实,市场主体活力大大激发。据工商部门统计,截止3月底,全市实有各市场主体共18.70万户,同比增长2.8%,注册资本(金)或出资额总额(不含外资)2308.1亿元,同比增长25.07%;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3.5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229家、家庭农场2445家、农村电商750家、种养大户2.4万家。此外,全市创新创业火热。据人社部门统计,1-3月全市新增创业主体4162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751万元。二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1-3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5.6%,高于全市投资增速6.1个百分点,资金加快向新兴产业集聚。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快速增长。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6.7%和32.8%。全市新兴业态增势迅猛。1-3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33.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22.5个百分点;网络约车、在线教育等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假日经济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方兴未艾。1-3月,全市限上企业乡村零售额同比增长达23.1%,增幅比城镇零售增幅高12个百分点。三是新技术、新能源发展迅速。1-3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03.7亿元,同比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风力发电量为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生物质发电量为0.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
四、民生事业持续发展。一是人民生活稳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30.8%;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119元,同比增长8.6%左右;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7元,同比增长8.3%左右;全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GDP增速1.3个、1个百分点。二是物价总体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控制在年初目标以内。上涨的主要是畜肉类(涨4.6%)、水产品价格(涨7.6%),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三是民生投入加强。全市民生类支出101.2亿元,同比增长28.1%,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高4.1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9.6%;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建设、贫困户集中安置项目建设按计划进度稳步推进。
总体而言,一季度全市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势头,但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部分指标低于预期,须积极应对,认真分析研究,精准施策,狠抓落实,促进全市经济持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