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想,能够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该有多好。哪怕是天苍苍,野茫茫,怅寥廓。可是在我的时间表里,往往都不能如愿。不是钱安排不过来,就是心情不能上路。
其实,一个人要执着去一个地方,总是会找到理由的。比如去衡山,并不是那里的风景自己认为很美,而是听到很多人说,那里“香火”鼎盛,求的心愿很灵。也就是基于这一点,我想方设法去了一趟,去了之后,才觉得那里的山水还是有特色,不同于其他的地方。至于烧香之事,倒是在凑热闹,看到游人拿着香排着队进庙,我也只好做个俗人。进了庙,才知道那里的气氛有多森严,一个个虔诚膜拜,肃然起敬。庙外的嘈杂,庙里的哑雀无声,庙门是一步之遥的隔绝。听着那些神鬼故事长大,神灵之敬,鬼怪之怕,会在我的心里发怵。不过,我眼前的是“神像”,下意识地在心里生出一股敬意,点然香火时,真的把它奉若神明,心里隐秘的愿望向它祷告,好像它真的会帮我实现似的。
去过的地方,不会很祥细地在脑海里,只是有个别镜头留在那里也留在了记忆里。比如去了一趟青岛,在栈桥边的海滩上照了一张自我感觉良好的相片,于是,青岛的印象就是栈桥和海滩。又如去北京的时候,只去了天安门广场、还去了长城“八达岭”,于是,北京的印象就是天安门广场和长城“八达岭”。游一个地方,游了哪个景,便是那个景给的角度印象那个地方。
要说印象,最多的是坐车路过的视野。所谓“走马观花”,确是如此。不过,事隔多年后,又一次印象,肯定有不同的“花”感。比如去长沙,前些年,在火车行走的视野里,窗外的景色,总有种“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感觉。现在的风景是一路灯光闪烁,一派都市的气象。就是以前路过的华北平原,金黄的麦穗黄色的大海一望无际,也呈现出星星点点蒙古包似的小城。整个中国大地,农村的家居、小镇的街道,不再是灰暗和苍凉,而是热闹、有序、生机勃勃。
有时我想,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为什么能呆这么久?十年?二十年?或者一辈子?难道这就是普通人的心情?在那些如诗如画的风景里,千里来寻访,看见那个渡假山庄,有祛乏舒心的温泉,有童话般的小屋。享受一时,确有浪漫、温馨、神仙一样的心境。但等到游心已过,真的要在那个有如仙境的童话里生活一辈子,就是一种孤独,是一种寒冷的心悸。这时,就会有一种细致的心思,名山吗?那棵树好像我的家乡也有,那片林好像我的家乡也不缺。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思呢?因为家中有一份牵挂。因为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江湖中人。江湖中人四海为家,天做房顶,地做铺垫,在外不想家,在家不想外。哪像那些在家想外,在外想家的俗人。这时,我为自己是一个俗人而悲哀。俗人在一个地方是不得不呆上一辈子的。
其实,家乡就有不错旅游地,那就是莽山。那里:瑶歌如火就像那河谷的红杜鹃,花开花落水样的涟漪荡起心潮;山涛似浪杉条就像丛林之花摇曳,风起风息扇样的摇手仙一般的情;石生万像栩栩如生的模样宛然中国文化底蕴的剪裁,若隐若现在你的视线里清晰;天然而成的石沟有如水龙吟唱,一折一龙潭潭似哈哈镜水练七彩虹;四季的雾朵好似仙女掌中魔幻之花,吐蕊怒放飘飞就像节日里的焰火;莽莽原生态珍稀物种有如丛生的珠宝,闪烁在茫荒的森林之海。莽山的风景优美,却没有留下单一而特别的印象,不明白为什么要去一游,不像衡山,要去求心愿。也许是莽山太近,也许是媚外的心里。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的草比中国绿?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游过之后没有心的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