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千古名作 建设美好家园
——学习《踏莎行·郴州旅舍》的体会
李雪扬
郴州是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著名的骚人墨客,在郴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墨宝。我们大家十分熟悉的苏仙岭“三绝碑”就是全国闻名的文物古迹。
全国有十大“三绝碑”,而苏仙岭的“三绝碑”却是中国十大“三绝碑”之首。所谓“三绝”,这里指的是《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首词中的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观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秦观是中国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米芾是宋朝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有一段专门关于郴州苏仙岭“三绝碑”的重要谈话。1960年3月,毛主席来南方视察,12日下午4时至8时,在长沙接见了湖南省委领导和正在长沙参加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各地、州、市委书记。在听取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汇报工作时,毛主席向参与接见的全体人员讲述了苏仙岭“三绝碑”的历史故事。毛主席说:古时候,郴州这个地方是蛮荒之地,很荒凉,鞭长莫及,是个谁也不愿去的地方。宋朝有个秦少游,很有才华。经苏轼推荐,应召进京,当过秘书省正字和国史编修官。后来,因为新旧党之争受到牵连,屡遭贬谪,最后削官去职,于绍圣三年(1096年),流放到郴州当老百姓。秦少游因为怀才不遇,含冤被贬,很不满意,满腹牢骚。但是,又没有地方去讲,于是他就写诗作词,于1097年写了一首叫《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首词写得很好。写出了他被削职后,那种凄楚难言的隐衷,把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冲突中有才华有抱负的爱国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不堪排挤打击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很有名。毛主席当时兴致勃勃琅琅有韵背诵起这首千古名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毛主席说,这首词在文学艺术上是很有价值的。苏东坡很喜欢,特别喜欢最后两句:“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把它写在扇子上,天天看它读它。秦少游死后,苏东坡非常悲痛,在扇面秦观词的后面,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词、苏跋书写下来,传到郴州,郴州人为了纪念秦少游,把秦词、苏跋、米书刻在碑上史称“三绝碑”。秦观死后166年(即1266年),南宋有个名叫邹恭的来郴州当知军,再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的大石壁上,就是今天能看到的“三绝碑”。这块碑是很有价值的,是我国在文学艺术上的瑰宝,要很好地加以保护。
毛主席的这段重要谈话,对郴州“三绝碑”作了极为深刻的诠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们要深刻领会,为我所用。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们现在看到的苏仙岭“三绝碑”是摩崖石刻而不是原碑。原碑已不复存在。而且秦观的词如今流行的也有几个版本,目前也无法考证哪一种是正本,学术界也有争议。主要表现有几处:一是桃源望断“知何处”。另一版本为“无寻处”;二是杜鹃声里“残阳树”,另一版本为“残阳暮”,还有说“斜阳树”;三是郴江“本自绕郴山”,另一版本是“幸”自绕郴山,还有说“枉”自绕郴山。这只是个别字上有出入,但意思大同小异,是有人擅自改了,目前还无权威一说。
秦观的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但久盛不衰,不愧为经典之作。主要是词写得很好,深情绵邈,意境凄婉,堪称“千古绝唱”之名作。今天我们学习她,乃仍可深思。下面谈谈个人学习的点滴体会,供大家交流。
第一点,诗里识郴州。这首词是秦观借景抒情,是他被贬郴州时,心情和实际的真实写照。“大雾濛濛,天恢地暗。楼台不见,渡口不明。美丽的桃花源也找不到。天寒地冻,人烟稀少,一人孤苦伶仃。孤馆紧闭,夜幕降临,一片漆黑。听到杜鹃凄凉叫声,倍感凄惨寂寞难以度日。加上这里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同亲朋好友、家人与世隔绝。连当地官方文书传递都只能驿寄梅花,一站一站传递,鱼传书信,不知何年马月能收到。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悲恨交加。古时的郴州如毛主席说的是一个蛮荒之地,鞭长莫及,人进得来,就是逃不出去。是一个充军、流放的原始荒凉之地,连谁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历代封建王朝,都把郴州当作官员贬谪,流放贤良的蛮夷之地。象义帝、韩愈、张署、刘禹钖、王昌龄、杨宗元、秦少游、寇准等历史名人,有的被贬郴州做官,有的被放逐岭南经过郴州。他们都是一些有才华的人才,他们都写诗作文,针贬时弊,或赞美山川,留下不少诗词杰作,开创了郴州贬谪文化,推动了郴州的文明进程,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留下的诗词中认识郴州的历史。
第二点,要善于发现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秦少游是一个很有才华的爱国知识分子,他有心报效自己的国家,他赞成支持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变法,站在他的老师苏轼一边。对这样的人才,苏轼积极推荐进京,担当重任。只是新旧党朋斗争激烈,王安石变法失败,而受牵连被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劳成疾。苏东坡对自己的弟子非常赏识。对他在词中最后两句“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呼喊非常赞赏,对他的死,感到非常婉惜,最后发出了非常悲痛的“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衰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何等的爱才、荐才、惜才。在四化建设极需人才的今天,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领导者们三思而行。
第三点,借助我国文学艺术史上这块千年瑰宝,大力发展郴州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建设美好家园。今天的郴州,当然不是秦少游笔下的郴州,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全国优秀的旅游文化城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方兴未艾。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需努力,急赶直追。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开展具有郴州特色的红色旅游、人文旅游、山水旅游、厂矿旅游、农家旅游等特色旅游事业,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产业转移对接,依靠科学技术,加快郴州发展。外地游客来郴州旅游,必然要登苏仙岭,来到苏仙岭首选“三绝碑”,这种品牌效应是不可估量的。通过这种名牌旅游,可以带动其他各种旅游,就可以大大促进郴州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热爱郴州,就要宣传郴州、推介郴州、建设好郴州。2007年4月,我参加了郴州市老干部诗社80多人到苏仙岭“三绝碑”的集体采风活动。过后,我也步秦词之韵,反其意,填写了一首踏莎行·重游苏仙岭《三绝碑》的词,并发表在《郴州老干诗词》第5期。现将拙作献上,与大家共勉。“雾漫青山,绿茵花路,桃源今在寻常处。流芳华翰跃摩崖,千年瑰宝人人慕。领袖称奇,黎民赞誉,苏仙胜景无重数。广招天下凤凰来,郴州当更辉煌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