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十二五冬枣发展规划
一、背景条件分析
(一)自然资源条件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汇地带,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阳市及株州市,距省会长沙市350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12°13ˊ—114°14ˊ,北纬24°53ˊ—26°50ˊ,南北长217公里,东西宽202公里,总面积19388平方公里,总人口463万(2006年)。
郴州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银都”、“南方重点林区”、“湖南能源基地”之称。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7类70多种,其中铋、钼、微晶石墨的储量居全国之首,钨、铅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矿产资源替在价值2656亿元,人均占用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市煤炭储量11亿吨,是华南能源的重要供应地;水能蕴藏量170万千瓦,是联合国小水电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62%,是湖南重要的林产区。郴州是香港农产品供应基地之一,临武鸭、桂阳烟、东江鱼、裕湘面、永兴冰糖橙、桂东玲珑茶等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全市境内有色金属矿品种齐全,64种有色金属矿中已发现矿产品40多种,全市主要有色金属探明储量达600多万吨,占湖南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二,享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郴州,生态王国,“四面青山翠屏,草色花香尽得春”。郴州原始的自然景观风貌保存良好,旅游资源集奇、险、秀、美于一体,聚山、水、洞、泉于一身,融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精神于一炉,是一个以生态休闲、漂流探险、温泉健身为主要特色的新兴旅游胜地。
全市著名的生态旅游区(点)星罗棋布:秀美的飞云山庄,纯净原生态。灵气俊秀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湘南洞庭”东江湖,“中国生态第一漂”东江生态漂流,丹霞地貌佳境、国家地质公园飞天山,我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国际狩猎场五盖山,“世界洞穴奇观”万华岩,温泉疗养休闲胜地天堂温泉、永兴悦来温泉、“灵泉圣水”汝城热水温泉,“动植物基因库”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丹崖绿水”便江,生态乐园王仙岭,“江南内蒙”仰天湖高山草原,爱莲湖风景区。
郴州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优良标准。东江湖、莽山等许多旅游区(点)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普遍超过5万个,东江龙景峡谷高达9.4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
气候概况
郴州市位于南岭山脉北麓,地处24°53′—— 26°50′N的亚热带气候带中。地势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山”字箕形。南岭山脉的几条主要山系在郴州呈东北──西南向走势,对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起阻挡抬升作用,对西南暖湿气流起屏障作用,使郴州市的气候除了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明显的地方性小气候的特征。即具有光、热、水同季而且配合良好的四季分明的大气候特征,也有因地形地貌影响,使光、热、水等气候要素重新分配,形成气温的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和降水的山区多、平地丘陵区少、局地存在暖区和降水集中区的小气候。冬春两季,受蒙古高压控制,郴州市盛行偏北的大陆季风,多冷空气活动;夏秋两季,则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控制,盛行偏南风的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呈现出:冬冷夏热,春雨多,夏季暑热期长,秋高气爽,但有时也秋雨绵绵,山地气候多样的气候特征。
郴州市四季分明,平地丘陵区的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短。山区则冬季长,而春、夏、秋季短。平地丘陵区,由冬入春和由春入夏,则南方早于北方2—4天。
春季降水量是一年最多的季节,占全年降水量的37.3%。日照时数220—290小时,日照时数呈南少北多的分布特征。
春季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开春早,气温回升快,降水丰沛,多阴雨及冰雹大风。
夏季气候炎热,易发生盛夏干旱,也易出现暴雨洪涝,由于平均海拔高度在400米以上,因而丘陵区和山地与相邻市相比,透出凉爽的特点。山区的凉爽气候特征则更加突出。
郴州市的秋季主要是以秋高气爽天气为主,日照强,降水少,晴日多,易发生秋旱,少数年份秋雨绵绵伴有寒露风。
冬季气候的特征是少严寒,雨雪少,气温比邻近市要高。
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气温为6.5℃,最热的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为27.8℃。随着春季来到,气温在3、4月迅速升高。盛夏之后,气温随之下降,9-12月,每月降低5℃之多进入冬季。反映出郴州市属于大陆性气候。
地形地貌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其特点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水面较少。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
郴州境内总的地形地貌为东南面山系重叠,群山环抱;西部山势低矮,向北开口,中部为丘、平、岗交错。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是南北延伸的罗霄山脉,最高峰海拔2061.3米;南部是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最高峰海拔1913.8米;西部是郴道盆地横跨,北部有醴攸盆地和茶永盆地深入,形成低平的地势,一般海拔200—400米,最低处海拔70米。
全市土地地层构造:平、岗、丘主要以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红岩、灰岩及砂页岩为主;山地以花岗岩、变质岩、灰岩以及砂页岩等四种主要岩石构成。土壤分为10个土类,23个亚类,102个土属,343个土种。其中以红壤、黄壤以及黄棕壤占土壤平面分布中的70%以上。
土地以地形分:岗地2066平方公里、丘陵3971平方公里、平原2355平方公里、山地10542平方公里、水面454平方公里;按使用情况分:耕地2314平方公里、园地91平方公里、林地12990平方公里、草地1847平方公里、城乡居民用地373平方公里、工矿占地52平方公里、交通用地111平方公里、水域沼泽地633平方公里、难用地374平方公里、其他用地848平方公里。
全市植被:高程65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650—1000米为常绿落叶混交林,1000—1500米为落叶阔叶林,1500米以上为灌木草丛。森林面积为106.5万公倾,占全市总面积的62.3%.
