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品读之《踏莎行? 郴州旅舍》:
记住一首词,记住我们的责任
《踏莎行? 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秦观】
“雾蒙蒙,楼台依稀难辨, 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啊,春寒料峭, 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一腔哀怨与无奈,像雾像月,迷蒙依稀;一丝清愁与孤独,如滔滔郴江,绵绵不绝,这大概就是作者提笔之时最真切的心境了。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一生罹当时党争之祸,屡遭贬谪以致终身穷愁潦倒,《踏莎行? 郴州旅舍》正是其四十七岁被谪郴州,驿居旅舍时的有感而发,作为其代表作,反映了那个时代党争失败者共同的悲哀,也抒发了古时失意士子共同的感受。整首词借景抒怀,委婉含蓄,情景交融,意境相谐,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也在史实上留下了关于郴州的一笔。
彼时的郴州不过南方一偏远无名小镇,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交通皆不发达,被称为“南蛮之地”,多为谪官之去所。也正因为如此,郴州这一片绿野,犹如闺中美女,远离纷争,在历年的战乱中得以幸存,随时间流逝,终露芳颜。其实,史料中关于郴州的记载不少,唐宋文人王昌龄、杜甫、韩愈、刘禹锡等,均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明徐霞客访山问水,对郴州印象颇深,并留下很高评价。道教将郴州纳为天下第十八福地,以印证一个美丽的传说。“三绝碑”、“义帝陵”、“叉鱼亭”等处处记载着郴州古老的历史。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谁曾想到,一首美丽而无限惆怅的词,在若干年后,竟成为一个地方迎风挥舞、广招四方、色彩鲜艳的名片,你也无法数清究竟有多少人在轻吟这些文字之后不知不觉走近它的怀抱。正是这首词让古老的郴城从历史的视角轻盈转身,进入人们现实的视野,正是千百年前那些哀怨和感叹与现在这个城市的盎然春意所构成的巨大反差,让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满怀憧憬与求变创新的强烈欲望。
郴城是美丽的,郴城的人民是幸福的,在自然灾害之前,郴城的每一个人都是坚强的,洪水冲不怕,雪灾压不跨,只要有信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些年默默的发展,郴州正以秀丽富饶的崭新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
记住一首词,就是记住我们美丽的家乡。记住一首词,就是唤醒我们心中潜藏的壮志雄心,就是记住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责任。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爱我们脚下的这方热土,珍惜曾经的过往,勇往直前地开拓,解放思想,搞活经济,将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我想,这就是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词时应该理解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