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领跑未来
——郴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神农教耕、蔡伦造纸、苏耽采药……远古的科学精神在这里传承;自主创新、高新技术、科学发展……现代的科学技术在这里发射出灿烂的光芒。五月的郴州处处洋溢着生机活力。笔者深入到我市县、乡、科技企业采访,深深被全市科技管理工作者干事创业的激情所感染,切实感受到科学技术为郴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优化政策环境鼓励创新
作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如何为党委、政府当好科技参谋?如何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大合唱”?市科技局领导班子深感任务的光荣、艰巨。他们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着力营造一个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多名领导到郴州指导科技工作,多名市级领导先后到市科技局调研指导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郴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建立了市厅工作会商机制,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大等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机制。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从2006年的57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674万元,平均增长幅度达47.98%。其中市本级技术研究开发和产学研引导经费从2006年的450万元增加到2010年1300万元。市科技进步奖奖励标准提高,并实行单列。
培育科技品牌彰显创新
近年来,市、县两级科技管理部门着力打造科技品牌。在县级层面上,结合各县经济、生态、支柱产业发展现状,突出打造了资兴、永兴两县市的科技品牌。资兴市充分发挥科技在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3个之一、我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永兴县突出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科技项目的培育和引导,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地下无银的永兴成为“中国银都”,被列为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在高新技术企业层面,注重培育企业研发中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产学研结合。近几年,全市建立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3家,组建了稀贵金属综合再生利用与精深加工、铅冶炼及铅锌生物高效提取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市120多家企业与76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32家。“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82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101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3%,比同期GDP增幅高出18.7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68.54亿元。
加强队伍建设服务创新
“今日事今日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市科技局办公楼走廊外墙上,张贴着职工推荐的“铭言锦语”。这是市科技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为打造一支政治上可靠、作风上过硬、素质高、业务强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市科技局从2007年开始,每年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局长向干部职工赠送书籍,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演讲竞赛,开展郴州科技行政文化理念征集、讨论、宣传活动,加强科技管理、工作机制创新,加大向省科技厅、国家科技部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并通过强化作风建设,全力为科技人员、科技企业和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服好务。今年4月,该局还组织开展了企业技术、人才、成果需求与现状调研,共调研企业120家,为随即开展的郴州企业与科技专家对接洽谈会打下了基础。
谋划宏伟蓝图推进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郴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科技管理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提出了“科技支撑、创新引领、服务两型、建设两城”的科技工作思路,力争到2015年,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有效集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高,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郴州成为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郴州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我市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即突出四大战略任务: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应用民生科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建设八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创新型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品牌创建、农业科技示范、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科技惠民。实施六大专项:优势矿产资源开展及精深加工技术开发、电子信息技术及应用开发、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开发、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沐浴着科学发展观的金色阳光,郴州科技,这只羽翼渐丰的雄鹰又将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