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4131.6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35%,其中轻度侵蚀流失面积1996.18平方公里;中度侵蚀流失面积为1953.39平方公里;强度侵蚀流失面积为160.89平方公里;极度侵蚀流失面积为21.15平方公里。
水文水系
郴州全市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三大水系,即赣江、湘江和北江。属长江流域面积为15718.8平方公里,属珠江流域面积为3674.5平方公里。境内河流发育,成放射状密布。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23条,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127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62条,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13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6条。
1、湘江水系:
流域面积15027.3平方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319条,其主要河流有:
①舂陵水:发源于蓝山县的人形,经嘉禾、桂阳,于常宁县及耒阳市交界处菱河口汇入湘江,流域面积6623平方公里,干流长度223公里,河床平均坡降0.8‰,控制该市临武、嘉禾、桂阳三个县的大部地区,本市集雨面积3326.5平方公里。
②耒水:发源于桂东县的烟竹堡,经汝城、资兴、永兴、耒阳、于衡阳市的耒河口入湘江,流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干流长453公里,河床平均坡降0.77‰,控制该市桂东、汝城、资兴、苏仙、北湖、永兴的大部分地区和安仁极少部分地区,境内集雨面积8929平方公里。
③永乐江:发源于资兴市的彭公庙毛鸡山,经永兴、安仁于衡东草市流入米水再汇入湘江,总流域面积2572平方公里,干流长210公里,河床平均比降1.9‰,控制该市资兴、永兴小部分,安仁绝大部分地区,本市集雨面积2535.1平方公里。
2、赣江水系:
控制该市流域面积691.5平方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0条,其主要河流有:
①集龙河:发源于汝城县的牛木塘,于集龙乡注入江西省的上游水,本市集雨面积501.8平方公里,干流长50公里,河床平均比降5.28‰。
②泉江:发源于桂东县桥头乡的头子音,于大地乡的元明安流入江西省,本市集雨面积189.7平方公里,干流长23.9公里,河床平均比降57‰。
3、珠江水系:
控制该市流域面积3674.5平方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84条,其主要河流有:
①武水:武水系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一级支流,发源于临武县的三峰岭,经宜章县的罗家渡流入广东省, 本市集雨面积3365.7平方公里,干流长147公里,平均比降1.49‰。其中:南花溪(乐水河),系北江水系二级支流,发源于宜章县杨子坑,于广东省水口汇入武水,流域面积1223平方公里,干流长11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3.28‰,控制该市宜章县集雨面积1026平方公里。
②浈水:发源于汝城县的九龙经,于城口流入广东后注入北江,控制本市集雨面积308.8平方公里,干流长22.3公里,河床平均比降15.0‰。
郴州市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220.7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81.17亿立方米:其中湘江水系139.74亿立方米、珠江水系34.92亿立方米、赣江水系6.50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补给量61.0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7.14亿立方米;地下水还蕴藏着较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已出露的天然泉点38处,年自流量0.23亿立方米。
郴州市水资源的特点:一是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4毫米,比全省多71.3毫米,是全国的2.28倍。但年际分布不均,丰水年降雨量达1783毫米,少雨年只有1043毫米;年内分布不均,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4.7%,10月—次年3月只占35.3%;区域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1400毫米等雨量线沿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线把全市分为三部分,东南部的桂东黄洞、寒口、桥头、大地一带,汝城的东岭、热水、益将一带,中部苏仙区的大奎上、江口、永春、芙蓉一带,临武的东山、西山及最南面的宜章莽山等地属高值区。资兴兴宁到厚玉、滁口经汝城文明,延至宜章赤石及嘉禾、桂阳的南半部,安仁大部属中值区。
南部宜章的粟源、岩泉、一六一带,桂阳的流峰一带属低值区。低值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230—1350毫米,中值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380—1500毫米,高值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最高值为韭菜岭雨量站,多年平均降雨量2353.5毫米。二是地表水径流丰富,但利用比重小。全市年地表水总量181.17亿立方米,人均水量398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2999立方米的1.33倍,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167立方米的1.83倍。但水资源年际变化大,丰枯交替变化频繁,年内降雨集中,又因境内地形主要为山丘岗地,山高坡陡,河流坡降大,径流天然储量少,形成汛期大量弃水,非汛期水量缺乏,旱年严重缺水,丰水年水量过多,径流利用率较低。
水能资源相对丰富,据2003年统计,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237.1万千瓦,可开发量166.1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可开发量105.7万千瓦。全市人平可开发量365瓦,为全省人平194瓦的1.88倍,为全国人平303瓦的1.2倍。
二、郴州冬枣产业现状
(一)生产现状
