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当前农业春耕备耕形势,2月上旬郴州市农委组织12个调查组到市城区和11个县市区进行集中走访调研,共走访调查了25个乡镇200多家农户和农资购销点。调查结果表明,今年春耕备耕谋划早、行动实、形势好。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春播、种植结构调整意向情况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今年全市农业部门对春耕备耕工作进行及早安排和相应调整:稳定双季稻面积,在双季稻适宜区全部种植双季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全力提升粮食品质,积极推广优质稻,大力开发旱杂粮及红米、黑米、紫米、糯米等特色粮食;鼓励发展稻虾等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从各地调查情况分析,全市春播粮食作物种植意向总体较好。据初步预计,今年全市早稻计划面积152.43万亩,同比降幅1.10%;中稻和一季晚稻计划面积68.93万亩,同比降幅2.63%;春玉米计划面积67.25万亩,同比降幅7.27%;特色旱杂粮计划面积20.76万亩,同比增幅8.07%;稻虾等稻田综合种养计划面积6.27万亩,同比增幅13.18%;粮改饲种植计划面积4.78万亩,同比增幅117.27%。全市农技人员切实加强春耕技术指导培训,有效提升春播春管科技水平,及时到位为农服务。
二、农资市场及用工价格情况
通过对主要种子企业、农资批发点及农户的走访调查,了解到今年杂交早稻、杂交玉米种子市场供需两旺,种子企业备货充足。农药、化肥及农膜(地膜)等因去年冬季价格变动较大,部分批发商为降低风险,减少了存货,但是都能满足市场需求。具体情况如下:
1、常规早稻种子价格平均9元/公斤,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杂交早稻种子价格较去年同期略有上涨,但涨幅不大,大多数品种上涨5%左右,维持在22-24元/公斤(零售价上涨约1-2元/公斤);杂交玉米价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约为16/元公斤。
2、化肥因原材料涨价,尿素(平均1933元/吨)、钾肥(平均2868元/吨)、复合肥(平均2300元/吨)均有一定上涨,涨幅在5%-10%之间;磷肥(平均598元/吨)价格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农药杀虫剂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杀菌剂和除草剂有一定上涨,涨幅在10%左右。
4、农膜(地膜)价格涨幅不大,在4%-5%左右。软盘价格也与去年基本持平。
5、用工价格:随着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用工价格上涨至105元/人.天,同比涨幅10.5%。
三、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备耕情况
从全市11个县市区122户不同规模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种粮意愿增强,积极性不断提高,预计今年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耕地和种植面积较去年增长12%左右,主要原因是:一是受市场对稻谷实际收购价提高和国家提高粮食保底收购价的双重影响。二是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各种农业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户,农民种粮所得利益有了保障。三是抓好种粮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对种粮大户从资金扶持、土地流转、技术服务、审批优先、保障权益等多方面进行支持,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优先发展粮食生产。
当前我市的粮食价格稳定,普通早籼稻稻谷和普通中晚籼稻稻谷价格与去年持平,分别为为130元/百斤和135元/百斤,优质中晚稻稻谷价格较去年有小幅上涨,为147元/百斤,同比涨幅1.03%。
虽然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适当上调了粮食收购价格,但随着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种粮的比较效益还是偏低。
四、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落实情况
按照省农委的统一部署安排,今年全省共有58个县市区为2017年全省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项目实施县市区,其中我市的安仁、永兴、宜章等3个县承担11万亩的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任务。加上其他县市区自行开展的集中育秧,今年我市集中育秧总计划面积38.08万亩,目前已落实30.96万亩,其中专业化集中育秧计划面积12.5万亩,已落实11.8万亩;县级财政计划投入966万元;计划育秧主体408个,已落实275个;计划建设智能密室4个,均已在建,预计可供秧面积2.2万亩。
五、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的薄弱和历年欠账,已经成为当前水稻生产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为现有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新修的水利工程配套不够完善,管理体制落后,农田间的机耕道未得到及时整修,制约了大型农机的使用发展。
2、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以老弱人群为主且文化、科技素质不高,从事农业比较效益低、收入少,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倾向显现,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3、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大户种植、适度规模经营等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前提是土地流转。近年来在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刺激下,一些自然资源优势大、条件好的地方耕地流转成本进一步提升,甚至出现流转后被毁约的现象,土地流转出现连片流转难、土地租金变化大、难签订长期合同等难题;另一方面一些耕地质量较差、自然条件不优的耕地无人流转、无法流转。
4、粮食销售渠道不畅通。粮食由于保护价收购政策执行被打折扣,如仓库容量不足、开放时间和地点严格控制等,造成种粮大户粮食积压。农民生产粮食缺乏烘干设备、仓储条件和转化渠道,导致生产计划不敢大胆种,担忧卖粮难。
5、部分农资价格上涨较快。今年的农资市场,特别是以尿素、钾肥等为代表,从去年冬储以来,行情是一路高歌、一季三价,高的时候甚至上涨达三成,挤压了原本不多的效益空间,对农业生产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6、农业金融服务支撑乏力。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经常需要一定的生产周转金,受农村金融政策和贷款权限上收的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渠道较窄,贷款主渠道是农商行、农业银行。大多数种粮户还是家庭经济型,能获得的贷款额度小,难以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有力支撑,目前所需周转金主要来源民间资金。
(二)建议
1、落实惠农政策,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宣传和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国家、省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落实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开展良种、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使农产品产销对路,减少损失,促进农民增收。
2、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持农业有效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应适当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并建立固定的水利投入机制,确保水利建设、管养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3、推进耕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实际,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耕地流转服务,规范耕地流转行为,采取“内扶外引”的方法,鼓励发展种植大户,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规模效益。
4、强力监管市场,加大农资供应力度。春耕生产即将掀起高潮,目前全市农资储备还存在一定缺口,要抓紧组织相关部门和农资企业调运各种农资。另一方面要联合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加强对农资市场质量监管和价格监测,防止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发生,防止农资企业囤积居奇,扰乱农资市场价格行为发生,确保春耕期间农资的正常供应。
5、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推广节本增效农业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科技入户率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6、推广农业保险,构建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一是建议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投保金额由国家财政兜底支付;二是降低理赔门槛;三是提高赔付标准;四是开通农业保险绿色通道,做到直赔快赔。这样就能让农业生产者解除后顾之忧,提高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