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无非就是“数”和“理”。阿拉伯人把“数”清晰的表达出来。“理”在哪儿?从古到今,多少戴了“家”这顶帽子的人随时在“论”,又有几“论”为我们接受?在统计这方土地,最为“如雷灌耳”的就是“概率论”了。“论”又是一种什么东西?答:是一种思想方法。现在有人说“统计难搞”,又有人说“统计太容易了,小学生也会”。两种说法的存在,也许就是明“理”多少的区别了。我说“统计太难搞了!”不是我明“理”好多,不敢“也”谈什么“素养”,只是想说点“土生土长”的统计。
麦苗和草
麦苗长在麦田里,谁都知道那苗是麦。麦苗散落在草地,不是行家又有几人能从中找出?并带着可惜的心情把它移种到麦田?草中找麦苗,那是一个麦农的本事。因为他爱那赖以生存的麦子。正是因为爱,他千方百计了解它。他播种、他培植,他三天两头来到麦田观察。他细心的呵护它,缺水的时候,他浇水;长得不好,他就心疼,要么施肥,要么灭虫。久而久之,它占据了他的心,以至于它在哪儿都能感觉到它、找到它。作为统计人,数字就是我们的“麦苗”,我们有本事从“草地”里找到它,并把它移种到“麦田”里。
常识
创新不能缺了常识。一个小镇,听说那里要办一家高科技企业。是人都很惊奇,惊奇的是这么一个小地方,还来高科技了?那里的地理位置并不好,可以说偏辟;那里从来就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对于知识并不热心;那里也没有什么“祖传绝技”,可以就地开“花”;更不用说为了亲情来投资的外商。一打听,才知道来了一个外国的“盲流”,因为会说外国话,而待为上宾,骗吃骗喝骗色之后,一走了之,“高科技”也没了。有这么个领导,对一个干了近二十年的计算机人员严厉批评。因为这个领导想创新,想有更高的效率,于是,回家,看了几页有关计算机的书,就去指手划脚。计算机人员大怒,停下来,让他示范,结果,这个领导出尽了洋相。所以创新不是急于求成。如果统计离开了常识,那是多么的有害。那些说“统计太容易了,小学生也会”的人,不就是把“电站”的发电量,对照上年的基数加呀加的,加到了超过了装机容量的生产力还不知道吗?不就是把一个简单再生产的企业,加呀加的,加到了超级扩大再生产还不知道吗?凡此种种。多么的容易呀,不就是“1+1”等于2吗?谁又会去明白数学家华罗庚证明“1+1”等于几的高深学问?
其它
请把你的新名词放在其它里。新的东西总是不能名正言顺的放在报表的框框里,就来个其它吧。曾经搞不清“凉薯”、“木薯”不是“薯”,而是菜;曾经搞不清“马铃薯”不是“薯”,而是粮。养了很多有趣又有味的动物,不知填在哪一栏,没办法,只能放在其它里,千万不要生气。好了,终于有了特种养殖这一栏,他们有了归宿。其它中有一些空栏目方便多了,企业有了“新产品”,不愁找不到框框填。只有在其它里能找到一些新东西,请把你更多的新东西填在其它里吧,统计的土壤会更加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