目前我市枣树种植现状,总体来说处于一种小打小闹、自产自销的庭院经济状态,远未形成规模。然而,就在这种自然经济条件下,我们发现了几处枣树规模种植的雏形,从这些初具规模的典型中,我们看到了南方冬枣生产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1、广大群众有要求,据调查,临武、桂阳、嘉禾、宜章、永兴五县的鲜枣生产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临武一些乡镇的枣农说,临武栽培枣树已有数百年历史,直到现在,临武的南祥乡还有本地枣树4000余亩。该乡的周家村连片1000余亩枣园,近年的鲜枣产值已占到该村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因此,广大群众对于如何引进枣树优良品种,改良地方品种、进行科学种枣有强烈的要求。目前,上述五县都有个体农户开始自发的引进冬枣,桂阳县已建立特色枣示范基地300余亩,欧阳海镇、余旧乡等都有农户引进冬枣试种。
临武县岚桥镇五里村农民江成保,原是一个开矿老板,2003年发现山东冬枣有开发前景,当年便引种栽培80亩,2008年已开始挂果,计划近两年再扩种100余亩。所有这些事例都足以说明,广大群众对于发展冬枣生产有了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2、自然条件优势,实践证明,凡是能自然长期存在的产业,就一定是有优势的产业。就农业而言,一种农作物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长期存在下去,就说明当地的环境能满足这种作物长期存在的优越条件,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这种作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群众的生活需求能为这种作物长期存在提供广阔的市场。确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进行一项产业的开发,只有经过这样客观的评价、科学的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事实上,我市枣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具有优良特性的地方品种,临武的糖枣(也称蜜枣)、嘉禾的铁枣都很有特色。这些地方品种一是利用寿命长,临武的糖枣有的已经生长了100余年,现在仍然硕果累累,真是一年栽种百年受益的“铁杆作物”;二是适应性广,无论酸性还是碱性土壤都能正常生长;三是鲜枣含糖量高,甘甜适口;此外抗虫能力强,长期以来,枣农很少打药防病虫,特别是临武的糖枣至今从未发生枣疯病危害。这些优势的种植资源,如能挖掘利用,比如利用地方品种的特殊性与冬枣的优良性状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3、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健全的服务体系,是我市当前鲜枣生产的薄弱环节。技术服务体系的缺失,使得鲜枣生产还停滞在只凭经验管理的低水平,特别是一些引进冬枣栽培的农户,由于夏季修剪技术和保花保果的措施不到位,加之今夏罕见的连续阴雨,导致大量落花落果,甚至出现空株的严重局面。
在产品的流通领域,没有相应的机构引导疏通,园地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撑,致使鲜枣生产还处于一种自产自销的自然经济状态。
(二)开发前景
1、市场广阔
新水果品种的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产品。从一般意义上讲,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动力来源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只有研究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才能保持永不衰竭的活力。冬枣是一种营养丰富、易被人体吸收、老幼皆宜的滋补果品。据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测定,冬枣含蛋白质1.65%,膳食纤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颇丰。其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70倍,梨的140倍。现代医学证明,维生素C可以软化血管,是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理想药物。研究还发现,冬枣含有一种环磷酸腺苷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种物质对人体的癌细胞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和抑制作用,我国自古就有“一日三枣,红颜不老”的说法。因此,在人们对食品讲营养的当今社会,各大中城市对冬枣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特别是目前我国冬枣生产集中在北方,我国南方尚无规模生产,每年都得从北方长途大量调运,据估算我市每年调进的冬枣就达数十吨。尽管运价较高,仍然供不应求,市场十分广阔。
2、效益显著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农产品生产的合理组合,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根本要求在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力求优质高产,增收节支,以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冬枣的优良品质已被人们认识和肯定,加之冬枣上市正值水果淡季,因此,市场售价一直较高。特别是我国南方各省的大中城市,由于每年需从北方调进,售价更高。我市近年的市场零售价每公斤高达8-12元,广州每公斤20-24元。有资料报导,在意大利107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华仁冬枣卖到了50元/个,在香港市场卖到了364元1斤。直到目前,国际市场冬枣仍然奇缺,供不应求,韩国每公斤为36美元,欧美市场平均高达1美元1个。
同时冬枣产量高,栽培三年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可达1500-2000斤,亩产值在6000元以上。如果我市能发展10万亩冬枣,便可形成年产值高达6亿元以上的支柱产业,与我市目前53万亩柑桔,年产值6.5亿元相当。
此外,冬枣还是优良的密源植物,秋季开花数量大,花蜜多。据测定,一株盛果期的冬枣树,每年有花蕾37-50万个,成片的一亩枣园,可收优质枣蜜5公斤左右。我市素有养蜂习惯,目前已有“五岭蜂业”、“晨阳蜂业”、“吴氏蜂业”三个蜂场,全市共有蜂群3万余箱,年产蜂蜜400吨。10万亩枣园如能结合养蜂,年产优质枣花蜂蜜可达200多吨。
