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一部《论语心得》引发了我很深的感触:《论语心得》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论语》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生活的真谛,以及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在圣人的光芒下品位快乐人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特别是我们知识产权这个朝阳事业更要与时俱进,如于丹书中所说的“六经注我”的更高境界的学习,就是学习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在最高境界学习中快乐的提升自己。
于丹《论语》使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同事、朋友、邻居,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到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对待自己要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大或小,当它们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很难受,但我们要难受多久呢,一辈子?不能,当我们汲取了应该学到的教训,那我们就应该坦然的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慰藉,生活的路还很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但我们可以正视自我、改变自己,正所谓“仁者不忧”,当你的胸怀无限大,这样很多事情就变小了。当工作上出现坎坷,一定要学会坚强,心灵深处想到的不是已经发生的失误,而是怎样去用自己的努力来弥补。圣人的光芒就在这里,他们可能生活的并不富裕,然而他们却懂得什么是生活,怎么样去生活。
在《论语》中我学会了处世,但更多的是它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做一个君子,做一个谦恭廉让,知耻铭志的社会有用之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说真的,我很欣赏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因为在《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一如《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在现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灵魂埋没在满是铜臭的利益角逐之中,而我们思想中一直坚守的那片心灵的净土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走,剩下的只有迷惑的眼神和孤独的灵魂。在物资生活日渐丰富的我们是否还会在乎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德,小人怀惠。”说的是君子时刻都会牵挂自我的道德修养,心中始终都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而小人心中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每时每刻想到的是怎么样去贪小恩小惠,占小便宜。君子胸中怀有的是长远利益,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而小人有的是眼前利益和自己的私有利益,我们要做君子,不做小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对自身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追求自我理想和目标的时候,要始终走在一条正路上,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要兢兢业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人,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样,生活有了目标,心灵就有了归属,而我们离君子也越来越近了。
在工作中,我们是要有理想的。理想之道在于方向,人生之道则在于过程。而方向与过程的关系就如同引线与风筝的关系。这个“过程”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理想之线到底有多长!这条线代表着内心的愿望,代表着心灵的指向,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雄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责任的坚韧,能够把工作做到最好。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目标、追求都取决于这个人的志向,志不正,路则斜。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量材而衣,依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志向。这个志向可能很小,但一定要现实。鱼的志向永远不会是能在天空飞翔,冰的志向也永远不会是变成火,在我们独处一处时,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自己的行为是否超出了道德的底线?在论语《侍坐》中,孔子的众多弟子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孔子最欣赏的却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最没出息的曾皙的,他没什么大的追求,只想在春天来到时沐浴在春风之中,享受着心灵的洗涤。虽然简单,却是最实际的,也是最高境界的。从中我懂得了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踏踏实实。我们应该有曾皙的那种平和心态,结合实际为自己树立一份属于自己的志向。曾有人比喻说:“理想像爬山,攀的越高,摔得也越疼。”圣人的智慧就在这里,他们的理想可能很小,很没志气,但正是这种坦然造就了圣人的快乐人生。他们的要求很低,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恰恰困扰现代人的就是无限膨胀的贪念无法得到满足,他们自以为自己有理想,但却为了自己的一点点贪欲放弃了自己的全部,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与灵魂,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为了生活去努力,到头来却放弃了生活,多么可悲!于丹的《论语心得》像一把火炬为我们苦苦追求的快乐人生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用心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在快乐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无怨无悔。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她将这些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