农业结构调整决不能只单纯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冬枣是我国稀有的鲜食枣优良树种,其寿命长,适应性广是集经济效益、绿化、水土保持、扩大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于一体的优良树种。
3、适应性强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农业结构合理配置与协调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规律,按照资源分布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进行生产活动的科学决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冬枣树适应性极强,抗旱、耐劳、耐旱、耐高温,不论在山地、平原、沙滩、酸性还是碱性土均可种植建园。它对气温的要求是,春季日平均温度为13-14℃,夏季日平均气温为18-35℃,冬季日平均气温不低于零下15℃。我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度最高的7月,月平均气温为24℃(桂东)-29.8℃(安仁),元月温度最低,但各地气温多在5℃以上,适合冬枣的生长发育。冬枣对多雨湿润和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都能适应。研究表明在年降雨量为1200毫米左右的我国南方地区,枣树营养生长旺盛,常有二次生长现象。在生殖生长方面进入盛果期的时间相应提前,而且产量也高。我市地形复杂,降雨量分布不均,除六个多雨区外,其余地区年降雨量约为1100-1300毫米。
我市荒山资源丰富,全市适宜栽培果树的荒山约有130万亩,目前全市柑桔等各类水果面积约75万亩,可利用的荒山潜力巨大。据我市农业区划统计,只在桂阳、嘉禾、临武、永兴四县的21个乡镇最适宜枣树栽培的荒山就达12万多亩,这一地带多为红壤土、PH值5-6之间。研究表明,红壤栽培冬枣前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良好,枣果甜度高。这类土壤稍加改造,仍属冬枣最适土壤。
(三)冬枣开发的初步设想
1、依靠科技进步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始终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加强对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研究,将其扩散和渗透到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从而构造新的生产力系统。
郴州市生物研究所曾对草莓、甜叶菊、四棱豆进行过引种开发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目前该所已进行了冬枣引种开发的前期调研,并计划今冬建立冬枣育苗基地5-10亩,确保我市冬枣开发的种苗供应。建立冬枣优质高产示范栽培基地50亩。
一方面进行冬枣在我市的物候观察,开展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为扩大冬枣生产提供技术储备。另一方面用作提供嫁接苗的接穗。随着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必将使我市冬枣开发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大大促进冬枣开发的科技含量,提高开发水平。
2、制定开发规划
冬枣的开发必须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区域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本着郴州地区农业区划的安排建议,拟在桂阳的流丰、板桥、塘市、莲塘等10个乡镇;嘉禾的龙潭等3个乡镇;永兴的油麻、马田等4个乡镇;临武的麦市、花塘、楚江等3个乡镇建立10万亩枣树基地。这些地方多为丘岗地貌,荒山荒地广阔,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适当,适宜冬枣生长发育。农民有栽培枣树习惯,目前有一定基础。为此,对这些地方要组织力量进行考察规划、发动群众进行具体落实。
在落实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竞争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形成种植规模,实施产业化经营,以解决分散的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3、构建服务体系
我市发展冬枣生产还是一项崭新的工作,要使这一工作能健康开展,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在产前、产中、产后进行跟踪全程服务。包括产前的技术培训,产中的实地技术指导,产后的市场估量和产品的销售组织都必须具体落实。
此外,还要采取集中形式,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开发园地的道路、水电装备设施及公共信息网络建设。采取财政投入与民间集资等多种办法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可靠的硬环境。
4、加强组织领导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尽管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除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之形成自主精神外,还要加强领导。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广大干部和农民的思想发动工作,层层制定规划,抓紧落实。充分发挥多级政府部门的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作用。
市、县科技管理部门、农业开发部门,通过科技计划、开发、立项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政府在财政、金融、资本市场等领域为冬枣开发提供必须的资金支持,努力帮助农民解决在发展冬枣生产方面的资金困难,力争在短期内使冬枣生产成为我市的一大农产品支柱产业。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冬枣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建设
1、建设规模
整个冬枣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面积200亩,其中网室苗圃100亩、网室采穗圃20亩、新品种展示园60亩、附属设施20亩,计划年出苗100万株。建设地点:苏仙区坳上镇水塘村。
2、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苗圃、采穗圃、新品种展示园的土地平整和水利、隔离消毒、培养土配制等附属设施建设。网室全部采用60目的防虫网覆盖。1、苗圃:需建大棚300个(每亩3个);2、采穗圃:主要用于提供接穗,建成60目的防虫网室;3、新品种展示园:主要用于进行提纯复壮、试验示范和品种展示;4、附属设施:包括生产、生活用房等基础设施,占地20亩。
3、技术要求
严格按照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技术规程繁育苗木,全部采用设施育苗。
(二)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
1、建设规模
2011年至2015年每年开发2万亩,共开发10万亩。缓解南方冬枣供不应求的局面。基地建成后,郴州将形成年产值达6亿元以上的冬枣种植支柱产业,与我市目前全市53万亩柑桔的产值相当。
2、建设内容
①水利设施:采用节水灌溉方式,每125亩建一个150m3的蓄水池供生产用水;②电力设施:保证正常的照明用电和生产用电;③道路设施:主干道路面宽4.5m,全部硬化,支道路面宽4m,砂石路;④其他设施:每200亩建一栋生产用房,大基地要配套建设生活住房。
3、技术要求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的原则,严格按照无公害冬枣栽培技术规程操作,采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管理方法,逐步推行绿色食品标准化栽培技术,达到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环保的要求。
(三)人才培训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规模
建立和完善市(县)级技术培训中心以及市(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成立冬枣栽培技术攻关小组(负责全市冬枣产业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并组建冬枣专业技术服务队,在冬枣种植乡(镇)成立冬枣种植业协会分会。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聘请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大学、山东沾化的专家为技术顾问。
2、建设内容
市级冬枣技术培训中心建培训、办公、生活及配套设施用房1500平方米,乡(镇)分会建工作室200平方米,配置培训及办公设施、设备等。
四、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的依据
本规划依据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和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与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共同编制的《农业建设项目财务估算和经济评价方法》以及《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实用手册》中所规定的有关方法和参数进行投资估算,并参考了下列资料:《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湖南省计价表》、《湖南省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基价表》、《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湖南省基价表》和《湖南省园林工程预算定额》等。
(二)总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由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和铺底流动资金组成。该规划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率为零;建设期利息为各个项目建设期利息计算的基础上加总。郴州冬枣产业开发总投资估算如表4—1、表4—2。
(三)资金来源
实施本规划所需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下列几条渠道:国家用于冬枣发展的专项资金、国家退耕还林资金、湘江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资金、县级苗木补贴资金、国家农村小型公益性建设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国家扶贫、以工贷赈资金、国家科技经费、沼气国债项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开发资金、湖南省省、市项目配套资金、银行贷款、业主自筹资金。
五、产业发展效益
(一)经济效益
短期内发展10万亩冬枣,缓解南方冬枣供不应求的局面。基地建成后,郴州将形成年产值达6亿元以上的冬枣种植支柱产业,与我市目前全市53万亩柑桔的产值相当。
(二)生态及社会效益
冬枣种苗基地的建立,承担着为郴州农业经济提供大量优质冬枣苗木的重要使命;通过对新技术、新设备、新设施的科学应用,将极大地提高郴州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南方冬枣种苗生产标准化的进程,促进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基地基础条件建设,冬枣育苗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冬枣繁育研发与产业化的平台,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良冬枣苗木,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长期为郴州及其周边地区水果生产提供大量的冬枣苗木,同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技术培训中心和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项目的实施,还将带动郴州市周边冬枣种植农户的增收,预计通过项目的示范推广,可带动郴州周边市县共计10000农户的增收,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六、风险分析与防范
(一)自然风险防范
1、防冻害
一是选择适宜园地,营造良好环境。选择通风向阳,大水体、小气候良好完善灾害天气防范机制等。
2、防干旱
一是加强肥水管理,培养健壮植株,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二是实施节水栽培,采取合理修剪、稻草覆盖等措施,减少水份蒸发;三是营建蓄水池,及时保证冬枣生长发育的水份供应等。
3、防病虫害
一是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禁止从病区调引冬枣苗木、接穗、果实和种子,防止检疫性对象的传入;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及时进行喷药防治,要把农药残毒降到最低程度,应尽量采用生物防治;三是南方冬枣新开发区,如果发现检疫性对象,应采取彻底销毁、焚烧、掩埋等措施。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冬枣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
为了确保《郴州冬枣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推动冬枣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应加大冬枣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力度,成立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分管或联系农业工作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南方冬枣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市冬枣产业化建设工作。每个重点项目区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确定一至两名市(县)级领导挂点联系。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要亲自抓,并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具体抓。今后人员变动,冬枣产业开发领导机构组成人员按岗位职务自行递补,以确保机构稳定。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具体扶持政策,搞好服务,团结协作,合力推动冬枣产业发展。
市(县)财政局:负责筹措和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南方冬枣产业开发资金以及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和及时足额到位。
市(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抓好南方冬枣产业项目申报、立项工作,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南方冬枣产业开发的扶持力度。
市(县)农办:负责综合协调和落实冬枣开发项目区国债沼气项目补贴。
市(县)商务局:负责搞好冬枣国内和出口销售有关工作,促进产品流通。
市(县)科技局:负责搞好冬枣产业建设有关科技工作,把冬枣产业项目纳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并给予科研资金扶持。
市(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落实冬枣项目建设用地优惠政策,并把冬枣基地开发纳入国土整理项目,统筹安排。
市(县)交通局:负责搞好冬枣开发项目区道路建设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落实建设资金,抓好冬枣“绿色通道”建设有关工作。
市(县)水利局:负责冬枣开发项目区水利配套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
市(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冬枣产业开发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抓好冬枣种植业协会工作,加强对苗木、果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执法管理。
市(县)林业局:负责优先规划冬枣基地开发用地,并办理相关手续,落实冬枣开发项目区退耕还林、长防林等防护补助资金。
市(县)农经局:负责指导搞好冬枣基地开发土地流转工作,落实土地流转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南方冬枣协会发展壮大。
市(县)农业开发办:负责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冬枣产业发展工作,积极争取产业化项目资金。
市(县)水电公司:负责冬枣开发项目区生产、生活用电设施建设,统一核定用电价格。
市(县)广电局:负责冬枣开发的宣传报道,办好电视宣传专栏,为产业开发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市(县)工商局:负责落实对冬枣产业相关经济实体的优惠政策,组织开展冬枣打假和品牌保护工作,维护南方冬枣合法权益。
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制订冬枣栽培技术、果品质量、苗木等标准,搞好果品质量鉴定和打假等工作。
市(县)气象局:负责为冬枣产业开发提供气象预报服务。
市(县)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联社:加大对冬枣产业龙头企业和种植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信贷资金落实到位。
中腾农科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基地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开拓南方冬枣的市场。
2、强化市冬枣产业开发办公室的职能
强化市冬枣产业开发办公室的组织、管理、协调、督导等职能,促进全市冬枣开发深入发展。市冬枣产业办主要负责产业项目建设、市场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特别是要搞好项目规划设计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推动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3、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冬枣种植业协会在提高果农种植水平、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品牌形象、扩大对外宣传、保障会员权益等方面的作用,积极为果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二)资金保障
1、加大财政投入和信贷扶持力度
市(县)财政加大产业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保证产业建设专项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金融部门针对产业化建设要建立信用担保贷款和基地抵押贷款制度,优先给予解决。
2、争取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国债沼气、国土整理、农业产业化开发资金等涉农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冬枣产业建设。
3、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
鼓励农民、单位干部职工、企业主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形式参与冬枣开发。
(三)技术保障
1、严格执行产业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
严格执行《无公害南方栽培技术》、《无公害南方冬枣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冬枣果实采收、贮藏和保鲜技术》、《无公害冬枣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冬枣苗木》、《无公害冬枣商品果》等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冬枣达到国际通行的行业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
2、严格执行苗木管理条例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有关政策法规,坚持《果树种苗生产许可证》、《果树种苗经营许可证》、《果树种苗质量合格证》、《果树种苗植物检疫证》等“四证”制度,加强对冬枣苗木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执法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苗木的违法行为。
3、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校、科技部门、相关企业的协作和联系,加快科技成果在冬枣产业开发中的转化与应用。认真开展生产、加工技术和管理等培训,为冬枣产业培育一批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建立市(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加快冬枣种植业协会及乡镇分会的建设,冬枣种植乡镇要配备1名技术专干负责冬枣产业技术指导服务等工作;三是建立科学的病虫预报体系。市产业开发办公室和冬枣种植业协会每月负责发行一期冬枣方面的《农情信息》,突发疫情和重大生物灾情要通过电视等媒体宣传报道应对措施,确保冬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4、强化科研与推广工作
一是成立冬枣科研小组,主要负责冬枣品种的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与研发等工作;二是由政府设立冬枣科研基金。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的科研经费,对冬枣技术的攻关、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推广作出成绩和贡献的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或资金扶持;三是强化推广工作。加大条枣生产的宣传力度,统一品牌、统一商标,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冬枣产品。搞好招商引资,扩大种植规模,使冬枣产业成为我市农业产业的主打产业之一。
(四)配套政策与措施
1、土地流转政策
①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允许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联营和互换等方式向懂技术、有经营实力的种植大户和经济能人合理流转,承包期不少于30年。在土地使用的法定期限内,允许果园继承、转让或拍卖。
②鼓励和支持冬枣销售加工企业和有关科技单位与项目区示范场结合,利用其设施和土地,建立冬枣种苗繁育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允许企事业单位在适当范围内向农户租赁承包土地,建立生产基地,提高冬枣产业化经营水平。
2、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政策
①在项目区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种植模式,按现代观光农业的要求建设生态果园示范基地,减少环境污染。
②建立科学的防控体系,创造不利于病虫孳生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在项目区实行统一疫情预报,统一病虫防治,并按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要求使用农药、化肥。
③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国土、水利、农业开发、林业和电力等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免除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办好相关手续,指导搞好土地整理、水利工程建设,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④在规划的区域内,把新建冬枣果园纳入退耕还林范围,享受退耕还林优惠政策。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控制生活和工业污染尤其是矿冶污染。
3、苗木和果品质量管理
①苗木质量管理 严格按标准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冬枣苗木生产标准进行苗圃用地选择、整理、苗木繁育、出圃、运输及存放,培育颈粗、叶绿、无病虫的高标准优质冬枣苗木。集中育苗;鼓励和扶持企业或经济能人进行集中育苗,对企业或农户按标准培育出的苗木,由冬枣产业开发办公室组织验收,统一调度无病毒优质冬枣苗木。加强苗木检疫工作;在苗木调运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植物检疫,杜绝有检疫性病虫害的苗木进入市场流通,把好苗木入口关。强化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苗木质量合格证和苗木检疫证的发放和管理。
②果品质量管理 加强食品卫生与果品检疫工作;在果品流通领域,农业执法部门要强化质量检测和果品检疫工作,严禁带有检疫性病虫害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果品在市场上流通,对达不到果品质量要求的要及时进行处理或销毁。
③果品市场管理 由市、县农业局、市冬枣产业办牵头组织工商、质监、广电、商务等部门加强冬枣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冬枣的不法行为。
4、投资开发与财政、金融政策
①积极发展多元化经营主体。 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冬枣开发;一是对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离岗从事冬枣基地开发、管理、技术服务或创办冬枣加工、营销企业的,可与单位签订合同,合同期内实行“级别不降、关系不转、基本工资不减”的“三不”政策。合同期满后,愿回原单位工作的,可以回原单位;不愿回原单位工作的,可以保留身份,并由原单位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专业技术职务、正常增资和其他档案管理等手续,但不再享受“三不”优惠政策,待达到退休年龄后办理退休手续。二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辞职或兼职从事冬枣产业开发,经组织批准辞职且单位具备条件的,可买断工龄,一次性领取相当于本人5年基本工资的工龄费,并同等享受下岗职工兴办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三是强化对干部职工参与冬枣产业化建设的支持和保护。各级各部门对本单位参与冬枣产业化建设的干部职工可给予一定的借款。涉农金融部门要通过公议授信、联保贷款、质押贷款等形式,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加大对干部职工参与冬枣产业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加大对干部职工所办基地和企业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干扰和破坏生产的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的自有资金可采取入股的形式投入冬枣基地开发,所得收入可以用于解决干部职工部分福利待遇和弥补办公经费的不足。激活民间资本加大对冬枣产业的投入;大力引进市外资金参与冬枣产业开发,对外来客商及经营大户来我市从事冬枣开发的,均享有自聘职工、自销产品、自主经营、自由分配、资金自由出入的自主权,并在用电、用水、通讯、落户、建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尽可能提供方便。
②加大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的管理力度 市直有关单位、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以冬枣产业名义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必须全部由市、县财政设立专户统一管理,资金使用由市冬枣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方案、市、县财政审核,经市、县主管领导审批后全部投入到冬枣产业建设中。退耕还林资金中所有经济林建设资金要用于冬枣开发;荒山造林、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产业化项目、国土整理项目要与冬枣基地开发项目相结合,重点扶持冬枣基地建设;水利建设资金、科技三项经费每年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冬枣基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科技体系建设。
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农行、农发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扩大贷款额,集中资金支持冬枣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对果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支持。
④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市财政、市科技局每年安排适当的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用于郴州冬枣基地建设、苗圃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对在规划区域内开发面积10亩以上的基地,由市财政给予50%的苗木补贴,开发面积50亩以上的给予100%的苗木补贴;对开发面积在100亩、300亩、1000亩以上的基地,除享受苗木补贴优惠政策外,经产业办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分别按每亩20元、50元、20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投,用于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凡开发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基地,均由市冬枣产业办负责免费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服务。
5、鼓励扶持服务体系建设
①享受税费优惠减免政策 对兴办与冬枣产业相关的经济实体,在登记注册、办证办照、税收减免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对冬枣龙头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并根据有关政策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②完善冬枣流通体制 建立郴州冬枣运销绿色通道,严禁乱设卡、滥收费,对鲜枣产品免收过路、过桥费,降低冬枣运销费用。
③建立生产保险体系 政府从农业基金、扶贫资金、水保资金以及集贸税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设立冬枣生产风险基金,同时积极争取政策试点开办农业保险,以降低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所造成的损失,确保生产者有基本稳定的收入。
④健全基层技术服务体系 结合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基地技术服务网络,并由市冬枣产业开发办公室牵头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及时解决果农在生产、流通领域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乡、村技术人员的工资,一部分由政府拨款解决,一部分从有偿技术服务中解决。
⑤建立冬枣物流配送体系 鼓励农用物质经营企业或经营大户在冬枣规划区域内设立冬枣物质配送供应点,为果农提供冬枣专用农药、化肥的配送服务。
郴州市生物研究所
2011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